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学界领风骚·曹子建才高八斗
中国诗坛山水派开山祖师谢灵运,在刘宋时期算得上是一位学术达人了,他的诗作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每有新作,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甚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才,特地将其从始宁(在今浙江嵊州市)老家召回京城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陪吃陪喝写文章。向来自命不凡的灵运哥受到如此礼遇之后,更加忘乎所以。
有一次,灵运哥喝高了,脑子一热就开始吹牛皮:
“天下的才学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人共分一斗。”成语“才高八斗”就是这么来的。
这位令他自愧弗如的曹子建就是著名的大才子陈思王曹植。
曹植,字子建,魏武帝曹操与卞皇后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
子建天资聪颖,十几岁时就能够背诵和讲解《诗经》、《论语》和辞赋达数十万言,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
曾经有一回,曹操看到了子建的作品,很是惊奇,难以相信竟是出自孩童之手,就用怀疑的口吻问他:你这是请别人写的吧?
子建感觉受了委屈,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说道:
“孩儿能够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父亲若是不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儿子托人代写呢?”
恰在此时,曹操在邺城营建的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大功告成。曹操十分高兴,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和意志,又命文官作文,武将比武,以助酒兴。酒到酣时,他命几个儿子以铜雀台为主题,各自作赋一篇。
铜雀台是三台当中的主台,楼宇连阙,鳞次栉比,飞阁流丹,金碧辉煌,高耸入云,气势恢弘。
曹丕打头阵,写下“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的佳句,引来一片叫好。轮到子建,他成竹在胸,援笔立就,一代名篇《登台赋》就此产生。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关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真是言词华丽,文采飞扬,仅这摘录的几句,便可看出子建的非凡才华。此时的他年仅21岁,怪不得那位诗人爸爸也会对其刮目相看了。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自任丞相。此后,他就开始考察儿子当中哪个更适合做继承人了。
曹操多妻多子,15个老婆,25个儿子。长子曹昂战死于建安二年(197)的宛城战役;之后,他打算选择素有神童之称的第七子曹冲(就是用船称大象的那位小朋友)为嗣,可惜曹冲13岁的时候就死掉了。
余下的儿子当中就要数正房卞氏所生的四个儿子最有资格了,即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其中曹熊早夭,曹彰重武轻文,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并不在曹操的重点考虑范围之内。曹丕年长,也很有才华,虽然比起三弟曹植总是差那么一截子,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所以,主要候选人就是曹丕和曹植,但从主裁判曹操的情感上来说,最中意的要数后者。
曹操是真心喜欢曹植的,因为出色的父亲大都希望儿子的性情与自己相像。曹植就很像曹操。
一、父子二人都是真性情,性格洒脱,放荡不羁,说话做事,率性而为,丝毫不加掩饰;
二、父子二人都爱好文学,手不释卷,博览全书,所写下的文章诗赋各有千秋;
三、父子二人都是比较简洁的人,车马服饰,都很随意,不崇尚奢华;
四、父子二人都是爱才之人,曹操曾经多次下诏求贤,而且唯才是举,甚至不计品德好坏,曹植也是如此,专好结识有才之士,不避贵贱。
此外,从曹操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当中也可以看出。
建安十六年(211)七月,曹操西征韩遂、马超,让曹丕留守邺城,走前竟然连句体贴勉励的话也没讲,使得曹丕倍感冷落凄凉,他在《感离赋》的序中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曹植察觉“不胜思慕”四字的含义后专门写了篇《离思赋》来安慰兄长。
对待才高八斗的子建,曹操有种惺惺相惜的情感。他一见到子建就会有意作难发问,考察其临场应变能力,子建也不负所望,每次都能够做出圆满的答复,因而深得他的宠爱。
建安十九年(214)七月,曹操南征孙权,留曹植驻守邺城,临行之前专门写了篇《戒子植》来勉励曹植,文中说:
我以前任顿丘(今河南清丰县)令的时候是二十三岁,执法严明,不避豪强,回想当年的所作所为,至今无悔。你现在刚好也是二十三岁,能不努力吗?
曹操以自己青年时代的作为勉励曹植,在严格要求的背后,寄托着殷切的期望。
但经过两位选手的多轮激烈较量之后,主裁判最终还是宣告了曹丕的获胜,而放弃了曹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曹植败给曹丕的三大原因:
1.对手太狡诈
曹丕常常因为自己的才华赶不上曹植而急得抓耳挠腮,就派人向老谋深算的贾诩询问巩固地位的方法。贾诩说:
希望将军能够发扬德性和气度,待人谦卑,事必躬亲,总之是要低调处世,只需尽到儿子应尽的本分就可以了。
曹丕很认可这种方略,暗自修炼作秀神功。
一次,曹操带兵出征,儿子们都去送行。曹植仗着自己才思敏捷,大拍马屁,不断称颂曹操的盖世功德,文武百官无不交口称赞,曹老爷子也很高兴,觉得这儿子既聪明又孝顺。
曹丕自知文采不敌,心里别提有多郁闷了,傻傻地在那儿愣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智囊吴质在他耳边提醒:
待会儿魏王上路时,你啥都不用说,只管放声大哭就中了。
待到辞别的时候,曹丕依计趴在地上,哭得稀里哗啦,拽也拽不起来,那叫一个悲啊!曹操和其他官员无不为之动容。因此,大家一致认为:曹植华而不实,远不及曹丕至诚至孝。
2.军师不给力
曹植的智囊团主要有三名成员:丁仪、丁廙和杨修。
据说,当初曹操十分欣赏丁仪的才华,想招他做女婿,曹丕却嫌弃丁仪是个独眼龙,形象不佳,就常常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坏话,致使丁仪没能喊上曹操老丈人,深以为憾。丁仪因此跟曹丕铆上了劲儿,拉拢弟弟丁廙和好友杨修加入到了曹植的阵营。
杨修,字德祖,出身东汉豪门——弘农杨氏,父亲是太尉杨彪。他博学多才,很受曹操赏识,特被任命为丞相府主簿。
曹丞相日理万机,杨修则凭借出众的才能,协助丞相处理内外事务,干得非常出色,就连曹操也常常自叹弗如。
由于杨修才华出众而且不拘小节,曹丕和曹植等公子都愿意与他结交,例如杨修曾赠送曹丕一把王髦剑,曹丕常将此剑佩戴在身上,非常珍惜;曹植更是多次给他写信,请他喝酒。
两相比较,杨修更加看好才华横溢的曹植,丁仪来拉拢,他就入伙了。
杨修的加入,使得曹植阵营如虎添翼,实力大增,三个谋士成天在曹操那里称赞曹植文才武略,可担大任,曹操虽未点头,心里却很高兴。
这可吓坏了曹丕,他想让好朋友吴质再给支个招儿,可惜吴老弟此时正在朝歌(今河南淇县)任职,怎可擅离职守。
情急之下,曹丕竟让人把吴质藏在竹箱当中,用车拉到府上,然后商量对策。谁知保密措施没做好,这事儿竟被杨修侦察到了,他立刻将此上报。曹操因为那天有事,没有来得及调查。
曹丕知道事泄后吓坏了,哆哆嗦嗦地问吴质:
“这可如何是好!”
吴质淡定地说:“没啥事儿,您擎好吧!”
第二天,吴质让人用竹箱装满了绢,拉进曹丕的宅邸。杨修又去报告了曹操,下令检查,结果里边却全是绢,哪里有人。杨修等人傻眼了,曹操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怀疑。
3.曹丕人气旺
既然曹植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饰,那么曹丕则反其道行之,精心包装,连连作秀,竭力结交和讨好内外之人,宫里人和朝中大臣大多为他说好话。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晋爵为魏王,选立继承人的事情再次成为焦点。
杨修等人加紧了攻势,劝曹老爷子早日立曹植为继承人。虽然他们的话确实说到了老曹的心坎上,但遇到这等大事,处事谨慎的曹操自然要集思广益,多问上几个人了。(www.xing528.com)
曹操首先以密信的方式征求诸位谋臣的意见。
尚书崔琰大大方方地用不封口的信答复说:
按照《春秋》大义,自然应当册立长子,而且公子曹丕仁厚、忠孝、聪明,完全具备接班人的资格,臣对此事的看法至死不变。
话说崔琰的哥哥还是曹植的老丈人呢,可他却站在曹丕的一边。曹操觉得崔琰光明磊落,十分难得,就升他做了中尉。
尚书仆射毛玠的回答很是巧妙:
前不久,袁绍因为嫡庶不分,弄得诸子纷争,家破人亡,地盘尽失。但是,废立接班人这种大事,不是臣子所能预料的。
毛玠既用袁绍的失败教训提醒了曹操应该选定长子,却又表示自己作为臣子不敢参与选定接班人这一敏感事情。
东曹掾邢颙说:“以旁支取代正统作为接班人,那可是先代的戒条,希望魏王详加考虑。”
他的意思很明确,即不希望曹操废长立幼,无疑是向着曹丕。
听了臣子们的意见,曹操心里已经基本明朗,但却仍是不敢敲定,在一次会议之后,单独留下了足智多谋的贾诩,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贾诩却憋着气儿不吱声。曹操急了,问他:
“本王问你话呢,你怎么不说话?”
贾诩缓缓地回答:
“臣正在思考,所以没有立即回话。”
曹操说:“你考虑什么呢?”
贾诩说:“臣是在想袁绍、刘表两家父子啊!”
曹操哈哈大笑,就此确立曹丕为接班人。
想当初,优柔寡断的袁绍不册立能征善战的长子袁谭,却选定了小儿子袁尚,结果引发家族内耗,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刘表老迈昏庸,听信妇人之言,结果吓跑了长子刘琦。他死后,软弱无能的小儿子刘琮接班。曹操南征,刘琮随即投降,断送了刘表经营多年的大片地盘。
几位力挺曹丕的臣子都是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对曹操进行旁敲侧击,收到的效果远高于丁仪、杨修等人的直抒胸臆。
曹操喜好舞文弄墨,但这只能算是业余爱好,他首先是位国家领导人,其次才是诗人,因而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纵然他非常欣赏曹植的才华,但理智终究战胜了情感。
他深知:曹植是个出色的文人,但做事轻率,不计后果,虽然机敏,却不够稳重,终究难堪大任,不是当领导的好材料。
建安二十二年(217),魏王曹操正式册立曹丕为世子。
也许是为了抚慰曹植受伤的心灵,曹操特意增加了他的封邑五千户,加上以前的共计万户,曹植成了当时唯一的万户侯。
自从斗法失败之后,曹植终日以酒为伴,做事更加放纵,逐渐被父亲疏远。可他却毫不收敛、自省,依旧不停地主动找杨修玩儿。杨修呢,也不敢和他断绝来往,还得处处替他兜事儿。
杨修很担心曹植又做出什么不妥的事情,就揣度曹操的意图,预先为他草拟了十几条答辞,然后告诉曹植手下的人:
“魏王若是有什么指示,就按照我的条子作出相应的回答。”
因此,曹操的指示刚刚送来,曹植的答辞就已经准备好了。曹操对这样迅速的回答很是不解,经过追问,才获知了真相。曹操因此开始讨厌杨修,又想起来此人还是死对头袁术的外甥,就更加厌恶了。
为了消除曹植集团对接班人曹丕的威胁,曹操就以泄露机密、交结诸侯的罪名,杀了杨修。
杨修的死,令曹植更加惶恐不安,竟然自暴自弃,纵情恣欲,毫无节制,终于闯下大祸,惹恼了曹操。
第一件:擅闯司马门
建安二十三年(218),任城王曹彰征讨乌桓大胜而归,曹操特地在许都(今河南许昌市)大摆筵席,以示庆贺。曹植也出席了宴会,但却倍感压抑。他心想:去年的时候,自己败给大哥曹丕,如今二哥曹彰不但立下大功,还在路过邺城的时候受到曹丕的特别关照,两人关系更加亲密。唯独自己,不但未有尺寸之功,反而被边缘化了,真是令人越想越气。他心中苦闷,只好借酒浇愁,不知不觉就喝醉了,他一看见父亲因故离席,便气呼呼地私自跑了出去。
失去理智的曹植和一个叫做白修的人,一边嘲笑曹彰,一边乘车在特供皇帝使用的驰道上飞奔,然后径直从唯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司马门出城,闯下弥天大祸。
这时,所谓的皇帝当然不是指形同傀儡的汉献帝,而是实际领导人曹操。
曹操知道后,先是震怒,后又十分失望地说:以前总是觉得这孩子最能成就大事,如今看来,本王真是看走了眼。
第二件:醉酒误军情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奉命向曹操爱将曹仁镇守的樊城(在今湖北襄阳市)发动进攻。
八月,关羽趁连日暴雨,汉江泛溢之机,大破曹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乘胜猛攻樊城。
当时,樊城守军不过数千,加之城池被淹,水面距离城楼只有数尺,形势万分危急。
樊城告急,曹操遂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率兵救援曹仁。临行之前,曹操召他前来面授机宜,谁知他竟然喝得烂醉如泥,一醉不醒。曹操只得改派徐晃出征。
这次事件,让曹操彻底伤透了心,也宣告了曹植与接班人的位子彻底说拜拜了。
权力斗争,你死我活,对方的胜利也就意味着自己的遭殃。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改元延康。不久,汉献帝被禅让,曹丕自称皇帝,即魏文帝。
曹植的苦日子来到了。
曹丕上台之后首先要办的就是清除政敌。于是,丁仪、丁廙两家的男子全部被杀,幸亏杨修死得早,否则估计下场也差不太多。命令曹植等诸侯全部回到封地,未经特许,不得进京。
黄初二年(221),鄢陵侯曹彰等公子全部晋爵为公,曹植却险些丧命。
原来,中央派驻在曹植身边的特务灌均,秉承文帝旨意,举报曹植醉酒之后叛逆傲慢,要挟朝廷使臣。主管官员揣摩圣意,要求严惩曹植。曹丕正有此意,只因老母亲卞太后不愿看到兄弟相残,多次求情,哥哥才饶弟弟不死。
但是,曹植依旧受到了严厉的处分,他被连降两级,由郡国级别的临淄侯贬为了乡镇级别的安乡侯。过了段时间,也许曹丕自己也觉得有些过分了,又将曹植升格为县级的鄄城侯。
次年,曹植和其他兄弟全部晋爵为王,但他的封邑却只有可怜的二千五百户,较之先前的万户,整整少了四分之三。而且,曹植这个诸侯王只是个光杆司令,下面连一个官吏都没有,士兵全是些老弱病残,人数最多不过两百人,若是没有皇帝的征召,决不准离开封地半步。不仅如此,因为曹植犯有前科,算是罪臣,所以待遇样样都得减半,这简直就是圈养了。
可曹植刚在鄄城呆了两年,就又得搬家了。他被改封为雍丘王,封地从原先的山东鄄城迁到了河南杞县,间距200公里。
不久,文帝批准曹植进京朝觐。他激动万分,彻夜难眠,给文帝写了篇文情并茂的悔过书,先是深刻检讨了自己当初的罪过,后又对文帝的法外开恩感激涕零,还期望获得一次将功赎过的机会,摘掉罪臣的帽子。
对此,文帝仅仅对其文采赞赏了一番。
黄初六年(225),曹丕东征吴国,回来的时候刚好路过雍丘,就去了趟曹植的住处。兄弟相见,曹丕大吃一惊,只见眼前的曹植,胡子拉碴,容貌枯槁,萎靡不振,短短六年时间,昔日那个意气风发、桀骜不驯的临淄侯竟成了这般模样。曹丕也动了恻隐之心,给他增加了五百户食邑。
没过多久,曹丕病死了,享年40岁。长子曹叡继承帝位,即魏明帝。
明帝跟他老子一样,也是个刻薄的主,刚一上台就想着折腾三叔,先是让曹植到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就封,第二年又让他打哪儿来回哪儿去,依旧封在雍丘。
曹植却还没认清明帝的嘴脸,觉得侄子也许会比那个专门难为自己的哥哥好点,就上书明帝,希望赏他个机会,哪怕是当一个小小的兵卒,好歹让他施展一下压抑多年的抱负。
明帝虚与委蛇一番,丝毫没有起用他的意思。
太和六年(232),曹植的封地再次更换,这次被调到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市),称陈王。
多年以来,曹植数次上书皇帝,希望能够报效朝廷,但却都是杳无音讯。一旦进京,他就会再三恳求皇帝,希望受到单独召见,讨论时政,获得试用的机会,却连皇帝的面儿都没见上。
回到封地以后,曹植怅然绝望。他非但报国无门,一身本领无处施展,反而不断遭到皇帝的猜忌。十一年间,曹植的封地和名号不断变更,犹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不久,曹植郁郁而终,终年41岁,谥号为“思”,追悔前过的意思,故而史称“陈思王”。
曹植在政治斗争方面是个失败者,人生也充满了悲情色彩,但这并没有扼杀他奔放的创作激情。飘零的身世,却使他成熟起来,文学上的成就更为辉煌。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辞赋,他的成就均高于当世文人,被后人誉为建安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