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怀障城锁河塞 廉县存废话沧桑
战国时期,封建诸侯割据,兼并战争连绵不绝,被称作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在兼并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秦国国君昭襄王于三十五年(前272)开始设置北地郡。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攻取今河套地区,宁夏全境归入北地郡管辖。郡城设在义渠(今甘肃的会宁县境内)。为了防止匈奴南下,巩固秦朝在北方的统治,蒙恬把原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了起来并向两边延伸拓展,修筑了一条东起辽东,西到甘肃临洮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蒙恬还在长城沿线和黄河岸边修筑了44座军事要塞并在各要塞派兵驻守,今天平罗境内黄河东岸的浑怀障就是当时著名的河防军事要塞。
西汉初期,今宁夏北部川区实际上为匈奴楼烦、白羊王属地。元朔二年至元狩二年(前127~前121),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辖平罗地区),并迁移内地居民到此地畜牧与屯垦,使人口大增。原来的行政建制已不适应统治需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遂从北地郡中分出大片土地另外设置安定郡。新的北地郡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境内),共辖19县,廉县是其中之一。廉县县城遗址位于今宁夏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是汉代宁夏北部地区较早的县级政权机构。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部,北地郡属朔方刺史部,廉县仍然属北地郡管辖。西汉后期王莽篡政,将北地郡改名为“威戎”。辖19县(道),其中在宁夏境内有灵武、富平、灵州、昫衍、廉县等5县。廉县城因在黄河以西,新莽更名为“西河亭”。西汉时期,廉县辖境包括今石嘴山市的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河西地区及贺兰县的西北部。
廉县遗址
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各地人口锐减。到东汉时,朝廷按人口多少撤并郡县,又把北地郡原来的19个县合并为6个县。但廉县仍然保留,其属地有所增加,即将西汉灵武县(县址在今青铜峡境内)的北部(今贺兰县西部)划入。据史籍记载,廉县人口不超过500户2000人,县境“水草丰美,土宜产牧”。
东汉中期,羌族、鲜卑族大量进入廉县居住和放牧。东汉永初五年(111)三月,先零羌部首领零昌的起义处于鼎盛时期,朝廷只好决定将北地郡南迁至陕西关中,郡治暂时设在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因为郡守、县令等大小官吏原籍多在内地,加之钱财多,害怕被抢掠,所以争先恐后要求南迁,而一般民众除了搬不走的土地、房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都不愿背井离乡向南迁徙,于是朝廷下令割去青苗,焚烧和拆毁房屋,采取强制措施,逼迫百姓南迁。老百姓拖家带口,跋山涉水,加上沿途因蝗灾闹饥荒,许多人因病、饿而死在路边,惨不忍睹。对此,《后汉书·西羌传》有记载:“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乱……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夹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从这段记载看,廉县的民众也被强制南迁了,而且在迁徙途中丧亡过半。
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九月,因朝廷对羌族作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尚书仆射虞翊认为北地十分富饶,“厥田惟上,沃野千里,谷稼殷实。又有龟兹盐池之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厄据险。因渠为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他主张绝不应放弃对这里的管理,于是上《复三郡疏》,请求将三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重新迁回。朝廷采纳了虞翊的建议,同意恢复原来三郡,让民众各归旧县,朝廷派谒者郭璜督促百姓“各归旧县,缮城郭,置堠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以亿计”。于是,廉县的建制得以恢复。侥幸活下来的原廉县民众又长途跋涉,由关中池阳返回了故乡。
东汉永和六年(141)十月,因羌族起义再度爆发,朝廷又下令将北地郡南迁到冯翊(今陕西高陵)。至此,今平罗地域被羌族占据,廉县被废弃。此后的300多年间,今平罗县地区成为各少数民族居住和放牧牲畜的地方,一直没有州、县的行政建制。直到南北朝时期(420~589)的北魏在今天的宁夏银川市置怀远县,平罗县隶属于怀远县管辖。
战国时期,在我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匈奴族逐渐强大了起来,他们时常侵扰黄河流域的汉族政权。史书中“秦、赵、燕三国筑长城以拒胡”的“胡”即指匈奴。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项羽、刘邦也相继起兵反秦。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刘邦进军关中,秦王子婴出降,短命的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秦汉交替之际,北方大乱,匈奴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月氏,北征丁零等部落,南灭楼烦王、白羊王两部,不断发展壮大,“界于故塞”,重新占领河套地区,将其领地从阴山南北扩展到大兴安岭、大漠南北和贝加尔湖广大地区,向南延伸至陕北榆林地区、宁夏中北部等地区,今宁夏地区遭受匈奴袭扰与掠夺。在匈奴控制的宁夏以北地区,秦时沿河修筑的城塞变成一片废墟。
西汉建立后,匈奴仍很强大,经常南下,攻城略地,掠夺大量财物,严重威胁西汉的统治。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亲自统率32万大军北伐匈奴,结果被匈奴包围在山西平城附近的白登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围”。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用重金贿赂匈奴冒顿单于的阏氏(匈奴单于的妻子),求其吹枕边风,劝匈奴单于撤兵,方才脱围而出。“白登山之围”使西汉统治者认识到,西汉政权初建,国力困乏,反击匈奴的时机还不成熟。此后,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均采取“和亲”政策,并伴以赠送厚礼等委曲求全的方针,但仍制止不住匈奴的攻掠,平罗境内经常处于匈奴的袭扰之中。(www.xing528.com)
汉惠帝六年(前189),汉王朝与匈奴订立和亲之约,约定长城以北为游牧地区,归匈奴管辖,长城以南为农耕地,由汉朝管辖,汉军与匈奴处于战和不定之势。汉军在长城、城障等要害处驻守,监视着匈奴的动向。
汉文帝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贤王乘文帝新即位之际破坏和亲,大举袭扰、掠夺河南地及北地郡各地居民牲畜和财产。六月,汉文帝遣丞相灌婴发车骑8万余进行反击,将右贤王逐出塞外,这是汉朝自实行和亲政策以来首次反击匈奴的重大战争。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发14万骑兵由河套直下朝那(今彭阳县古城)、萧关(今固原东南),杀北地郡都尉孙卬,掠夺大量牲畜和财产,遂至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并“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其“候骑”(侦察骑兵)到达雍(今陕西凤翔南)、甘泉,直接威胁长安。汉文帝决定发兵反击,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率战车千乘、骑兵10万,驻长安近郊,守卫都城,并在沿途设斥堠、烽燧警戒;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守上郡;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守北地;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守陇西;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为将军,率骑兵10万迎击匈奴。匈奴扰掠了一个多月,见汉军迎击,料想长期相持也未必能占到便宜,遂退往塞外。
汉文帝后元六年冬(前158),匈奴3万余骑攻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南),另3万余骑进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大肆杀人掠物。汉文帝派中大夫令勉军驻屯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苏意军驻守句注山(山西代县西北),周亚夫军驻守细柳(今咸阳西南),张武领兵屯驻北地及其他要冲抵御。一个月后,汉军分别到达防地,数月后匈奴军北退。汉景帝时,宁夏地区仍是汉军反击匈奴南攻的军事前沿。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与匈奴仍“明和亲约束,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但和平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汉朝、匈奴再度失和,匈奴又开始南下袭掠,汉武帝开始派军队进行大规模反击,今宁夏地区又成为抗击匈奴的重要前沿地区。
西汉名将卫青
汉武帝元朔二年冬(前127),匈奴南下扰掠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县南)、渔阳郡(今北京密云西)等地,汉王朝采取“胡骑东侵,汉骑西击”的战略,派车骑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击败匈奴楼烦、白羊王数千人,获牛羊百余万头,乘胜直抵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市西北),给匈奴以沉重打击。紧接着,卫青率军渡过黄河,折而南下,直至陇西(今甘肃临洮境内),收复自秦以来陷于匈奴的河南地,设朔方郡(郡治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移10万人于此屯耕,并修复秦时黄河沿岸故塞,“邮亭驿置相望于道”,构筑大量的防御工程。从此,宁夏全境再次属北地郡,并成为反击匈奴军的战场,防线延长至宁夏贺兰山北部地区。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匈奴右贤王数次袭扰、掠夺河南地,汉武帝发兵10万,兵分两路进行反击。左路为李息、张次公率军牵制左贤王和单于主力,右路为卫青率军出高阙,并指挥苏建等部出朔方向右贤王攻击。右贤王突遭汉军夜袭而溃败,仅率数十骑突围逃走。汉军俘获匈奴裨将10余人、众1.5万人、牲畜10万余头。
元狩二年(前121)夏,汉武帝为了彻底铲除匈奴军主力,遣汉军骠骑将军霍去病和车骑将军公孙敖兵分两路进攻匈奴。公孙敖率兵沿焉耆山北麓向浑邪王、休屠王正面进攻,以吸引匈奴军注意力。是年五月,霍去病由北地郡出发,渡黄河北上,采取大迂回包抄匈奴军的行动,越过卑移山(今贺兰山)向西北挺进,经过腾格里大沙漠,深入1000多公里,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然后由北向南出击,直抵祁连山,大败匈奴,斩获3万余人,匈奴遭到歼灭性打击。最后,浑邪王等势穷力竭,浑邪王杀休屠王后率四五万人降汉。
元狩四年(前119)夏,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深入蒙古大沙漠对匈奴主力作战,史称“汉匈漠北之战”,匈奴损失10余万部众。此次战争后,匈奴已无力大举入侵南部,今平罗地区处于相对和平时期。
西汉时期,在平罗境内的浑怀障设浑怀都尉,驻重兵防御,起到了抵御匈奴南下扰掠宁夏北部地区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