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学科带头人·李泰著书心不正
秦王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击败太子李建成集团,除了自身的出众才能之外,其父李渊的长期刻意栽培,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当然,李渊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不仅搭上了十多个儿孙的性命,自己的皇帝宝座也被世民夺了去,教训不可谓不深。
然而,十八年后,向来注重借鉴前代经验的李世民同志,竟然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重蹈其父当年覆辙,致使兄弟相争的景象再度上演。这一回,扮演当年世民角色的乃是濮王李泰。
李泰字惠褒,是唐太宗的第四子,其母为长孙皇后,胞兄为太子承乾,胞弟为晋王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
武德三年(620),高祖李渊封李泰为宜都王,次年晋封卫王,将其过继给了卫怀王李玄霸(李渊第三子,早夭)。
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自然不会再将自己的爱子置于他人名下,遂改封李泰为越王,而让宗室李保定接替了李泰的差事,去当李玄霸的后嗣。
李泰是个才子,聪慧绝伦,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才华,不仅工于书画,而且善写文章,因而很招太宗皇帝的喜爱,史称“宠冠诸王”。
较之生性好动、喜好打猎的太子承乾,李泰比较安静,不喜欢运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写字,加之营养过剩,胃口太好,导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吃成了将军肚,甚至连走路都不利索。
太宗皇帝考虑到李泰腰粗腹大,行动不便,特许其可以乘坐小车进宫朝见,相比之下,自小患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的太子承乾却都没能享受到如此待遇。
贞观十年(636),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员全被主子狠狠地斥责了一顿,原因竟然是有人散布谣言,说是他们瞧不起越王李泰。身为李泰父亲的太宗皇帝深感威严受损,决心替儿子出头。
太宗叱问:
以前的天子是天子,如今的天子就不是天子了吗?以前天子的儿子是天子的儿子,如今天子的儿子就不是天子的儿子了吗?朕看隋朝的藩王,连高官都不免受其侮辱。朕不许自己的儿子骄横霸道,你们觉得日子舒坦了,就一起藐视他们了。倘若朕放纵不管,难道他们不敢欺负你们吗?
宰相房玄龄等人吓得浑身哆嗦,只知叩头谢罪,魏徵却很不服气地说道:
谣传,绝对是谣传。依据礼制,陛下对臣下和皇子应当等同看待。现在三品以上者,全都位列公卿,是天子所尊敬优待的大臣,即便小有过错,越王怎么可以随便欺侮他们呢?更何况,现今天子圣明,天下大治,岂是纲纪崩坏时代所能相比。
当初,隋文帝不知礼法,纵容抬高诸王,致使他们行事张狂,最后获罪被废,这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魏徵这番话,虽然驳回了皇帝,但却夸赞了当今领袖的伟大,使得太宗转怒为喜,还赏了他一千匹绢,但其他人依旧被训斥了一顿。
太宗此举,意在警告大臣打狗尚需看主人,何况皇子,同时也体现出了他对李泰的特别宠爱。
此后不久,太宗改封李泰为魏王。
李泰喜好儒学,乐于结交才学之士,太宗有意让他发挥专长,特准其可在王府之内设立文学馆,自行招揽学士。
这一事件,令人想起了武德四年(621)十月,高祖特许天策上将军李世民可于府中开馆招士的事情。
当年,已经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在锐意经籍、讨论文典的幌子之下,筹划夺位大计,大量罗致文武人才,组建起了自己的智囊团和夺权班底,主要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十八人,号称“十八学士”。
如今,太宗皇帝也给了李泰这样一个邀名射利、发展势力的绝好机遇。
贞观十二年(638),苏勖劝说李泰:
“自古以来,那些著名的王子无不招引宾客,著书立说,以为美事,殿下何不奏请修撰一部《括地志》呢?”
李泰深表赞许,随即大开馆舍,延请天下俊彦贤才参加修撰,京中的权贵子弟更是闻声而来,竞相依附。一时间,魏王府门庭若市,甚为壮观。
为了表示对儿子工作的大力支持,太宗特别批准:著书期间的所有开支全都由政府供给。
李泰为求速成,遂借鉴《汉书·地理志》和南朝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的编纂特点,依照贞观十道(监察区)排比358州,再以县为单位,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志旧闻,分述各地的沿革、地望、山川、城池、风俗、掌故等众多内容。
四年之后,大功告成。
《括地志》共计五百五十卷,保存了许多前代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全面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其创新型体例更是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
十分遗憾的是南宋后此书散佚。
其间,太宗曾多次亲临魏王府,视察工程进度。当他看到,在李泰的统一协调之下,如此纷繁复杂的工作竟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之时,非常高兴,大笔一挥就赦免了京城的一大批死囚犯,还免除了魏王府所在的延康坊地区百姓当年的赋税。
此事过后,太宗更加宠爱李泰了,不仅赏赐无数,而且接连提高其每月的开销费用,甚至超过了太子承乾。
对于这一明显不合礼制的做法,褚遂良上奏劝谏:
圣人制定礼仪,是为了尊嫡卑庶。即便是君主喜欢的庶子,却也不能使其待遇超过嫡子,这是为了堵塞嫌疑,避免祸乱。如果应当亲近的人反而被疏远,应当尊贵的人反而被低贱,那些奸佞之人,必然会乘此时机得势。
从前,西汉窦太后宠幸梁孝王,汉宣帝宠幸淮阳宪王,无不造成恶劣后果。如今魏王刚刚做藩王,应该引导他遵守礼仪制度,学习谦逊节俭,如此才能成为良才。
太宗表示同意。
关于如何安置皇子,太宗曾与群臣专门进行过一场辩论,最后敲定的方案为:不行分封制,皇子成年后必须去地方任职,不得长驻京畿。
可是,太宗却因为偏爱李泰的缘故,特许其不必到任。即便如此,太宗还是不过瘾,竟又让他从王府搬到了东宫西面的武德殿居住,成了太子的邻居。
当然,太宗皇帝爱子心切,想和儿子多亲近一些的心情应该理解。但是,既然他选择了做一个明君,那么就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由着性子胡来,打乱秩序。
李泰入住武德殿,显示出太宗萌生了废长立幼的意图,也是对群臣态度的试探。
结果,搬家令一出,立马遭到了魏徵等大臣的反对,太宗也感到时机不够成熟,遂就此作罢。
太宗皇帝之所以如此溺爱李泰,甚至是有意扶植,也是因为太子李承乾自甘堕落,难堪大任,令其倍感失望所致。
承乾,字高明,因为出生在承乾殿的缘故,爷爷李渊遂以殿名为其取名。
承乾小的时候还是很不错的,聪慧机敏,能力出众,每次太宗出巡,都令其主持国事,办事很讲原则。
可一场疾病深深地改变了承乾,不仅使其落下了跛脚的病根,形象大损,也因此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竟然自暴自弃。
承乾长大后,聪明依旧,却已然全都成了小聪明。他沉迷歌舞美色,亲近奸佞小人,浪荡游玩没有节制,但却唯恐被严厉的父亲察觉,因此行踪极其诡秘。
每次入朝面圣,承乾都会大谈特谈忠孝仁义之道,做出一副胸怀天下的样子。退下之后,原形毕露,照旧顽劣。
若是有东宫辅官想要对其进行劝诫,承乾便事先揣摩对方的来意,然后快步迎上去行礼;接下来,他会正襟危坐,面色凝重地痛心自责,说出一大堆理由掩饰自己的过错,弄得进谏之人无暇应对,不得不急忙拜辞。
对于那些犯言直谏的硬骨头,承乾则会使出撒手锏——暗杀。
于志宁与张玄素就因为多次上书直谏,而遭到承乾的暗杀。于志宁有幸躲过,张玄素则被打成一级伤残,险些丧命。
承乾很爱玩,也很会玩,他有五大爱好。
一、承乾命令数百家奴学习音乐,练习爬杆、舞剑等杂技,排练大型歌舞,东宫鼓乐之声彻夜不绝。
二、招募逃亡奴隶,偷盗民间牛马,亲自烹煮,以此为乐。
三、狂热追求突厥文化,喜说突厥语,爱穿戴突厥服饰,还经常模拟突厥部落放养牧马和举办丧礼的景象。
四、承乾与七叔汉王李元昌的关系最为要好,俩人经常像小孩儿过家家一样,玩带兵打仗的游戏。
五、承乾竟然还有娈童的癖好。有一个叫做称心的戏子,容貌俊美,擅长歌舞,令他十分着迷,而且发展到了同居的地步。这件事情,承乾没包住,后被太宗得知。
太宗大怒,先将承乾大加斥责一番,然后立马把称心给咔嚓了,还将牵连入内的人员一并处死。(www.xing528.com)
事后,承乾不思悔改,日夜思念称心。他在东宫特筑一小屋,竖立称心的塑像,早晚进行祭奠,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后来,他又在苑内弄了个衣冠冢,立上石碑,刻上自己私下赠予恋人的官爵。
既然承乾如此不成器,太宗皇帝的失望也就可想而知了。承乾知道父亲不待见自己,却不思进取,而是消极应付,处处躲着,动辄几个月称病不去朝见。父子隔阂日渐严重。
李泰本就恃才傲物,再加上太宗的长期纵容,承乾的人气大跌,更加滋长了他夺位的野心。身为太子的承乾,虽然自惭形秽,十分嫉恨李泰,但也不会坐以待毙,将位子拱手相让。于是乎,双方各自拉拢朝臣,结为朋党,形成剑拔弩张之势。
李泰集团的重要成员多达二三十人,其中以他的两个妹夫柴令武(柴绍次子,其妻为巴陵公主)和房遗爱(房玄龄次子,其妻为高阳公主)以及曾先后担任魏王府大管家的韦挺和杜楚客为核心成员。
这些骨干分子,怀揣黄金,贿赂权贵,抬高李泰,贬低承乾,上蹿下跳,煽动蛊惑,为李泰夺位制造声势。
相比李泰阵营,承乾一方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当中不仅包括开化公赵节(承乾的表弟)、妹夫杜荷(杜如晦次子,其妻为城阳公主),还包括一个重量级人物,即大将侯君集。
侯君集战功卓著,曾经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国,后却因掠夺珍宝,强抢妇女而被下狱,因此心中郁郁不平,渐有反叛之心。
他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东宫侍卫官,承乾通过这层关系,多次将侯君集请到家中,询问自保之策。侯君集觉得承乾的智商太低,就想乘机利用,于是劝他干掉皇帝和李泰,早日登基称帝。
承乾早就当腻了太子,一心想着更上一层楼,如今又得强手支持,就更来劲儿了,就用重礼贿赂侯君集等人,让他们刺探太宗心思,拉拢朝中权贵。
汉王李元昌也不断蛊惑承乾谋反,还色迷迷地说道:
“近来,我看见皇上身旁有一个美人,善于弹奏琵琶,事成之后,殿下可得把她赐给我。”
承乾自然应允。
面对李泰集团咄咄逼人的攻势,承乾十分恐慌,力图反击。他不仅私下豢养了纥干承基等一百多名刺客,而且暗中派人诈称魏王府典签,跑到玄武门投递密信,揭发魏王的种种罪行。
太宗看完举报信后,大发雷霆,下令全力搜捕投信之人,但却没能抓住。
贞观十七年(643),杜荷对太子说:
天象有变,应当迅即行动以应天象,殿下只需假称身患暴病,危在旦夕,皇上必然前来探视,乘此机会行刺,一击可定天下。
承乾迟疑之际,传来了齐王李祐(太宗第五子)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起兵叛乱的事情。
承乾很兴奋,对心腹纥干承基等人说:
“东宫西墙,距离皇上住的大内只有区区二十步,咱们若是行动,岂是齐王所能相比!”
谁知,齐王李祐雷声大,雨点小,起兵没几日就兵败被擒了。经审问,此案竟然牵连到了纥干承基,按罪当诛。在此生死之际,纥干承基没能把持住,将主子承乾的造反阴谋全都捅了出去,以求戴罪立功。
太宗大吃一惊,敕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与相关部门联合审讯。结果,承乾罪行确凿。
四月初六,太宗下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囚禁于右领军府;赐汉王李元昌自尽;侯君集、杜荷等人皆被处斩。
承乾被废,李泰得志。他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十分殷勤。太宗也当面许诺要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等大臣力挺李泰。
然而,此举却遭到了太宗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们主张应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英武的太宗皇帝其实并不喜欢生性柔弱、素无大志的李治。可李治却得到了朝中元老重臣的鼎力支持,也许这些人觉得他更好摆布些,便于长期掌权。
太宗不死心,依旧试图立李泰为太子。某日,他对大臣说:
昨天,李泰趴到朕的怀里说,若是有朝一日能够继承大统,定会杀死自己的儿子,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没想到李泰竟能说出这么诚恳的话,令朕十分感动。
话音一落,褚遂良立刻表示反对:
“陛下此言大为不妥。试想,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占有天下,他怎么肯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呢?
从前,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却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遇超过承乾,以致酿成今日的灾祸。殷鉴不远,若是陛下要立魏王为太子,那就只能先把晋王处置了,非如此不能安定政局。“
太宗流着眼泪,痛苦地说道:朕怎么忍心那么做啊!
说完起身,掩面回到宫内。
面对危局,李泰惟恐父皇立李治为太子,就吓唬弟弟说:”你与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未遂,现已自尽,你怎能逃脱干系?“
年仅十六岁的李治听到这番恐吓之后,满脸忧愁,不知如何是好。太宗看他神情恍惚,感到奇怪,多次询问之后,李治才将李泰的话说了出来。
太宗大为失望,终于认识到了李泰虚伪狡诈的本来面目,后悔起了先前对其所作的承诺。这时,太宗又想起了当初承乾在申辩时所说的话:
儿臣身为太子,夫复何求!只因不断被李泰图谋,便常与大臣谋求自保之计,一些不逞之徒遂趁机唆使我图谋不轨。如今,若是您册立李泰为太子,那就正好上了这小子的套儿了。
太宗思绪万千,犹豫不决,便在退朝之后专门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和褚遂良四位大臣商议册立之事。
太宗叹息道:
“朕的三子一弟(即李承乾、李泰、李祐与李元昌)竟然如此作为,实在是令朕心灰意冷,百无聊赖,倒不如死了干净。”
话说间,太宗就向床头撞去,无忌等人无不大惊失色,赶紧将其抱住。太宗使劲挣开,又抽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上前一把将刀夺下,交给了旁边的李治。
无忌等人问道:“陛下欲立何人为太子?”
太宗无奈地说:“朕想要立晋王为太子。”
无忌赶紧说:“谨奉诏令,若有异议者,臣请求将其立刻斩首!”
太宗又对李治说:“你舅舅许诺立你了,你应当拜谢他。”
于是,李治拜谢长孙无忌。
不久,太宗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文武大臣,大声问道:
“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居心险恶,二人都不能承继大统。今天你们必须当面告诉朕,谁可立为太子?”
众人高呼:“晋王恭孝仁义,应为太子。”
于是,李泰遭到软禁,晋王李治成了太子。
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承乾与李泰互咬了好多年,不但什么也没捞着,却给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李治做了嫁衣,实在可悲可笑。
事后,太宗向大臣谈论起最终选择李治的原因:
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经过钻营而得到。自今往后,凡是太子失德背道,而藩王企图谋取的,两人都应弃置不用,后世子孙对此应该恪守。况且,若是立李泰为太子,则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而李治为太子,则承乾与李泰均可安然无恙。
虽然承乾与李泰未被直接处死,但其下场仍是十分悲惨的。
李承乾被流放到了黔州(治所位于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没过多久,猝然死去。
李泰的去处稍微好些,被发配到均州郧乡县(今湖北十堰市郧县)。此地群山环绕,交通闭塞,乃是唐代时期发配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圣地。
后来,太宗多次流露出对李泰的思念之情,特晋封其为濮王。
李治上台之后,虽然给李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但却没有还他人身自由。永徽三年(652),李泰死在了发配之地,终年35岁,谥号为“恭”,留有文集二十卷,可惜早已亡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