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替人想
一个老板,如果能够换位思考替属下想想,这不仅需要胸怀,还需要具有美德。
一个老板,如果能够换位思考替属下想想,这不仅需要胸怀,还需要具有美德。有时当老板的习惯了坐着说话不腰疼,总是爱想当然地用自己的固定标准去要求别人,殊不知做属下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有时有千难万难之处,对何人说?如果当老板的不换位思考替人想一下,这当属下的就极容易被误解,甚至被冤枉。
诸葛亮对人的要求标准之高是有名的,以至因他以德才兼备苛求人,差一点到死都找不到一个弟子传授学问。也由于诸葛亮对人才的苛求,使多少人得不到成长锻炼的机会,有的人甚至还遭到压抑,其中,大将魏延遭受压抑之深,让后世多少人为之抱不平。
诸葛亮压抑魏延,其理由很简单,这便是他第一次见到魏延时说的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就是诸葛亮对魏延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到死都没有改变。
其实,诸葛亮对魏延的这种偏见,多少源于对魏延不能换位思考。魏延是两次在阵前反水,但他反的是什么人?背景是什么?第一次是在襄阳城上反已投降曹操的刘琮,直接理由是蔡瑁、张允不给刘备及老百姓进城避难,魏延引百人砍死守门将士,放下吊桥,要让刘备进城,而且魏延是这么说的:“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魏延这次反水的理由正当而且充足,而且认定刘备是仁德之主。事后要来相投,只因寻不见刘备,才去投了长沙韩玄。(www.xing528.com)
魏延第二次在阵地上反水是在长沙,情况可谓比第一次还特殊,因为要救下将被长沙太守韩玄砍头的好汉黄忠,魏延说明的反水理由:“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于是他救下黄忠,杀了韩玄,来投刘备,却因此要被诸葛亮砍头。照理说,魏延这次反水也属正义之举,诸葛亮如此上纲上线地委屈魏延,连刘备都想不通,质问诸葛亮:“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刘备在听诸葛亮要杀魏延的理由后,也觉得理由不充分,便救下了魏延。最后,诸葛亮虽不杀魏延,却给他上了紧箍咒,让魏延一生都不得安宁。其实,诸葛亮也不替魏延想想,魏延这两次如不在阵前反水,他还有什么更好、更正当的选择吗?问题是诸葛亮也并非对所有不忠不义之人都恨之入骨,在后来进取西川时,他却对献西川之图的张松待如上宾,对作为内应的西川叛徒法正委以高官,这两个人对主子的背叛情节,不知要比魏延严重多少倍,说明智多星诸葛亮,对人也持有双重标准。
相比这下,善于与人换位思考,善于理解别人苦处难处的奸雄曹操,却显得多么有大家风范。
在取得了官渡之战胜利之时,曹操“于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的左右都说:“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此时作出的决定,让那些写给袁绍书信的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理解,从而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这些人对曹操的感激之情恐怕都不为过分。曹操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件事的:“当绍之强,孤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他命令把书信都烧了,从此不再过问此事。
如果这件事可以解释为曹操对跟随的属下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的一件事,就是曹操对敌对阵营的人也能换拉思考,并给予理解了。
袁绍和曹操开战之初,让素有才名的记室参军陈琳写了一篇征讨曹操的檄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大气磅礴、入骨三分,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都挖出来骂了一遍。当时曹操在许都正患头风,卧病在床,听了檄文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顿觉连头都不疼了。后来,曹操攻破袁氏老巢冀州后,手下的刀斧手终于把陈琳拥到了曹操面前,人人都以为陈琳这一次是死定了,但曹操只是心平气和地问他,你以前为袁绍写檄文,你写我的罪状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侮辱我的祖宗?陈琳也以为自己没办法活了,只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都劝曹操杀了他,但曹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在这里,曹操不杀陈琳,恐不仅是因为怜其才,也不是因为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说的,是曹操感谢陈琳檄文医好自己的头风病,实是因为曹操具备了换位思考的美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