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康熙亲自寻访平罗,征服噶尔丹

康熙亲自寻访平罗,征服噶尔丹

时间:2024-01-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御驾亲征噶尔丹康熙微服访平罗噶尔丹是清朝康熙年间游牧于天山北路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部的首领。康熙率主力由中路亲征,将噶尔丹叛军击溃于昭莫多。四月十五日,康熙接到费扬古报,噶尔丹服毒自尽,北方分裂割据势力消灭。最近康熙帝到宁夏发兵亲征噶尔丹,莫不是康熙帝私访到此呀!

康熙亲自寻访平罗,征服噶尔丹

御驾亲征噶尔丹 康熙微服访平罗

噶尔丹是清朝康熙年间游牧于天山北路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部的首领。康熙九年(1670)以后,进占天山南路,威胁青海、西藏,而且还进攻喀尔喀蒙古和漠南蒙古。更有甚者,他还在给康熙帝的信中公然狂妄地提出“圣上长南方我长北方”(即南方由你统治,北方由我来统治的意思)。

当时沙俄从东北黑龙江流域、北部喀尔喀蒙古和西部厄鲁特蒙古等几个方面侵略中国。噶尔丹同沙俄侵略者勾结,割据中国北方。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诸部数十万众尽弃牲畜帐幕器物,南奔求助。清政府发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张家口、独石口仓粮及茶布等物,进行救济,并使其在科尔沁旗游牧。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尔丹以追喀尔喀为名,南掠乌珠穆沁旗(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有东西乌珠穆沁旗)。深入内蒙古,逼近乌兰布通,震动北京。康熙毅然亲征。

康熙以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与原在口外担任救济工作的阿尔尼部,共分三路。康熙亲临口外,指挥各军。福全军在乌珠穆沁境接战不利,噶尔丹乘胜渡西拉木伦河深入,进至乌兰布通(在今昭乌达盟克什腾旗)。康熙乃命常宁部停止前进,命康亲王杰书等屯归化城。

八月初一,福全军与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会战。噶尔丹布置兵力数万人在山下依林阻水布阵,用骆驼万余头,缚足卧地,背架箱垛,上盖湿毡,构成防线。兵士在箱垛的间隙处发箭放枪。清军隔河列阵,用火器攻击,从午后战到黄昏,把“驼城”轰开缺口,然后用步骑冲锋陷阵。噶尔丹叛军始败。

次日,噶尔丹遣喇嘛求和。福全信之,不从康熙诏书从速进兵之命,噶尔丹遂得逃去。杰书等军得福全通知,亦按兵不动,噶军得安然而去。因而,乌兰布通战役只是大败噶尔丹,并没有达到全歼该军的目的。

此后,清朝在北方全面部署兵力对付噶尔丹,宁夏是清军西路的防御重点。康熙曾特别诏令:“宁夏地方重要,宜设官兵驻防,可遣官往彼监造营房。”平罗是宁夏北部边防前沿,是康熙北伐噶尔丹集结兵力、储备军需的重要地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初,噶尔丹率骑兵3万,扬言已借得沙俄鸟枪兵6万,将大举南下,清朝分东、中、西三路反击。康熙率主力由中路亲征,将噶尔丹叛军击溃于昭莫多。

此时,噶尔丹日暮途穷,仍拒不接受朝廷招抚,继续顽抗。康熙认为这种局势危害很大,“不可一日姑留”。康熙调兵第三次亲征。康熙称:“朕意将所领兵竟赴宁夏,有调遣处可相机行事,必将噶尔丹擒杀,始惬朕意。”

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初六,康熙出北京,皇子胤禵随驾。途经山西、陕北等地,于三月二十六日进宁夏府城(今银川)。宁夏是康熙最后剿灭噶尔丹调兵遣将的前敌总指挥部和筹集军需的大本营。康熙已派遣督运都察院左都御史于成龙等购买粮食和驼马驴骡牛羊。还派大将军费扬古等调兵遣将,自宁夏发兵。四月十五日,康熙接到费扬古报,噶尔丹服毒自尽,北方分裂割据势力消灭。五月乙未下令班师回到北京。

据民间流传,康熙皇帝在宁夏坐镇指挥征讨噶尔丹时,曾微服私访了宁夏府城、平罗等地方,留下了“天子桥”“康熙湖”“铁打的平罗城”“渠梢结文书”等很多传说。

康熙征战

据史书记载,康熙是乘船从黄河水道离开宁夏的。传说水运船只由宁夏向白塔进发时,康熙帝有时也弃船陆行并扮作商人,骑匹白马,随驾者骑一条毛驴,两人由宁夏府城北行私访。太阳偏西时分,康熙行至唐徕渠东边距平罗尧甫镇(今姚伏镇)不远的地方,欲过渠西尧甫镇驻宿,到桥头见桥面破烂不堪,无法通过。正在一筹莫展时,有一位年近50岁叫张明的男子健步由西向桥头走来,向渠东的二位喊道:“二位过桥吗?”康熙回答:“是的。”张明说:“请稍等,马上来人修桥。”不一会来了几个人,带着工具和树枝、柴草,将桥面上的窟窿填修完好。张明很热情的把二位引领过到渠西。张明问:“二位到此地有何贵干?”康熙回答:“做点小生意,想借尧甫堡住宿一晚。”张明说:“天色已晚,堡子里门已关,进不去了,就在鄙人寒舍将就一晚吧。”康熙见此人和善,态度也诚恳,便笑说:“那就麻烦你老了。”康熙走进土墙院落,见几间土木结构平房,甚是整洁卫生。此时正值晚饭做好了,张明说:“农家没有什么好吃的,家常便饭,请不要嫌弃,用点吧。”康熙吃得津津有味,便问:“边吃边问,这菜怎么称呼呀?”张明笑答:“黄米粘饭、苦苦菜。”康熙说:“余从未吃过这样的饭菜,很好吃。”张明接着说:“我们当地有句名言,叫要饱吃糜子,要暖穿皮子。还传说王宝钏在寒窑吃了十八年苦苦菜。当地还有句名言俗语,叫打着亲骂着爱,香油拌的苦苦菜。”康熙连连点头:“精辟精辟。”第二天清晨,康熙吃过张明家的烫面油烙饼子、酸辣拌汤,便立即起程北行。临行时让随从掏出了一锭白银,对张明说:“请笑纳,这算是我俩的食宿钱吧。”张明死活不收。康熙说:“那就交给那几位修桥的兄弟,当作劳务费吧。”张明推辞不过,只好勉强收下。康熙对随从说:“记着,回去后立即发帑一千两,让张明修一座能过车马桥梁。”随从应道:“嗻。”张明送走二位后,回味了来客的举止言谈,特别是“发帑”“嗻”三个字引起了深思,因为张明读过几年私塾,他知道“帑”是国库的钱,“发帑”就是批拨国库的钱,“嗻”字是满族仆人对主人的应诺之词。最近康熙帝到宁夏发兵亲征噶尔丹,莫不是康熙帝私访到此呀!于是张明速到平罗所向千户(官名)与参将汇报了自己遇见此事的详情。千户、参将与张明分析认定,是康熙私访到了平罗。三人合计了一下,千户说:修桥便民是一方官之职责,我们应斥资立即修建一座像样的桥,就别待发帑之资了。参将也表示出资,在夏季休水期落成。千户迅疾在民间约请了一批有造桥技能的工匠,委托张明率工匠施工,在休水期间建造了一座单孔石拱桥。正在举行通桥典礼仪式时,突然来了两个骑高头大马的官差,下马便问:“有张明在场吧?”张明上前回答:“在下便是。”官差卸下马背上的褡裢,说:“这是皇帝给你送来造桥的一千两白银,请收讫。”还出示了康熙御笔题写的“张明桥,玄烨,丙子三夏”条幅。参加典礼的官员、百姓听说皇帝送来白银造桥,立即跪倒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典礼毕,千户、参将坚定地说:“请工匠将皇帝的御笔刻碑敬立在桥头。”张明说:“不可不可,还是改为‘天子桥’,刻碑敬立,以谢皇恩。”千户、参将说:“皇帝圣旨不可违。那就立两个碑吧,西边立‘张明桥’,东边立‘天子桥’。”从此,这座桥名叫“张明桥”,也叫“天子桥”,并载入史册,传至当今。(www.xing528.com)

康熙清晨离开尧甫堡张明的家,沿唐徕渠堤向平罗城方向北行。一路上观赏到渠水潺潺、树木葱茏、麦苗青青、牛羊肥壮的景色,对随从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好地方呀!”随从笑道:“嗻,名不虚传呀。”康熙一路向一些男女老少问这问那,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民生活过得如何和社会是否安宁等。到平罗城跟前的时候,看到一个湖泊,便下来饮马,遇到一个放马的叫阎老大的孩子,孩子心直口快地说道:“尧甫堡倒贩马匹的家户很多,我放过很多马,好马赖马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这匹马太棒了。”康熙见这孩子热情豪爽,非常可爱,就跟随着来到了他家门口。孩子高喊道:“奶奶,奶奶,来客人了。”一位60多岁的妇女急忙出门来,面带笑容地说:“今天鹊雀叫了几次,心里想着会有稀客来,快请进屋。”康熙向老奶奶施了个作揖礼,便进屋坐到炕沿上向老奶奶问长问短:“你家里有几口人?”老奶奶叹了口气说:“本来有五口人,早年家庭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在十几年前的一年秋收时,我老汉到财主田里拾了点撒掉的粮食,老财诬说我老汉偷了他田里的粮食,便抓去一顿棒棍打得七窍出血,没钱医治死了。我儿子为给爹报仇,闯进老财家动刀动棒,老财喊了几个护院的走狗,把我儿子活活打死了。儿媳妇想男人发了疯,跳湖淹死了。现在就剩下我们孤孙寡奶了。”康熙气愤地说:“怎么不告官府呢?”阎寡妇说:“我也想告,可乡亲们都劝我,别告了,当官的和财主一个鼻孔出气,告不响不说,弄不好你奶孙俩的性命要搭上呢。我只好作罢了。”正在说话间,家里又进来了一个人,两个人的谈话被打断了。来人是阎寡妇的娘家哥哥杨栓柱,是贺兰山一带有名的猎人。杨栓柱进屋后,康熙忙下炕向来人作揖问好,杨栓柱也作揖还了礼。杨栓柱对康熙上下打量了一番,见来客气度不凡,便问道:“先生从哪里来?”康熙见阎寡妇和杨栓柱很和善,便直截了当地回答:“在下从京都来,听说此地富饶,来走走看看。”杨栓柱听说他从京都来,便大胆地问:“最近听人说康熙皇帝到宁夏领兵打叛军,你知道这事吗?”康熙回答:“有这事,军队已出发了。”两人说得正热乎时,阎寡妇把哥哥拿来的青羊肉煮熟切了一老碗端上炕来,杨栓柱说:“请先生尝尝我打的青羊肉。”还从荷包里掏出了半瓶烧酒,倒了两杯,“请先生随便喝点。”杨栓柱先端起杯子一饮而尽,康熙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两人边吃边喝边聊,谈得很热乎,似老友重逢。两人对饮正酣时,阎寡妇端上了两碗羊肉臊子长面,热气腾腾,辣油花子在碗里打转转,还端上了一碗咸韭菜花。阎寡妇笑着对康熙说:“贵客好口福,要不是我哥哥带着酒肉,哪里能做上这顿饭呢。”康熙边吃边称赞:“好香呀!这是最好的天下第一面呀!”阎寡妇也给康熙的随从盛了一大碗面,随从坐在炕沿边一言不发地吃着。吃罢饭,康熙要进平罗城,临行时,让随从掏出了两锭银子说:“这点小意思,请收下,有情后补吧。”阎寡妇说什么也不要。随从说:“好生收下,我老爷一言九鼎,你不收要怪罪我的。”杨栓柱嘴里喃喃着:“一言九鼎、一言九鼎,莫不是皇帝老爷子来了?”杨栓柱勉强收下银子后,对老妹妹说:“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先藏好,不要叫人知道了,小心惹事。”康熙走后不几天,宁夏府派官差牵着一匹大青马来到了阎寡妇家,向阎寡妇宣布:“这匹马是皇帝赐给你的。”阎寡妇忙跪倒在地谢恩。乡亲老少知道了皇帝给阎寡妇赐马的喜事,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康熙皇帝还下诏书将平罗城西南的大湖赐给当地百姓,由阎寡妇管理。阎寡妇组织乡亲在湖里种蒲草、养鱼,造福于百姓。从此,地方官将大湖命名为“康熙湖”。当地民众也叫“康熙饮马湖”,也叫“饮马湖”。这个几百亩大的湖,至今仍碧波荡漾,一湖三个名字一直延续到今天。

康熙饮马湖

平罗城,始建于明永乐初,初名平虏城。明弘治六年(1493)扩建,明万历三年(1575)由巡抚罗凤翱主持,参将祁栋监工用砖石包砌。

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260多年的统治,满洲人忌“虏”字,更忌“平虏”二字(因为“夷、狄、胡、虏”等字是汉族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称谓,含有蔑视之意),于是顺治二年(1645)清廷便下令在书籍中和地名中消除和修改对其统治不利的词语,“平虏”城便被利用谐音更名为平罗城。

乾隆三年(1738),地震城毁。乾隆四年(1739)国库拨帑银7万余两,由凤翔府盐捕厅耿觐业、宁夏县何世宠、平罗县马瑷监修。新建城池“周长四里三分,墙高三丈四尺,址厚二丈四尺,顶厚一丈五尺”。城呈正方形,用青砖包砌,设南北二门,南曰“永安”,北曰“镇远”。(自1958年起,城墙陆续被拆除,仅留下城中心的钟鼓楼。当今,原城址已建成楼房鳞次栉比的新兴县城。)

康熙访宁夏

康熙在宁夏府城就听说平罗城里有不少名胜古迹,还有“铁打的平罗城”之美誉,便想进城察看一番。康熙离开阎寡妇家,沿唐徕渠东向东北方向走了约一里路,便到了平罗城南门。这时太阳还没下山,城门就关了。康熙的随从敲着城门喊:“开门来,开门来。”城门楼子上的卫士问:“你敲门干什么?”康熙的随从回答:“我们是从远处来到城里走亲访友的。”卫士说:“天黑了,不能开城门,你们到城外别的亲戚家里住一夜,等明天早上太阳出来,城门开了再进来。”康熙的随从恳求说:“我们是外地人,在这里除了城里有亲友,城外没有三亲六故,你就照顾照顾外来客人吧!”卫士听了有点同情,觉得这人再三央求,实在为难,正准备开个门缝把客人悄悄放进来,又一细思谋,不能,不能呀!朝廷有规定,要居安思危,城门要严加防守,城门关闭后是不准随便开的,这是上司的规定,擅自开门放人出入是要治罪的。卫士想到这里,只好向来客解释说:“这位客人,实在对不起,不是我不通情达理,这是朝廷的规矩,谁也不敢违反!”康熙的随从想试试这个城门到底管得严到何等地步,就编了几句吓唬卫士的话,口气很硬地说:“我们是府衙派来的差役,到县衙送公文,误了公事你担当得了吗?”卫士一听这话,便起了疑心,就理直气壮地说:“你先说来走亲访友,现在又说是府上来的差役,你唬噜(唬噜乃宁夏俗语,即吓唬之意)谁,就是康熙皇帝来了我也不开城门,这是朝廷立下的章程,谁也不能随意更改!”康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内心喜悦,嘴里念叨着:“朕的‘约法三章’能在这个边远小城生效,今后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他也没吱声便转身走了。康熙从城外绕道来到城北柳陌河子西侧,在一个姓龚的老汉家里住下。龚老汉一向修道积德,乐善好施,凡是到他家来的人,不管是贫是富,是官是民,是本地还是外来客,他都热情接待。龚老汉给来客吃喝完毕,他们就坐在炕头扯起嗼来(宁夏俗话,就是拉家常闲聊的意思)。龚老汉问:“你为啥不在城里住店,住在我这寒舍里多不方便。”康熙把叫不开城门的经过对老汉说了一遍。老汉说:“嗨,好客人呢,你是不知道,明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副总兵官哱拜、承恩反叛朝廷,领兵攻打平虏(罗)城,守城参将萧如薰率兵昼夜坚守,顽强奋战,叛军围攻了两个多月,城池未破。明神宗皇帝将抗哱拜有功的萧参将提升为宁夏副总兵,之后又提升为总兵官,晋升为署都督同知,荫锦衣世指挥佥事。崇祯初年萧将军病故,皇帝钦赐‘抗逆孤忠’,在平罗城南街建牌坊一座,把‘抗逆孤忠’御笔四个大字制成匾额镶嵌在牌楼上端。当时,老百姓还编了首名叫《铁打的平罗城》小曲子,在宁夏川唱开了。”康熙忙说:“老人家,唱给我听听好吗?”老汉立即张口唱道:“铁打的将军铁打的兵,铁打的百姓铁打的城。叛贼强打硬攻碰了壁,水泼不进来针扎不进。”康熙听罢说:“老人家的好记性,故事讲得有趣,曲子唱得有味,我本来走累了,听了你的故事和曲子,倒精神起来了。”龚老汉笑了,接着说:“不是我的记性好,是‘抗逆孤忠’四个大字铭刻在百姓的心坎上,时刻都忘不掉呀!”康熙问道:“如今城守的怎么样?”老汉坚定地回答:“如今城门一关,别说人进不去,连只猫也钻不进去。”康熙连连点头说:“真不愧是‘铁打的平罗城’呀!”第二天康熙专程进平罗城逛了一番,观看了南牌楼,把“抗逆孤忠”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细细端量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古迹久存,昭示后人,塞上城池,固若金汤。”康熙还参观了平罗城东大街的“精忠固圉”牌楼。清康熙十七年(1678)黄河泛滥,大水淹城,参将孙应清率众筑高堤,治水患,城池保全,康熙御赐“精忠固圉”匾,建牌坊匾悬其上,以表其功。康熙还看到城内商贾云集,街市井然,不胜喜悦。康熙回到京城,召集满朝文武细讲了暗访平罗城的经过,晓谕各地官员和州、县衙门,都要按照平罗城的样子去做。“铁打的平罗城”的传说流传至今,人人皆知。

康熙饮马湖

康熙画像

康熙皇帝暗访平罗城后,依依不舍地出了城门,向北走去。走到威镇堡,因早上没有吃喝,肚子饿了,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奶奶站在门口,康熙很客气地问:“老奶奶贵姓?”老奶奶回答:“老婆子我姓涂。”康熙说:“我们到这里找朋友没找见,肚子饿了,请老人家给做顿饭吃,给你些银子。”涂奶奶见来客很客气,有礼貌,便立即答应:“请进来,吃顿饭还要啥钱呢。”涂奶奶很快做好菠菜炖豆腐。康熙吃得津津有味,便问:“这饭叫什么名称?”涂奶奶回答:“这饭叫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康熙笑着赞道:“这饭好吃,味香可口,名称高雅,回去让膳师多做些,让家里人也享受享受。”康熙见涂奶奶家贫穷,问道:“人都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年种年收水浇田,你们家怎么不富裕呢?”涂奶奶说:“先生,你不知道我们这里的情况呀,我们这里地处渠梢,说是水浇田,可就是淌水不及时,小麦在立夏后就要淌水,但过了小满还不见水,好不容易水盼来了,庄稼没淌完,没有好收成,咋能好过呢。”康熙问:“你们淌不上水,为什么不告状呢?”涂奶奶说:“官官相护,皇上远在京城,小百姓无处告呀,只有听天由命吧。”康熙同情地说:“我一路见到宁夏城附近小麦长势旺盛,可你们这里的麦苗黄瘦,还爬在地皮上,你说的都是实情,是唐渠梢灌水难的问题。请你放心,我替你们渠梢人想个办法,当今皇上是我的结拜大哥,宁夏知府是我的同乡,我同知府商量一下,每年三轮水都让渠梢地按时淌上水。我打算做一块玉石鱼印,分为三截,鱼头交给皇上,鱼腰留给知府,鱼尾留给你,每年三轮水渠梢按时淌上水,你就在梢结文书上盖印,如果不能按时淌上水你就不盖印,切切记住。知府见了鱼尾印押,才能把鱼腰印盖在梢结文书上,知府将盖有鱼尾与鱼腰印的梢结文书交到朝廷,朝廷管梢结文书的官员再盖上鱼头印信,三截对成一条完整的鱼印,交皇上过目。鱼尾印你保管好,每轮水淌不及时,你就别盖印。请记住,子子孙孙传下去,会给渠梢农民造福的。”涂奶奶听了半信半疑,这个先生有这么大的能耐吗?康熙走了不几天,宁夏知府派来了一个差官,到威镇堡找到了涂奶奶,将鱼尾印交给涂奶奶,并说:“这是皇上让知府给你送来的玉制鱼尾印。”涂奶奶这才知道,那天来的人是康熙皇帝,随即接过鱼尾印叩头谢恩。消息传遍了渠梢威镇、惠威两堡和平罗各地,百姓感激不尽。从此,唐徕渠梢每年三轮水都能按时淌上,形成了制度。庄稼年年丰收,农民的日子好过了起来。不知何时没有了鱼尾印,但渠梢按时灌水取梢结文书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平罗解放前夕。其办法是,渠梢农民每轮按时淌上水后,则有当地十多个农民代表在梢结文书上签名盖章,方视为有效凭证,否则上司要惩罚管水官员。

话说康熙帝离开涂奶奶家后,骑着马向北行进,一路上明察暗访,体察民情,傍晚,来到了一个叫哨马营的地方,晚上就驻跸哨马营。

哨马营为古代驻兵城堡,始建年代不详。址在今惠农区下营子乡五渠村四队,遗址尚存。哨马营地处贺兰山东麓与黄河冲积平原中间地带,周边土地宽广,依山傍水,宜于农牧;同时,哨马营是宁夏极边之地,历史上是边防要地。清代设营驻军,以防入侵者由贺兰山口进入宁夏北部骚扰,危及内地安全。清顺治三年(1646)改平罗所为平罗营,设参将、守备各一名,负责镇守北边。顺治十三年(1656),平罗营参将领马、步官兵1049人,驻守贺兰山各隘口。康熙亲征噶尔丹时,调集的军队、军马,一部分驻扎在哨马营,哨马营成了宁夏大本营的一处军事要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