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孙登同志:榜样力量无穷,树立标杆

孙登同志:榜样力量无穷,树立标杆

时间:2024-02-0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榜样力量最无穷·孙登同志树标杆三国吴大帝孙权庶长子古代皇子数量庞大,但却质量不高,多半都是些纨绔子弟,甚至不乏恶贯满盈之徒,至于德才兼备者那是少之又少,东吴宣太子孙登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敏而好学,而且礼贤下士,尊师重教,不但至诚至孝,而且体恤民间疾苦……为了将孙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孙权可谓是煞费苦心。孙登对此深表赞许。不久,盗窃者被抓获,竟是孙登的一个仆人。孙登很有可能是孙权的私生子。

孙登同志:榜样力量无穷,树立标杆

榜样力量最无穷·孙登同志树标杆

三国吴大帝孙权庶长子

古代皇子数量庞大,但却质量不高,多半都是些纨绔子弟,甚至不乏恶贯满盈之徒,至于德才兼备者那是少之又少,东吴宣太子孙登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敏而好学,而且礼贤下士,尊师重教,不但至诚至孝,而且体恤民间疾苦……集众多美德于一身,堪称皇子楷模。

孙登,字子高,吴大帝孙权的庶长子。

公元220年,曹丕彻底扔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牌子,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刘备知道以后,伤心之余更多的是兴奋,心想着这么好的一块牌子,你不要了我要,遂于第二年在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表示自己将继承汉室大统。

三家公司,有两家上市了,孙权正在琢磨着要不要紧跟形势,哪知刚当上皇帝的刘备就按捺不住了,竟以倾国之师东下,试图夺回几年前被东吴袭占的荆州地区。孙权一看大耳贼来势汹汹,不好对付,遂重施故技,上表曹丕称臣纳贡。曹丕顺水推舟,加封孙权为吴王

暂时稳住了北方的强邻,孙权稍微放松了些,就于公元222年正月,称王建国,建元黄武。

虽然在与魏国交往的时候孙权还必须上表称臣,但在国内的权力和礼仪与帝王没什么两样,只是名号有些不同而已。同年,孙权册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

为了将孙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孙权可谓是煞费苦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孙权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地从“官二代”当中挑选了几位青年才俊来作儿子的师傅。这些人不仅学识渊博,文武兼备,而且比儿子大不了太多,容易沟通,不存在代沟问题,上完课了还可以陪他外出游玩,骑马打猎,因而可以说既是授业老师,又是伙伴同学。

南郡太守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之子张休、大理顾雍之子顾谭、偏将军陈武之子陈表等人光荣入选。

这四位各有所长,诸葛恪号称神童,IQ指数大于140;张休为人正直,敢于直谏;顾谭记忆力强,擅长心算;陈表武艺高强,而且深受士卒爱戴。

孙登与这几位年纪相仿,在一起时也就很随便,毫不拘泥于主仆、师徒的礼数,甚至卧则同床,出则同车,形影不离。

孙权想让儿子学习《汉书》,熟悉一下此前的历史,张昭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且有家学渊源,可张爷爷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年事已高,一大把年纪了再出来给孙登上课,不大合适,孙权就托张昭先传授给儿子张休,再让张休教给孙登。

黄龙元年(229)春,百官劝孙权更进一步。四月,夏口和武昌的官员都说是黄龙、凤凰现世,开始为其上台营造声势。当月,孙权即皇帝位,国号大吴。

之后,孙登也顺势成了皇太子,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当时号称“东宫四友”。除此之外,谢景、范慎、刁玄等著名学者也都是太子的宾客,因而东宫号称名士盈门、人才济济。

最初,孙权定武昌为国都,称帝之后,蜀汉派遣使臣前来道贺,从而实现了两国的邦交正常化,而且还结成战略同盟关系,约定共同讨伐魏国,瓜分天下。虽然听起来咋咋呼呼,徒具象征意义。但吴蜀联盟,也表示蜀国暂时放弃了争夺荆州地区的打算,因而吴国的西部边境暂时安定了下来。鉴于武昌地处战略前沿,不太适合作为首都,孙权决定迁都建邺(今南京)。

临行之前,孙权让孙登留下来镇守武昌,并指定大臣陆逊、是仪等为辅臣。孙登很谦逊,十分敬重这些长者,处理事务时谨慎得体,凡事都先向是仪等人咨询,然后方才施行。

当时,正驻守在西陵县(今湖北宜昌市境内)的临湘侯步骘是一位贤人,孙登专门给他写信请教施政方针。步骘先是把当时荆州境内的山川地貌、物产人文等情况作了介绍,又对各级官吏的人品才能作了评析,并上书鼓励规劝说:

臣听说,君王不会事必躬亲,而是让各级官吏尽忠职守,所以舜帝只是任用九位贤人,即可不出庙堂而天下大治。所以选贤任能乃是兴衰之关键。希望太子能够明晓重视,深加留意,若如此,天下幸甚!

孙登对此深表赞许。

他心地善良,体恤民间疾苦,每次外出打猎,都是绕道远行,为的就是避免践踏庄稼,影响农民生计。休息时也是挑选空旷处,远离民宅,不去打扰百姓。

孙登心思缜密,从不胡乱冤枉人,而且非常大度。他有一回骑马外出,突然有颗弹丸“嗖”的一声从耳边飞过,险些伤到他那俊美的容貌,手下的武士搜捕射击之人,突然发现有个路人手里拿着弹弓,身上还装着弹丸,武士们随即认定此人即刚才的射手。但路人却矢口否认,武士们急了,上来就要揍他。孙登远远地看到了,赶紧过来阻止。他叱问下属:“你们怎么随便打人?”

众人答:“这家伙就是刚才险些射伤您的人。”

孙登问:“有何证据?”

众人答:“他身上装着弹弓和弹丸。”

孙登又说:“拿着这些东西的人多了,怎么就能轻易断定是他所为呢?你们去把刚才的那颗弹丸找来,然后和这个人的弹丸比照一下,真相自白。”

于是,武士们赶紧跑去寻找弹丸,找到之后和那个路人的弹丸一比照,发现大小竟然不一样,个个干瞪眼。孙登淡定地说:

“这就说明刚才不是他射的,让他走吧。”

还有一回,孙登丢了一个用来盛水的金马盂,很着急,就命人抓紧寻找。不久,盗窃者被抓获,竟是孙登的一个仆人。孙登感念此人多年侍奉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他冒险行窃,也许是家中急需用钱,就责备数落了一顿,然后打发他回家了。

孙登很有可能是孙权的私生子。《三国志》中说他的生母地位十分卑微,而且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孙权和徐夫人没有儿子,就肩负起了抚养孙登的重任,二人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徐夫人是个醋坛子,总是妒忌其他的嫔妃,动不动就给孙权使脸色,结果得罪了丈夫,被扔在了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步夫人则比较聪明,她深知丈夫是个好色之徒,遂投其所好,向他推荐各色美女,结果更加得宠。(www.xing528.com)

当初,孙权要立孙登为太子,选定哪个老婆当正房的问题也自然提上了日程。

通常情况多是把太子的母亲册封为皇后,孙登的亲妈虽然没资格,但养母徐夫人却健在,而且徐家和孙家是世交。群臣请立徐氏为皇后,孙权不乐意,心里想着善解人意的步夫人。君臣双方谈不拢,就暂时把这事儿搁置了。这时,孙登又闹腾起来,说不想当太子了。

孙权问孙登原因,他回答说:

“根本确立,道义才能产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孙权问:“你的母亲(意指徐夫人)在哪里呢?”

孙登坚定地说:“在吴郡。”

孙权沉默不语,心想着:立个皇后也这么麻烦,干脆谁都别当了,于是“国母”的位子就空着,直到孙权蹬腿的时候才把接班人孙亮的母亲潘氏立为皇后。

嘉禾元年(232),孙权最宠爱的儿子孙虑死了,年仅二十岁。孙权十分悲伤,终日茶饭不思,为此消瘦了许多。孙登得知以后,很是担忧,日夜兼程地赶到京城面见父皇。

孙登是孙虑的胞兄,所以孙权一看见他就又想起了孙虑,大哭起来。孙登见此,赶紧劝道:

“孙虑卧床不起,此乃天命,还望父皇保重龙体,切不可哭坏了身子。如今北方尚未统一,天下臣民莫不翘首企盼着陛下前来解救。陛下身系家国天下,却因为对晚辈的哀思而饮食大减,这不符合礼制,儿臣惶恐忧虑。”

孙权听从孙登的意见,恢复了饮食。十多天后,孙权觉得他在京城待的时间不短了,就问他为什么还不回武昌去?孙登回答:

“儿臣身为人子却长期居住在武昌,没有机会侍奉父母,这是孝道有失啊!陆逊公忠体国,善于用兵,足可震慑魏蜀,陛下尽可放心。恳请陛下恩准儿臣能够留居京城,以尽孝道。”

孙权见儿子态度极为诚恳,就批准了。

嘉禾三年(234),孙权亲自统率大军,进攻魏国军事重镇新城(今安徽合肥市北郊),让孙登留守京城,总揽军国要务。该年,吴国天灾不断,粮食歉收,许多吃不上饭的百姓揭竿而起,举起造反大旗。孙登早就想到这些,很快制定出严格的法律条文,诸如禁止民间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之类,以防患于未然。

不久,孙权无功而还,却看到孙登的维稳工作干得很出色,稳固了孙氏江山,很是欣慰,对其夸奖一番。

孙权晚年的时候,强化了对官员的监控力度,为此还专门设了两个特务官职:校事和察战,用来督责百官,罗织罪名,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一个叫做吕壹的校事。在主子的默许纵容之下,吕壹操弄权柄,擅作威福,执法严酷狠毒,官员备受其苦。为此,孙登多次劝谏,但孙权置若罔闻。

向来都说皇帝年老之后会变得猜忌好杀,即便是所谓的明君圣主也都难逃窠臼,对于孙权的所作所为,历来也都将其归因于年迈昏聩。难道皇帝们一上岁数就真的全都成了老糊涂吗?恐怕未必全然如此。

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朝中会自然形成一些位高权重的功勋之臣,而每当皇帝年老之时,就会有意识地为下一任皇帝消除潜在威胁,因为新皇往往年轻,威望不足,难以震慑元老重臣。可皇帝毕竟不好天天琢磨着如何整人,如何网罗罪证,并且,这与皇帝的伟大英明的形象显然是不符的,于是奸佞之徒开始发迹。

所谓的忠臣与奸臣其实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两张牌而已。忠臣用来建言献策,规避风险,保驾护航,同时具备装点门面的作用,可以彰显皇帝的圣明。因此,皇帝不能没有忠臣。

奸臣投帝王之所好,急帝王之所急,所做的事情都是皇帝想做但却不方便去做的事情。皇帝借其打压桀骜不驯的正直官员,清除所谓异己势力,树立绝对权威。因此,皇帝也离不开奸臣。

但若是忠臣“逆龙鳞”,奸臣犯众怒,那么,二者皆可抛弃。杀死触怒龙颜的耿直之人,可以立威,弄死玩火过头的奸佞小人,可以显示“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皇帝依旧伟大正确。

故而,那几个历史上所谓的明君圣主,身边总是少不了奸佞之徒的身影,众多昏暴之君的背后也总是站着几位不怕死的忠臣义士。

赤乌四年(241),孙登病逝,时年三十三岁。

孙权老年丧子,十分悲伤。痛哭流涕之际,东宫的侍从奉上孙登临终前的一份奏疏。

孙登在奏疏当中主要说了四方面内容。

一、自责。他说,儿臣正值壮年却身染重疾,这是因为自己品行鄙陋,不够贤明。此后不但再也无法侍奉双亲,而且还会给父母带来沉重的悲伤,实在是不孝。

二、举贤。孙登在奏疏中对三弟孙和大加称赞,希望父亲能够在他去世之后,安排孙和接替太子之位。孙登还对朝中的文臣武将点评一番,建议父皇根据这些人的不同特点而善加利用。后来,孙登的这些举荐,大部分得到了孙权的认同。

三、规劝。吴国多次对魏战争,镇压国内少数民族,结果造成兵役繁重,官民矛盾十分尖锐。孙登对此十分担忧,在奏疏中多次建议孙权能够宽缓刑罚,减轻赋税,废除苛政,取消不必要的劳役、兵役,使百姓早日过上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

四、祝愿。最后,孙登希望父皇能够将他彻底忘掉,以天下苍生为念,选贤任能,安抚百姓,富国强兵,争取在五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事业。

孙权读完这篇情真意切并散发着智慧光芒的奏疏后,心中愈加悲痛,好长一段时间缓不过劲儿来,一谈到孙登就会老泪横流。

事后,孙权赐孙登谥号为“宣”,史称吴国宣太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