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平罗县城之南的姚伏镇,距县城20公里,镇之东约1公里处有一座皇祗禅寺,寺内有一座宝塔,名“田州古塔”,俗称“姚伏塔”。
关于姚伏塔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很早以前,由于有黄河浇灌之利,平罗地区一马平川,阡陌纵横,庄稼绿油油,碧葱葱,树木枝繁叶茂,景色十分迷人,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但上苍的脾气就像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人们居住的这片大地的深处酝酿着,死神悄悄地降临人间,一场惨烈无比的大地震就要发生了。以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而闻名于世的南海大神观世音菩萨得知这一消息后,万分焦急,这是一场即将给当地生灵带来灭顶之灾的劫难。但是她也深知,天机不可泄露,否则自己就有被挫骨扬灰的危险。她只好变作卖水果的白发老翁,手里提着一篮水果,一连几天,在街上高声喊着“枣梨,枣梨”,意思是提醒人们早一点离开这个灾难之地。人们只是觉得这个白胡子老汉,行为怪怪的,谁也没有朝灾难的方面去想,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最终没能逃脱这场灾难。地震后的平罗大地上,到处是断垣残墙,道路人稀,被称作“三妖”之地。所谓“三妖”之地是指:一个是黑龙沟(在今天平罗县宝丰镇的新胜村),沟里的黑龙一到夜晚就出来祸害人畜;一个是蛟龙口(在今天惠农县西永固乡的蛟龙口村),蛟龙口的蛟龙更是无恶不作,常常祸害人畜;另一个是白虎洞(位于今天惠农县红果子镇西边贺兰山腰上的一个天然大洞穴),白虎洞的白虎时而刮大风,时而下冰雹,把庄稼砸得不成样子。平罗的老百姓被祸害得走投无路。
再说观世音菩萨,几次变作白发老翁,也没能挽救众生,心里很是不安,便从南海取来一条降妖鞭,把它送给了一位犁田的农民,帮助当地人降妖。而玉皇大帝在天宫也得到了“三妖”危害人间的消息,便命托塔天王李靖前往人间降妖。这李靖驾雾腾云从天上落下,变成一个黑大汉,经过王澄堡时,正在犁田的农民,以为是妖精来了,便一鞭子打了过去,只听咔嚓一声巨响,金塔被拦腰打断,下半截落在王澄堡,就是今天贺兰县境内的王澄堡塔。上半截飞落在姚伏堡,就是今天平罗县境内的姚伏塔,因为姚伏镇在当时叫做田州,故名田州古塔。
田州古塔巍然耸立,蔚为壮观。宝塔虽饱经沧桑,但在历史上曾多次修葺,仍不失当年古色古香的风采。该宝塔为平罗县、石嘴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宁夏北部旅游景点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维修后的田州古塔与皇祗禅寺,更加光彩照人,游人纷至沓来。
田州古塔建筑在皇祗禅寺院内的台基上。寺院台基地南北长70米,东西宽40米,高约4米。宝塔是一座平面六角形、八层楼阁式砖塔,高38米,塔顶呈六角边覆斗状,塔底直径为7.5米,南北各有一门。塔的底层南北券门墙上都有对联,其中南门墙上的对联为:
一柱撑天东带黄河明献瑞
孤标拔地西屏兰岳秀争辉
北门墙上的对联为:
凌霄矗庄严陟处仰窥觉路
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精练而准确地描绘出田州古塔拔地而起、力擎苍天的气势和东以黄河为带、西以贺兰山为屏、阔大雄宏的意境。再加上那隽秀有力的书法,令人叹为观止。
宝塔底层檐下雕刻着足以乱真的仿木结构的瓦垄、椽头、横额、头拱和下垂的荷花头,还雕刻有佛像、人物故事。这些砖雕玲珑剔透,工艺娴熟,异常精美,显示出高超的技艺。塔身中间沿墙壁设有木制梯阶,可拾级登至顶层。古塔结构新颖别致,风格独特,在宁夏境内古塔中实属罕见,在全国的古塔中也少见。
关于田州古塔的始建年代,当今学者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理由是西夏时出现了“俗称田州”之名;还有一种是始建于唐代,理由是“田州”即唐定远城,之所以称“田州”还是源于唐朝在这一带的屯田政策。据《宁夏通史》载:“宁夏北部地区在隋代已经大兴屯田。”唐代初年,政治形势稳定以后,灌溉农业得以恢复,修复了许多水利设施。“贺兰山的东面黄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唐代仅宁夏北部地区便约有可灌溉的良田多达5万余顷。天授初平,大将娄师德受命在灵州等地督导营田……”“如百姓能耕垦种莳,五年内不加税赋”。再者是唐代佛教盛行,这一带的居民笃信佛教,大兴土木修庙建塔,在此地建塔始建于唐代。石嘴山市博物馆、平罗县文博展览中心,就将田州古塔的始建年代定为唐代。以上两种见解似乎都有道理。现在由于历史资料奇缺,还没查出具体始建年代,无法断定,仍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田州古塔在西夏时就是这里的佛教中心,香火十分旺盛。
田州古塔饱经沧桑,经历了自然灾害、兵燹与人为的破坏。幸好有历代政府和地方志士的保护与维修重建,现在仍傲然矗立在平罗这块风水宝地之上,遐迩闻名。
田州古塔的破坏主要来自地震灾害。历史上平罗发生的地震与其他地方发生曾波及到平罗的地震,有资料可知的竟达两百余次,其中有破坏性地震达数十次。尤其是西夏大庆四年(1143)三月的地震,明成化六年(1470)五月、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三月的地震,明弘治八年(1495)二至三月地震,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二十五日的地震,明天启七年(1627)正月的地震,都曾摇倒城垣、房屋、边墙、墩,压死人畜。田州古塔的破坏程度均无具体记载,但肯定有破坏。有具体记载的是,清乾隆四年(1739)十一月二十四日,今银川至平罗发生强烈地震,平罗、宝丰、新渠三县及洪广营等堡城垣、堤坝、房屋全部倒塌,到处一片汪洋,水深四五尺不等。建在新渠县城北边的田州古塔亦难幸免。今古塔南门门楣上刻有“田州古塔”的石匾额上,有“乾隆四十八年六月维秀和尚募款重修,赵□□”的字样,这说明现存的田州古塔是震毁后又重建的。清同治元年(1862)秋,马化龙领导回族人民反清斗争的战火,曾蔓延到平罗,在长达10年的战乱中,平罗姚伏的皇祗禅寺被毁。至光绪十五年(1889)得以重修扩建,寺院佛事活动重兴。民国21年(1932),庙田兴学,在皇祗禅寺内建立小学(今姚伏小学的前身)。在1953年,将小学迁至姚伏堡时,把寺内的厢房拆走。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寺院、殿堂、佛像被彻底拆除,毁之殆尽,只存孤零零的田州古塔。同时将寺院和塔内所存的经书与历史资料及重要文物洗劫一空,给后人研究皇祗禅寺与田州古塔的历史造成了困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当地农民为用土,陆续将塔基挖去,四周台基仅剩2米,古塔已摇摇欲坠。1975年6月5日,田州古塔被定为平罗县文物保护单位,派人看护,方终止了破坏。1980年平罗县拨款3.8万元,对皇祗禅寺和田州古塔进行了维修,垫起了一座南北长45米,东西宽、高4米的台基。台基四周用料石包砌,台基上裹砌了1.2米高的青砖围墙。塔内各层装上了木板和楼梯,可供游人登高眺望。田州古塔恢复了往日那古朴壮观的雄姿。1985年,田州古塔再次被定为平罗县和石嘴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出生于宁夏平罗城的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秦中吟(名秦克温)曾赋诗一首赞曰:
遥对兰山沐雪寒,雷轰电霹独安然。
沧桑阅尽迎春色,利剑磨成向青天。(www.xing528.com)
1959年6月的平罗县街道景象
当你乘坐汽车沿着109国道在平罗穿城而过的时候,有一道靓丽的风景会使你赞叹不已,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平罗钟鼓楼。
钟鼓楼自始建至今已有518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曾遭受地震、兵燹和人为火灾的多次劫难,又经过数次修葺与重建,现在仍然屹立在古城中央,诉说着平罗历史的沧桑。
据明嘉靖十九年(1540)成书的《嘉靖宁夏新志》“北路平虏城”记载,平虏“自古无城,永乐初始建”,“弘治六年,居人繁庶,展筑就城。”“守备衙,在新城北。”“千户所,在旧城东。”“鼓楼,在城中。”根据上述记载,可知旧城与新城是合二为一的,而且鼓楼是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何时名为“钟鼓楼”,未见记载。
清宣统三年(1911),钟鼓楼遭火灾焚毁。民国2年(1913)重建。在重建时由本县士绅高登第负责设计与施工。在施工前曾邀请云游过名山大川、饱览过胜景的人士,充分酝酿,制定了奇特而新颖的形制。邀请了县境与县外有建造古建筑技能的工匠精心施工。
新建的钟鼓楼仍坐落在原址处,楼之台基边长13米,高5米,呈正方形。楼阁建筑在台基之上。楼11米,形似三层,实则两层。自地面至楼的顶端高16米,为砖木结构。楼的基座设东、西、南、北4个拱券门洞,习称“鼓楼洞”。鼓楼洞顶端中心嵌吊直径40厘米、长60厘米的木星。站在洞的中间环顾四周,东、西、南、北大街尽收眼中。基座的西南角筑一由北向南上楼的12级砖阶梯,登上阶梯向东一拐,是8级砖阶入门梯。楼的下层是洞宾殿,约4.5平方米,四面走廊各宽约3米,四角各有顶檐立柱5根,和壁的1根柱子通过过梁连为一体。这5根柱子前后交错,使楼的顶角构成2个暗角、3个翘角。走廊四边用砖砌成有约70厘米高的花窗漏墙。楼壁系砖基土坯砌成。其门面向南,有6扇凤眼格子门。楼后,由西向东斜竖12级阶梯,上去二层楼,为财神阁,大小与下层相同,走廊宽约2.2米,廊檐宽约2.8米,边有约80厘米高的雕木栏杆。楼顶样式别具一格,名为“八仙庆寿顶”,四壁各用6扇凤眼格子装成。这外形三层的楼,每层的4个拐角都有3个翘角,下配垂条悬风铃,每层的4个拐角都有2个暗角,即每层有8个角,故其样式曰“四明八暗”式。全楼共有36个翘角、72根柱子,意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造型在宁夏地区是独一无二的。鼓楼各层的边檐,俱压飞檐,檐下统统挂有两道挂方,并有升斗、鹅脖、垂条点缀。其挂方系机方、平方、花方和照面方组合而成,并雕着各式各样的花样,画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全楼所有柱子、梁、楼门、窗格均经彩画油饰,花红柳绿,五彩缤纷。钟鼓楼上有三副对联也十分精妙:
1962年的平罗县鼓楼
首副为:东壁图书西苑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第二副:青山绿水长天景色 红日粉墙就地风光
第三副:若要大言惭惹笑台下鬼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清代平罗诗人蒋延禄有诗赞曰:
七十二根柱,三十六角峰。
无墙三层楼,巍峨顶白云。
新修《平罗县志》副主编叶光杰先生说:“我在1992年曾听县志办公室的周世俊、姚居龙说,1926年11月,冯玉祥将军路过平罗时,在县城关帝庙召开群众大会,发表了《自我怀抱与献身的信心的宣言》,并当场挥毫写下了打倒贪官污吏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命令新任县长杨慕翰造匾悬挂在了钟鼓楼洞北门的上方。”“还听平罗县城南郊的卢建忠先生说杨县长又在钟鼓楼南、东、西三道门洞上方分别挂上了‘为民服务’‘提倡新风’‘备战备荒’匾额。在马鸿逵主政宁夏时,命令平罗县长张荣绶(字紫霞)将门洞上的4块匾摘除。”
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人民政府对钟鼓楼维修保护极为重视,曾多次彩绘油饰,并装了彩灯,夜间楼身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甚是辉煌。1984年秋,平罗县人民政府拨款对钟鼓楼进行了复原补修和全面彩画油饰,并在基部周围增设了环形铁制围栏,围栏与基墙之间建了花池,种植了各种花卉,使古朴典雅的钟鼓楼更加壮观。1998年6月,平罗县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由本县陈桥建筑公司古建队将钟鼓楼因风蚀剥落的底座内外墙用青砖、水泥进行了补修、粉刷。西侧楼梯因观者多年踩踏而几乎成了坡形,为了登梯人之安全,将梯阶拆除,进行了重砌,进楼门也按原样重砌。二层楼底部铺“三油两毡”,上部用混凝土打抹,四面各留出水口一处,以防雨水渗漏。同时对基部铁围栏和水刷石基座进行了维修。采用“龙草和熹”的彩绘方案,由陕西画匠将全楼进行了彩绘,寓意和谐、兴旺、吉祥。陈桥建筑公司经理陈义自愿出资,对财神殿神像面部、胸部、双手贴金,以表虔诚。
钟鼓楼夜景
1998年6月在维修钟鼓楼时,时任中共平罗县县委书记、平罗县县长邢国海指示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黄建光将钟鼓楼四道门上端的“农业大县、工业强县、财政富县、文明兴县”的目标口号拿掉,恢复始建时的楣子赋。黄局长查阅了《平罗记略》等大量资料均无收获,便在民间走访。在走访中,县志办公室武承爱先生说:“我曾听说东门楣子是‘清池’,西门楣子是‘逾境’,南、北无题记。”在1986年平罗县五香罗家庄的刘宝瑞(时年80余岁,民国年间曾办过私塾)先生对叶光杰先生说:“我听出生于清朝的老年人说,钟鼓楼四道门楣上的赋是‘翰苑’‘龙腾’‘雪霞’‘锁钥’,但不知各挂在哪个方位。”黄建光得到上述口述资料后,即与文化旅游局的同事反复斟酌、推敲,并结合清代知县张梯等人的平罗八景诗的意境分析,认为东曰“龙腾”,寓意紫气东来,县域富庶,社会和谐;西曰:“雪霞”,寓意龙卧云端,山屏晚翠,爽悒兰山;南曰“翰苑”,寓意翰墨飘香,人才辈出,泽及百姓;北曰“锁钥”,寓意精诚团结,政和民康,振兴塞北。黄局长将楣子赋的内容与定位呈报县委后,经刘书记、邢县长等领导审定,东为“龙腾”,西为“雪霞”,南为“翰苑”,北为“锁钥”。并指示黄局长用汉白玉石刻匾,镶于四道门楣之上。黄局长请中宁县工匠黄万彩用汉白玉石阳刻行楷字体,匾额长110厘米,宽90厘米,四周用木质框边,并刻有花纹。在钟鼓楼修葺彩绘竣工时,将匾额镶在四道门楣之上,恢复了古之原貌,成为古城的一道靓丽景观。
由于大街路面的垫高,青砖基座低于路面1米多,再加上四周街面新建了大量的高楼显得钟鼓楼矮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该楼饱经沧桑,基座青砖风蚀剥落严重,若不大修,有倾倒的危险。于是,县人民政府决定落架维修。2006年县人民政府财政拨款120万元,社会捐资40余万元,请陕西古建筑工程队进行了落架维修,将基座提高了3.9米,并对楼之内外进行了彩绘,使之焕然一新。现在每遇轻风吹拂,36个翘角上的风铃叮当作响,发出悦耳之声,又恢复当年古色古香的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