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师傅不给力·奕訢错失金銮座
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第六子
据清末太监信修明遗著《老太监的回忆》记载:道光皇帝曾在年近半百的时候因为发怒,一脚踢中了长子奕纬的命根子,结果了儿子年轻的生命,而老二老三已在此前全部夭折了。九五之尊的庞大家业没了继承人,这可如何是好!
幸好上天没有那么残忍,道光皇帝也没有灰心丧气。他再接再厉,之后又生下了六个带把儿的,最小的那个儿子出生时他已经六十三岁了,真可谓是老当益壮啊!众皇子当中,老六奕訢最为出色,才思敏捷,文武双全,皇帝也曾很看好他,但却最终选择了老四奕詝(咸丰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奕纬去世不到两个月,皇四子奕詝便出生了,六天后,皇五子奕誴也降临人世。
不过,宫里面却传闻,原本应是奕誴先出生,因为他的受孕日期比较靠前,可是因为奕詝的生母全贵妃为了抢先生下长子(前面三个皇子没了,第四子遂成为长子),而让御医暗用催生药,这才使得奕詝早生。
不管上述秘闻是真是假,全贵妃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奕詝出生不久,皇后佟佳氏病死,她则顺利接班,成为六宫之首。
得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催产不但对产妇身体造成了危害(全贵妃33岁病逝),而且导致胎儿奕詝一辈子体弱多病,蔫不拉唧,刚过而立之年就挂掉了,这是后话。
奕詝出生后的第二年,皇六子也降生了,道光皇帝十分高兴,当即给他取名为奕訢,“訢”就是快乐欣喜的意思。
奕訢自幼聪明伶俐,很招父亲的疼爱,他的母亲静妃也深受宠幸,地位不断上升,先升贵妃,后升皇贵妃,成为后宫二把手。
依清代祖制,皇子到六岁时就要入上书房读书学习,教师由皇帝指派,均由德才兼备的臣子担任。皇子们不但得起早贪黑,苦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经典,还需跟随那些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出来的武士学习骑马射箭等满族传统武艺。
奕詝的师傅名叫杜受田,山东滨州人,出身书香官宦之家,号称是“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确实了不得。
道光十五年(1835),正在山西任职的杜受田接到调令,回京入职上书房,教授皇四子奕詝。
杜老师是位爱岗敬业的好园丁,为学生奕詝的成长付出了大量心血。学业上,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心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位明君圣主,所引用的案例竟然是三代以前的黄帝伏羲、唐尧虞舜等传说中的圣王。生活上,杜老师也对这位较早失去母爱,父亲亦很古板严肃的学生倾注了许多关怀。师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在杜老师等人的教导下,奕詝熟读经史,弓马娴熟,在皇子当中已经十分出色,但若是比起六弟奕訢,不论文武,却总是差那么一截子。
道光皇帝为奕訢挑选的老师是著名学者翁心存,可他没教多长时间就回家侍奉老母亲了,接替他的是位才俊之士,即道光六年(1826)科考的榜眼郎贾桢。
贾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对奕訢倾囊相授,并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而不是像很多先生那样板着一副判官的面孔,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后来,贾老师的官越做越大,皇帝就改让卓秉恬来辅导奕訢学习。
卓老师常年在基层任职,深知民间疾苦,有很强的行政能力,与朝中衮衮诸公不同。而且他还十分正直,有澄清吏治的雄心抱负。史书上说他在政治会议上时“时有辩论,不为用事者所喜”。卓老师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在言传身教中影响了学生。
从教学内容看,两位老师除了教授传统的经义阐释之外,也非常重视对诗词歌赋能力的培养,这比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奕訢也确实能写一首好诗文,这从其作品集《乐道堂文钞》中可以看出。
此外,奕訢在武艺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刀剑骑射,无一不精,是皇族当中的佼佼者。总之,聪明好学的奕訢逐渐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的英才少年了。
道光二十年(1840)是一个多事之秋。这年正月,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病逝,到了五月底,英国军舰封锁了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闭目塞听,热衷自慰的大清帝国被西方新兴工业强国轰开了国门,历史将道光皇帝推向了时代抉择的最前沿。
是反省,走向改革,争取早日富国强兵,还是继续自慰,只求苟安,直至虚脱而死?结果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道光皇帝,这个生长于陈旧的皇权体制内的平庸君主,既没有改革的意识,也没有改革的魄力,更没有改革的能力。他和大多数的末代帝王一样,不是去正视暴露出来的病症,而是奉行鸵鸟政策,极尽所能地去逃避、堵塞、掩盖和拖延,只图能够熬完自己剩下的岁月,却将难题留给后人去应对。
鸦片战争当中,道光皇帝举棋不定,多次贻误战机,所用非人,一败再败,直到最后战败仍然不思反省,雨过忘雷,装出一副雍容大度的“天朝气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宫里的事儿。
孝全成皇后去世的时候,奕詝才九岁,道光皇帝就将他交给了静贵妃来抚养。如此一来,奕詝和奕訢关系拉近了,他们有了同一个母亲,从史书记载来看哥俩小时候的关系还是蛮不错的。
某日,二人在书房外的空地上切磋武艺,琢磨来琢磨去,竟然共同创制出了枪法二十八势和刀法十八势。皇帝很高兴,为儿子的成果赐名,枪法称“棣华协力”,刀法叫“宝锷宣威”。当时,想必是奕訢的表现更为出色,因而皇帝特意赏了他一把白虹刀,奕詝则什么也没有得到。
“宝锷宣威”中的“宝锷”即宝剑之意;“棣华”一词出自《诗经》中的《常棣》篇,即“常棣之华,鄂不韦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世便以“棣华”来比喻兄弟情深。“棣华协力”自然是说父亲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同心协力,重振大清雄威了。
据说白虹刀乃是当年大清开国功臣豫亲王多铎斩杀明将史可法时所用,当属传国之宝,足见道光皇帝对奕訢的厚爱了。
看着两个儿子亲密无间的样子,道光皇帝陷入了苦恼之中。自己年事已高,传位之事迫在眉睫,两个儿子各有千秋,着实令他难以取舍,这可如何是好。
道光二十六年(1846),皇帝旻宁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身体羸弱,每况愈下,他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皇五子奕誴,因为行事急躁,赋性粗荒而不讨老爸喜欢,生母祥妃也是行事张狂,不成体统,遭到丈夫嫌弃。于是,皇帝干脆将奕誴过继给了自己早已亡故但却没有子嗣的三弟绵恺,宣告了奕誴的出局。七、八、九三位皇子则因年纪尚小,暂不考虑。
进入候选名单的就是老四和老六了,到底选哪个呢?老皇帝陷入了思索当中。
比较起来,兄弟二人的特点很是明显。
先说外形。从传世的照片和画像来看,奕訢虽然算不上酷哥靓男,但也绝对是五官端正,四体健全。奕詝则不然,不但长的尖嘴猴腮,一副短命相,而且还是个跛子(据说是在一次打猎的时候摔伤的),形象、气质都与人们理想中的一国之君相距甚远。
后来在咸丰年间,京城曾流传着“跛龙病凤掌朝堂”的歌谣,“跛龙”自然就是咸丰皇帝了,“病凤”是说体弱多病的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www.xing528.com)
说了外表,再看内在。
在道光皇帝眼中,奕詝才气稍逊,但老成持重,办事稳健;奕訢则是才思敏捷,资质出众,但却略显浮漂,不够稳重。说白了就是前者是个平常人,虽干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却捅不了大娄子,后者则是大起大落,虽然有可能干出一番惊天伟业,但也有可能给祖宗基业带来危险。
其实,所谓“浮漂”之类的评价,大都是普通人对人才的误读。既然是人才,那么就必然会异于常人,即卓尔不群,特立独行,而这些表现在占多数的普通人看来都是极不协调的,不正常的,靠不住的,这是担忧,也有那么一丝嫉妒。
从上可以看出,奕詝很像那位平庸的父亲,稳重有余,开拓不足。因而,从情感上说,皇帝应该更倾向于奕詝,但奕訢的优秀毕竟是明摆着的,也令他很难放下。于是,道光皇帝借机举行了两场比试,以期能够尽早确定合适的人选。
满人自马上得天下,夺取政权之后,历代帝王始终将骑马射箭视为一项不可荒废的必备技能,每年都要到猎场举办几次大型围猎,作为一种重申传统、耀武扬威的政治手段。虽然到了清朝后期,西方列强早就改玩洋枪洋炮了,但中国的皇帝依旧死守着所谓的立国之本,好像耍不好这个就要亡国灭种一样。
某年秋天,道光皇帝带着几个儿子到南苑打猎,顺便测试一下他们的武艺高下。
狩猎结束之后,侍从们清点战果,自然是武艺精湛的奕訢所获最多。野鸡、兔子、狍子,应有尽有。
奕訢很得意,父亲也不停地夸奖他,随行的官员也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这时,皇帝却发现奕詝两手空空,有些失落地站在一旁,像个丢了玩具的孩子。他很纳闷,因为奕詝的骑射水平虽算不上一流但也是不错的。皇帝问道:
“众人皆有斩获,为何你却一无所获啊?”
奕詝顿了顿,回答道:
“启禀父皇,此刻正是春暖花开,鸟兽孕育之时,儿臣不忍杀生,违背自然和谐。而且,儿臣也不想仅凭弓马一技之长与诸位兄弟争高下。”
瞧这话说得多漂亮,既显示了自己的仁者之心,又显示了自己多才多艺,并非只是长于弓马之术,还讽刺了获得猎物最多的奕訢是个没有好生之德,爱逞匹夫之勇的鲁夫。可谓是一箭多雕。
怪不得老皇帝惊喜地夸奖道:吾儿真是有君子的气度啊!
其实呢,智商平平的奕詝根本想不出如此高超的手腕和漂亮的措辞,这些全都是那位杜老师在打猎之前偷偷教给他的。
此事过后,道光皇帝心中的天平渐渐地向奕詝倾斜了,但他仍然拿不定主意。其实,他这个裁判也很不好当,因为对于此事他不能和任何人商量,而只能凭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这就要说说当时的皇位继承制度。
为避免康熙末年,诸皇子为争夺皇位杀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的血腥场面再度上演,雍正皇帝搞了项发明,即秘密建储制度,简单说就是皇帝生前不宣布继承人,而是当众将事先写有太子名字的诏书放入一个匣子内,封好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除皇帝外,谁也不知晓此人是谁,待到皇帝驾崩,王公大臣才可打开匣子,宣布诏书。
可见,这么大的事儿却不能找人商量,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于是道光皇帝准备再来一个回合。
某日,道光皇帝病重,召奕詝和奕訢前来侍奉,借机观察哪个可以托付大任。
两位选手都知道此次考验的重要性,于是来之前都专门请教了老师。
卓老师对奕訢说:“做人应该诚恳,不管皇上问什么,阿哥(清代对未成年皇子的称呼)都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杜老师则对奕詝说:“如果是条陈时政,您是绝对比不过六阿哥的。但是,老师教你一招必杀技,只要皇上说到年老体衰,将要不久于人世之类的话,您就趴在地上可劲儿地哭,往死里哭,什么话也别说。”
于是,两位选手分别按照老师的计策去做了,最后的结果是,道光皇帝判定奕詝胜出,因为他在面对病重的父亲之时,表现出了至诚至孝的良好品德。
奕詝胜出了,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而是因为杜老师号准了裁判的脉,对症下药,立竿见影。奕訢失败了,不是败给了与其对阵的奕詝,而是因为卓老师的策略有误,没能猜透裁判的心思。因为道光皇帝只是个普通人,他更欣赏与自己相像的奕詝,而不是天赋异禀,显得有些突兀的奕訢。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选择无疑是错误的。常言道,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人,身处危机的清帝国需要的不是抱残守缺,蒙混度日的守成之君,而是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有为明君。当然,我们所说的都不过是马后炮,当年的道光皇帝又怎么会知道身后的事情呢?
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皇帝终于作出了最后决定,在密诏上写下这么两行话: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历时多年的一个大难题总算画上了句号。四年后(1850),六十九岁的道光皇帝走了,留下了一个封闭落后,危机四伏的烂摊子。他选择的接班人能够扛起这副重担吗?没能当上皇帝的皇六子会就此消沉吗?答案都是否定的。
奕詝上台,即咸丰皇帝,他的职业生涯是极其失败的,也是极其惨痛的。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建都立国,与清廷分庭抗礼,同年,声势浩大的捻军运动爆发,清帝国陷入了空前的统治危机。内患未平,外祸再起。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打下大沽炮台,戳到了清帝国的嗓子眼。清廷被迫与诸列强签订《天津条约》。不久,联军再度入侵,攻占首都北京,大清皇帝狼狈出逃,跑到承德避暑山庄,一年后死在了那里,而后又是一系列的割地赔款条约。
十一年的职业生涯,咸丰皇帝一直坐在火山口上,他确实很不容易,但这并不能成为失败的理由,因为他面对变局时的所作所为与他的那位父皇无甚大异。无怪乎后人会戏称其为“四无”皇帝,即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
反观没能当上皇帝的奕訢却要比他出彩许多。
咸丰在位期间,奕訢遭到猜忌,无所作为。但在清廷与英法联军的议和期间,奕訢的开明与睿智赢得了西方列强的好感,他也看到了清帝国的种种不足,决心通过向西方学习来谋求国家的自强。于是,他与地方上的开明官吏,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手,开启了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洋务运动。虽然改革的领域很有局限,但毕竟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难能可贵。
后来,奕訢不断遭到专横恋权的嫂子——慈禧太后的打压,最终被赶出了朝堂,但他始终保持着难得的独立性,而不是苟同附和,因此得以保全晚节。
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訢在绝望中病故,终年66岁,谥号为“忠”。有清一代,宗室当中唯有他和之前的睿亲王多尔衮享受到了“忠”字的评价。想必这是清廷对奕訢的肯定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