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忠孝不两全的结果,只能多出不忠不孝之人

忠孝不两全的结果,只能多出不忠不孝之人

时间:2024-01-3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只要你忠,不孝是可以不受谴责的。问题是后来没有皇帝了,“忠孝不能两全”还被广泛运用,所谓的“忠”就只能理解为忠于事业、忠于工作、忠于上司、忠于老板之类的了。这些人为了忠,孝是不值一谈的。更有甚者,有的忠臣,是主动要求杀害自己全家的。在《三国演义》里,为忠孝不两全而痛苦与困惑的人,莫过于徐庶了。所以,纵观历史,忠孝不两全的结果,无非是多一些不忠不孝之人。

忠孝不两全的结果,只能多出不忠不孝之人

忠孝不两全

在中国,做父母其实是一件很可怜的事,因为中国的伦理文化,强调的是“忠、孝、节、义”,而孝是排在忠后面的,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是专门为那些不能孝敬父母的人搭建的台阶

在中国,做父母其实是一件很可怜的事,因为中国的伦理文化,强调的是“忠、孝、节、义”,而孝是排在忠后面的,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是专门为那些不能孝敬父母的人搭建的台阶。也就是说,只要你忠,不孝是可以不受谴责的。那么,“忠”又指忠于谁呢?肯定是指忠于皇帝,也就是“忠君”。问题是后来没有皇帝了,“忠孝不能两全”还被广泛运用,所谓的“忠”就只能理解为忠于事业、忠于工作、忠于上司、忠于老板之类的了。

中国传统提倡孝治天下,但少有善始善终的孝子。中国提倡“忠君”,但也少真正的忠臣,即使有忠臣,也很少有好下场的,因为他们往往会被奸臣所害。所以,考察一下历史,不忠不孝之人不在少数。

曹操肯定做不成忠臣,他迎奉汉献帝时就动机不纯,目的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来他在朝廷里的所作所为,也全没有一点忠臣的样子,刘备孙权他们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曹操做不成忠臣,但他想做孝子,所以,他在破青州黄巾军之后,功成名就,就派人到琅琊郡迎接他父亲曹嵩,准备让老人家来享清福,以全自己的孝顺之名。但天不从人愿,那个徐州太守陶谦,马屁拍得不是地方,本来他意在为曹老头子接风洗尘,一路迎来送往,极尽殷勤,不想负责护送的张闿是黄巾余党,见财起意,杀了曹嵩一家,取了财物逃之夭夭。

如此杀父之仇,曹操不报,就不叫曹操,要报仇就得有明确的对象,对象就是陶谦,尽管陶谦有天大的冤枉。

于是,曹操大书“报仇雪恨”四个大字,身穿缟素,杀奔徐州而来。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他的父母是父母,别人的父母就不是父母,他立下的誓言是要对陶谦“摘胆刻心,以雪吾恨”。

如果曹操真要把报仇进行到底,他还算孝子,搞笑的是,在听说吕布已袭破兖州,进据濮阳,正要端他的老窝时,曹操只好把报仇之事放在一边,拔寨退兵。(www.xing528.com)

曹操既不是忠臣,也不再有做孝子的机会,只好做一个不忠不孝之人。

三国那样纷乱的年代,忠孝也是要有条件的,像刘备早期长时间的颠沛流离,哪有条件孝敬父母,所以他和众英雄一样,罗贯中先生从他们流落江湖起,就不再对他们父母有交待。

有一个人有孝名,这个人就是孙权,孙将军不存在忠的困难,因为他是老大,只有别人忠于他的,而他又有条件“孝”,虽然吴国太只是后母,但孙权还是听话得不得了,但孙权这样的孝子太特殊,根本没有说服力。

更多的人都是为了做忠臣,置父母的生死于不顾。在曹操控制的汉献帝朝廷,汉皇帝的忠臣们不止一批、不止一次发动宫廷政变,企图造曹操的反,结果无不导致满门抄斩,当然包括他们的父母。这些人为了忠,孝是不值一谈的。更有甚者,有的忠臣,是主动要求杀害自己全家的。曹操兵破冀州时,竟有一个叫辛评的,嘱咐冀州守将审配,让他在城破前先杀了他的全家。这些家伙,如此不孝,真让人怀疑,他们是何居心!

在《三国演义》里,为忠孝不两全而痛苦与困惑的人,莫过于徐庶了。

徐庶是唯一一个把“孝”看得比“忠”更重要的人,因为他在刘备处当军师,曹操就挟持了他母亲,并仿照他母亲的笔迹给他写信,他在通过痛苦的选择后,决定告辞刘备去孝敬母亲。可惜他母亲是一个把“忠”看得无比重要的人,认为儿子之举是不忠,于是羞愧自缢而死,徐庶终于落得做一个无可忠亦无可孝之人。

所以,纵观历史,忠孝不两全的结果,无非是多一些不忠不孝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