背景资料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讲话实录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做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有的人向老师学习;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攻,只是这样罢了。(www.xing528.com)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经典解读
《师说》本身是中学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读过,只不过是作为一篇用来阐述学习的意义的文章来读的。但如果将《师说》视作一篇演讲(事实上也的确具备演讲的性质)的话,那么这篇文章无疑拥有论点鲜明、结构严谨、事实充分、说理透彻的特点,而且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名句赏析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做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是《师说》的立论部分。之所以把这一部分拿出来,不是因为这一段有多么强大的震撼力,也不是这一部分的语言有多么犀利,只是因为这段话所陈述的内容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多么普通的一句话,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因为任何修饰都是多余的。真理往往就是这么简单,毫不动人,但蕴涵着简洁的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