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虚心谦让的重要性及商战三国的教训

虚心谦让的重要性及商战三国的教训

时间:2024-01-3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谦让促成千古恨一个人如能做到虚心,懂得谦让肯定是一种美德,但如在不应该谦让的地方谦让,在不应该谦让的时候谦让,则是危险的,有时甚至会给自己的事业和群体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也许曹操每当需要谦让时,他就想到了当年的谦让促成的千古恨。曹操懂得谦让,而袁绍是一个极富虚荣心的人,他却不懂得谦让,结果,让这么一个草包来当盟主,十八路诸侯很快成了一伙乌合之众。

虚心谦让的重要性及商战三国的教训

谦让促成千古恨

一个人如能做到虚心,懂得谦让肯定是一种美德,但如在不应该谦让的地方谦让,在不应该谦让的时候谦让,则是危险的,有时甚至会给自己的事业和群体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个人如能做到虚心,懂得谦让肯定是一种美德,但如在不应该谦让的地方谦让,在不应该谦让的时候谦让,则是危险的,有时甚至会给自己的事业和群体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曹操的晚年,功成名就,权势如日中天,面对天下人对他用心的怀疑,他一面表示毫无篡汉之心,一方面也流露出骑虎难下的无奈心情,他意味深长地说:“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但欲孤委捐兵众,归就所封武平侯之国,实不可耳。诚恐一解兵权,为人所害。孤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

这时候,曹操懂得了什么叫做当仁不让,但后退许多年,他却不懂。也许曹操每当需要谦让时,他就想到了当年的谦让促成的千古恨。

当年,董卓进京,祸乱朝廷,为害天下,弄得天怒人怨。

曹操是首先举起反董大旗的,他“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的旗,上书“忠义”二字,并向天下发布讨董檄文。曹操的矫诏引来天下应者云集,先后有十七路诸侯响应而来。曹操反董卓事业有声有色地开张,但最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却玩起了谦让,硬是把盟主的位置让给了袁绍。本来,设立盟主是由别人提议,但谁当盟主却是曹操提名,“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曹操列出他提名的理由,别人还有何话说。

本来,这件事是曹操倡议的,他是发起人,他来当盟主有何不可,即便自己不好意思提出来,也不应该由自己提议别人来当。曹操懂得谦让,而袁绍是一个极富虚荣心的人,他却不懂得谦让,结果,让这么一个草包来当盟主,十八路诸侯很快成了一伙乌合之众。(www.xing528.com)

事实上,袁绍从当上盟主那一刻起,就显得手足无措,还需要曹操提醒他该如何做,而袁绍除安排他兄弟袁术首先占了督粮草的肥缺,安排孙坚当先锋在前面拼命外,对讨卓战略,毫无布置。

随着战役的发展,曹操简直就是在辅导袁绍如何领导群雄。

董卓为避诸侯锋芒,一把火烧了洛阳,班师而去。曹操劝袁绍乘势追袭,而袁绍却说:“诸侯被困,进恐无益。”气得曹操发出“竖子不足与谋”之叹,只好一个人带着自己的队伍去追,结果孤军深入,落得大败,还差点丢了性命。

曹操至此看透了群雄讨董卓完全是一场游戏,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他决定离开这个群体,在离开前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众固守成皋,据廒仓,塞轘辕、大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振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

曹操这番话,是完整的讨卓战事的战略规划,这就是盟主应该想的事,但袁绍这个猪脑袋根本就不可能这样去想,所以,他听后显得“无言以对”。如果曹操当初当仁不让做盟主,凭着自己的雄才大略,纵有个别诸侯离心,只要战略清楚,战术得当,仍可凝聚起大多数诸侯,讨董卓大业,应当是另一番景象,后来的历史又当是另一种进程。

曹操谦让的结果,是使得轰轰烈烈的讨董卓大业付之东流,也让他明白了,一个群体,纵有多么美好的理想,多么正确的建议,只要台上坐着的是一个脑子进水的人,这个群体的事业就不会成功。

曹操后来就不再有谦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从此不再做窃虚名而处实祸的事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