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三国演义》中最全能的管理者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三国演义》中最全能的管理者

时间:2024-01-3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在《三国演义》里,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能像诸葛亮那样身兼多职。所以,说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是就军事指挥而言的。诸葛亮操心之细微,令每一个古今将领汗颜。诸葛亮是如何解释他为何要事必躬亲的,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说白了,诸葛亮就是对别人做事不放心。问题是诸葛亮虽然知道他在“亲理细事”,却不知道他的事必躬亲给蜀国事业带来的损失。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三国演义》中最全能的管理者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

在《三国演义》里,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能像诸葛亮那样身兼多职。

在《三国演义》里,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能像诸葛亮那样身兼多职。他一方面要在前方指挥打战,还要宏观控制蜀国的国家机器运转,同时还得操心许多本该是老板操心的事。仅以职位而言,诸葛亮既是丞相,又是军师,还是实际上的老板,诸葛亮工作压力之重,要他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很难。

在蜀国的军政事务中,诸葛亮既是宏观运作的管理大家,又是一个微观小事件的辛勤处理者。具体地来说,他对国家政务的政策制定,然后进行宏观监督落实的能力,可谓古今冠绝,无人能及。他作为丞相,南征北战,往往一去一年半载不回朝,但蜀国的内务运转照样井井有条,贯彻落实他的政策,一点也不走样,诸葛亮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让蜀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但在军事征伐上诸葛亮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管理风格,这就是即使三个人的战争,他也亲自指挥,好像蜀国的将领离开了他就不会打仗似的。所以,说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是就军事指挥而言的。

一说蜀国打仗,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拿着羽毛扇,戴着纶巾,坐着木轮车出现在阵前的诸葛亮的形象。他曾不避艰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跑到南方去跟那一班少数民族洞主斗智斗勇,擒来放去,折腾一番后又班师而回。对于南征这件事,蜀国曾有一个叫王连的谏议大夫这样进谏:“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且雍等乃癣疥之疾,丞相直派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事实上,整个南征,收服人心的战略,可以在后方制定;战术实施,赵云魏延他们是可完成的。如果这些人及早得到独当一面的锻炼,后来北伐又当是另一番作为,但诸葛亮自己亲征,就算臣服了孟获,也不算什么大功一件。

平定南方后,诸葛亮开始六出祁山曹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大大小小的将领叫阵,劳心劳力,一国栋梁之心血,耗在每场战争的枝叶末节上。诸葛亮操心之细微,令每一个古今将领汗颜。诸葛亮辛苦到了何种程度?他的使者是这样告诉司马懿的:“丞相夙兴夜寝,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不过数升。”诸葛亮不仅国务辛勤,他还学习当木匠,制造了一种叫“木牛流马”的东西来运粮,其工艺之复杂,技艺之精巧,许多后来好事者,根据他留下的制作方法仿制,无论如何都不能做到如诸葛亮制作的那样活动自如。

诸葛亮大事小事如此操心,全不像一个做大事的军师丞相的样子。他的主簿杨顒有一大段话来劝谏他说:“某见丞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之有礼,上下不可相侵。譬如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亲身其事,将形疲神困,终一无战,岂其智之不如俾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想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这位主簿的循循善诱,像是在开导一个理解能力有问题的小学生,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葛亮“亲理细事”之弊。(www.xing528.com)

诸葛亮是如何解释他为何要事必躬亲的,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说白了,诸葛亮就是对别人做事不放心。问题是诸葛亮虽然知道他在“亲理细事”,却不知道他的事必躬亲给蜀国事业带来的损失。

首先,由于诸葛亮凡战均要临阵,使得蜀国向外扩展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要没有诸葛亮身影的地方就不能用兵,必然要丧失许多对外发展的机会。

其次,诸葛亮每一次都靠前指挥,极大地抑制了蜀国将领的潜能的发挥,最后造成蜀国军队没有诸葛亮就不能打仗。蜀国的将领普遍缺乏战略思想,一切有军师操心布置,别人的任何操心都是多余的。

最后,诸葛亮在“亲理细事”中耗尽了元气。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却没有时间将相关的军事理论加以整理使其得以流传下来,后人只有从他的战例中去捕捉他的思想。他死时只有五十四岁,对蜀国、对中国古代的兵法理论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