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非裔美国文学史:革命诗歌的探索与创新

非裔美国文学史:革命诗歌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4-01-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开展时,非裔美国诗人也顺应时势,创作了大量革命诗歌。非裔美国人在大多数诗歌里面表现出的自豪感,成为探索黑人美学思想的出发点。非裔美国人的革命诗歌必须通过这种“创造性”地朗读或朗诵,才能准确传达出诗歌内在的信息。因此,非裔美国诗人寻求把非裔美国人的布道、民间音乐和黑人大众“语言”的各种妙语合并成激励人的新型诗歌。

非裔美国文学史:革命诗歌的探索与创新

20世纪50年代末,民权运动风起云涌;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黑人艺术运动蓬勃发展,非裔美国诗歌也经历了一场革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开展时,非裔美国诗人也顺应时势,创作了大量革命诗歌。诗歌成为当时黑人民众最喜欢阅读的文体之一,成千上万册黑人诗集常常被抢购一空。当时最负盛名的非裔美国诗人是勒洛依·琼斯,他参加过曼哈顿格林威治村“避世运动”,成为知名的青年诗人兼编辑。1965年,琼斯离开格林威治村来到哈莱姆。因其杰出的诗歌创作成就,他被公认为黑人艺术运动的领袖,他发表的诗歌思想性强,笔锋锐利,妙趣横生,极大地影响了一代作家。当时的诗人形成了各自的美感悟性、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但新的种族意识把他们团结在一块。这些诗人包括哈克·R.马杜布提、索尼娅·桑契兹(Sonia Sanchez)、艾瑟利吉·奈特(Etheridge Knight)、玛丽·埃文斯(Mari Evans)、尼克·吉厄瓦尼、卡洛琳·罗杰斯(Carolyn Rodgers)和奥德·洛尔德(Audre Lorde)。阿诺德·兰帕萨德在《非裔美国诗歌牛津文集》(The Oxford Anthology of AfricanAmerican Poetry, 2006)里指出:“大多数新作家都不信任白人和白人文化,喜爱黑人方言和地方文化,崇尚黑人音乐,愿意把诗歌形式与时代变化相结合,渴望写出受非裔美国读者欢迎的书籍或诗集。”(Rampersad:xxviixxviii)

早在1949年,格温多林·布鲁克林就预言将来会有一名黑人领袖来领导非暴力民权运动,后来果真出现了小马丁·路德·金。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很少有非裔美国作家像格温多林那样赞美非暴力民权抗议。非洲黑人文化艺术传统和美国黑人分离主义对20世纪60年代的作家具有更大的情感感召力和美感吸引力。城市贫民区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引起了非裔美国人更强烈的抗议,一些青年黑人作家开始撰写剧本、诗歌和小说来发泄自己愤世嫉俗的怒火,表达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不满和失望。他们的作品言辞直接,具有革命激情,抨击现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价值观

诗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非裔美国人在大多数诗歌里面表现出的自豪感,成为探索黑人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老一代诗人,如斯特林·A.布朗(Sterling A.Brown)、梅尔文·托尔森(Melvin Tolson)、兰斯顿·休斯欧文·多德森(Owen Dodson)、阿尔拉·伯恩藤普斯、格温多林·布鲁克斯玛格丽特·丹尼尔(Margaret Danner)、罗伯特·海登(Robert Hayden)等,继续他们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罗斯普尔1962年出版的文集和阿尔拉·伯恩藤普斯1963年出版的文集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诗歌把“灼热的60年代”的情绪和张力与“谬论当道的40年代”联系起来,把好战的黑人分离主义时代与兴致勃勃的融入主义时代连接起来。这些文集还收录了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如勒洛依·琼斯、玛丽·E.埃文斯、加尔文·亨顿(Calvin Hernton)、纳欧米·马德格特(Naomi Madgett)和朗斯·杰夫斯(Lance Jeffers)。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老一代诗人的诗歌和新一代诗人的诗歌里都含有非裔美国人的种族自豪感和贫民无助的痛苦感。

20世纪60年代大城市贫民区暴乱之后,一种完全新型的诗歌诞生了。这种新型诗歌具有风格新、内容新和形式新的特点,其作者才华横溢,善于挖苦,愤世嫉俗。这类新型诗歌的导师是勒洛依·琼斯,但他“不是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的勒洛依·琼斯,而是一个新的、脱胎换骨的勒洛依·琼斯;他是在烈火熊熊的纽瓦克暴乱中被捕入狱的勒洛依·琼斯,但出狱后就改名为伊马姆·阿米利·巴拉卡”(Barksdale and Kinnamon:661) 。他的追随者有哈克·R.马杜布提、尼克·吉厄瓦尼、索尼娅·桑契兹、艾瑟利吉·奈特、A.B.斯贝尔曼(A.B.Spellman)等诗人。在这些诗人的心目中,诗歌不只是一个洋溢着美的产物,而是带有政治目的的战斗武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革命事业的发展。相应地,这些诗歌很少把读者带入诗人情感的私密空间。

除了这些明显特征外,20世纪60年代的非裔美国革命诗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还是有许多共同点的。与20世纪50年代“避世运动”的诗人一样,他们喜爱单刀直入,诗句中充满了四个字母单词。像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和投影诗人那样,非裔美国革命诗人蔑视形式和押韵,喜欢撰写朗朗上口、有节奏感的诗歌。非裔美国革命诗歌几乎都需要“传教士”似的朗诵,要伴有戏剧性停顿、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某些肢体动作。非裔美国人的革命诗歌必须通过这种“创造性”地朗读或朗诵,才能准确传达出诗歌内在的信息。美国学者理查德·巴尔克戴尔和克尼斯·金纳曼说:“人们在这类革命诗歌里还会发现同样有意地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西欧历史和制度化宗教的蔑视,这些情感也曾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先锋派诗歌里。”(Barksdale and Kinnamon:66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裔美国作家创作出了造诣很高、实验性很强的诗歌。这些诗歌创作所花的时间远远不及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所以诗歌非常适合于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权力”运动倡导者和追随者从事革命斗争的应时性需要。黑人艺术运动使非裔美国人的革命呐喊具有表述行为性、民族音乐性、真实性和感染性,能够在斗争中为黑人民族解放事业发挥很大的功效。因此,非裔美国诗人寻求把非裔美国人的布道、民间音乐和黑人大众“语言”的各种妙语合并成激励人的新型诗歌。他们的诗歌不押韵,带有会话性的特点,有爵士乐特质,近似布鲁士舞曲,就像昆西·特鲁普和索尼娅·桑契兹的早期作品。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有欧文·多德森、梅尔文·托尔森、都伯林·兰多(Dubley Randall)、塞缪尔·艾伦(Samuel Allen)、玛格丽特·丹尼尔、玛丽·E.埃文斯、艾瑟利吉·奈特、康拉德·肯特·莱维斯、唐·L.里(Don L. Lee)、索尼娅·桑契兹、尼克·吉厄瓦尼、格温多林·布鲁克斯和阿米利·巴拉卡(勒洛依·琼斯)。本节主要介绍三位诗人:埃文斯、布鲁克斯和巴拉卡。

1.玛丽·E.埃文斯(Mari E.Evans, 1923—)

玛丽·E.埃文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艺术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在非裔美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她的诗歌作品已经进入大学黑人研究或妇女研究课程的书单。她在诗歌创作中坚守黑人题材,热衷于描绘黑人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埃文斯于1923年6月16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托利多,父亲对她的创作生涯有着巨大的影响。她在托利多上公立学校,小学四年级起就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大学毕业时,已经在戏剧、传媒和文学艺术等专业获得多个学位。除了想当作家外,埃文斯还想做教师和学者。她在印第安纳大学、西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担任文学课和创作课教授;此外,还在华盛顿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她的电视节目《黑人经历》(The Black Experience)聚焦黑人社区的各类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印第安纳州电视台的WTTV频道[13]播出,引起全国对黑人社区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埃文斯一直研究儿童文学和女性文学。埃文斯的文集《黑人妇女作家,1950—1980》(Black Women Writers, 1950-1980) 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成为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资料。

她最近的作品有诗集《夜星:1973—1978》(Nightstar: 1973-1978, 1981)、《一首黑人的好弥撒曲》(A Dark & Splendid Mass, 1992)、《我是黑人妇女》(I Am a Black Woman, 1993)、《我看着我》(I Look at Me, 1996)和《唱着歌的黑人:非主流幼儿园儿童押韵诗》(Singing Black: Alternative Nursery Rhymes for Children, 1998)和《统一体:精选的新诗》(Continuum: New and Selected Poems, 2007);此外,她还出版了一些儿童书籍《亲爱的科琳尼,告诉他人吧!》(Dear Corinne, Tell Somebody! ,1999)、《我迟到了》(Im Late, 2005)。 她的散文集《像概念一样清楚:诗人的视角》(Clarity as Concept: A Poets Perspective)于2006年出版,受到学界好评。

她写得最好的一首诗是《我是黑人妇女》(“I Am a Black Woman”, 1969)。该诗的第一个诗节如下:

我是黑人妇女

我歌曲的音乐

含有眼泪的一些甜蜜琶音

用小键盘写下

有人能听到我的

嗡嗡声

在夜晚

(Gates:1808)

这首诗是埃文斯的诗集《我是黑人妇女》的题目诗,第一次发表在《黑人文摘》(Negro Digest)上,把黑人受奴役和生活贫困的主题与全世界受压迫的人联系起来,同时也把美国黑人渴望自由和正义的呼声与越南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抗议联系起来。在这个诗节里,埃文斯维护穷人的利益,特别是在白人家当女佣的贫穷黑人妇女的利益,对她们的艰辛劳动和痛苦生活深表同情。

2.格温多林·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 1917—2000)

格温多林·布鲁克斯因其卓越的诗歌才能和敏锐的社会见解,被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黑人身份和种族平等为主题,深受美国读者的欢迎,是连接20世纪40年代学术派诗人与60年代黑人好战派诗人的桥梁

布鲁克斯于1917年6月7日出生在堪萨斯州的托皮卡,在芝加哥长大。布鲁克斯读小学时,因为肤色很黑、缺乏体育运动能力,经常受到其他非裔美国小孩的讥笑。7岁时,布鲁克斯开始写诗,以此作为逃避黑人内化种族歧视的方法。父母都支持她的创作。1930年,她刚满13岁之际就在杂志《美国儿童》(American Children)上发表了诗歌《薄暮》(“Eventide”)。读中学时,她的诗歌经常发表在报纸《芝加哥卫士》(Chicago Defender)上。20世纪30年代,她不仅与哈莱姆诗人詹姆斯·威尔敦·约翰逊保持通讯联系,而且还与兰斯顿·休斯一起讨论自己的诗作。约翰逊和休斯都鼓励她继续从事创作。1936年布鲁克斯从威尔森专科学校毕业的时候,已经发表了大量诗歌。1939年她与亨利·洛温顿·布莱克里结婚,育有两个孩子。

布鲁克斯肖像(图片来源:poets.org)

布鲁克斯的第一部诗集《在布朗兹维尔德的一条街上》(A Street in Bronzeville, 1945)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界的好评,她也因此而成为全国知名的诗人。1950年她的诗集《安妮·艾伦》(Annie Allen)获得普利策诗歌奖。20世纪50年代以来,她继续出版诗集,为年轻人开办诗歌讲习班,在大学教授诗歌创作;1962年应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邀请,在国会图书馆的诗歌节上朗诵诗歌;1967年参加了第二届费斯克大学作家大会。此后,她的精力主要放在非裔美国人问题上。她把其书稿从白人开办的哈尔珀尔合洛出版社转到非裔美国人开办的布洛德赛德出版社出版。自那以后,她的诗歌就只投稿给黑人出版社了。布鲁克斯还编辑了杂志《黑人的地位》(Black Position),为非裔美国青年作家编辑的文集撰写序言。1967年5月,她在芝加哥为非裔美国青少年办了一个诗歌讲习班,在那里认识了未来的非裔美国诗人唐·L.里和卡洛琳·M.罗杰斯。1968年,伊利诺斯州长奥拓·克尔尼尔任命布鲁克斯为伊利诺斯州的桂冠诗人。此后,布鲁克斯在威斯康星大学城市学院、东北伊利诺斯大学、埃尔默赫斯特学院和在伊利诺斯的哥伦布学院等校任教。有近50所大学授予布鲁克斯荣誉学位。她的第一部自传《来自第一部分的报告》(Report from Part One)于1972年出版。1973年她被任命为国会图书馆的荣誉文学顾问。1976年她成为当选为全国艺术和文学院院士的第一位黑人妇女。她的主要诗集有《吃豆者》(The Bean Eaters, 1961)、《在麦加》(In the Mecca, 1968)、《暴乱》(Riot, 1969)、《打手势》(Beckoning, 1975)、《黑人入门书》(Primer for Blacks, 1980)和《不远处的约翰内斯堡男孩及其他诗歌》(The Near—Johannesburg Boy, and Other Poems, 1986)。

20世纪80年代,布鲁克斯风采依旧,获得了许多荣誉。1980年1月3日,她应邀在白宫朗诵诗歌。1981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格温多林初级中学”在芝加哥成立。20世纪70年代因健康原因,她的作品开始减少,但她还是坚持为儿童编写诗歌手册,偶尔也为一些重要杂志撰稿。她于2000年12月3日去世,享年83岁。

《我们真酷》(“We Real Cool”, 1960)是布鲁克斯最有名的诗歌之一。诗歌内容如下:

我们真酷。我们(www.xing528.com)

离开了学校。我们

埋伏到很晚。我们

直接进攻。我们

歌颂罪孽。我们

喝着淡淡的杜松子酒。我们

六月爵士乐。我们

快死了。

(Gates, Norton Anthology,1591)

这首诗歌有以下的一些显著特点:分离的物品和重复的词语出乎意料地并列在一起;韵律和格律安排巧妙;形式上运用主题反语;把细微的体育活动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生动活泼的诗歌形式。这首诗蕴涵令人耳目一新的革新风味,勾画出了黑人男孩们玩耍的情景。也许这首诗没有她以前的诗作那么给人印象深刻,但从创作目的的角度看,这首诗是相当成功的。

3.阿米利·巴拉卡(Amiri Baraka, 1934—)

巴拉卡肖像(图片来源:kids.britannica.com)

阿米利·巴拉卡是当代著名的非裔美国诗人、散文家、演讲家和评论家,也是非裔美国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成为美国评论界和非裔美国评论界最受关注的重要作家之一。他非常有创意地把美国黑人的革命运动和其他文化和政治运动联系起来,对黑人艺术运动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巴拉卡于1934年10月4日出生在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时取名勒洛依·琼斯。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后成为医生或律师。1952年,他到华盛顿特区的霍华德大学读书,觉得校园氛围太乏味,讨厌校园里的虚荣和势利,两年后辍学。不过在读书期间,巴拉卡有幸得到E.富兰克林·弗雷兹尔、小内森·司各特和斯特林·A.布朗这几位著名学者的指导。课外,布朗还向巴拉卡和其他一些学生讲授了黑人音乐的强烈情感、主题、技巧和创作实践问题。布朗通晓黑人音乐传统,毫无保留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像巴拉卡和A.B.斯贝尔曼这些初学者,这为他以后走向文学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离开霍华德大学后,巴拉卡加入美国空军,在波多黎各服役三年,1957年离开军队,来到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当时“避世运动”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格里戈利·科尔索和艾伦·金斯堡等作家发出“号叫”,向读者传播一种新意识。厄尔尼特·科尔曼[14]、瑟洛尼尔斯·蒙克[15]、威尔伯·瓦利、约翰·科尔德拉尼和其他“新音乐”的门徒们重新给爵士乐爱好者授课,让他们的意识在音乐世界里自由飞翔。以后几年里,巴拉卡成为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为《强拍》(Downbeat)、《节拍器》(Metronome)和《爵士乐述评》(Jazz Review)等杂志撰写爵士乐曲。1958年他与犹太妇女赫特·洛伯塔结婚,并创办了一份以刊登“避世运动”的诗歌为主的艺术杂志《羽根》(Yugen)。20世纪50年代末,他的诗歌开始受到评论界关注。他的第一部诗集《二十卷自杀记录的前言》(Preface to a Twenty Volume Suicide Note)于1961年出版。这部诗集在诗歌创作技巧上有所创新,颇受读者喜爱。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巴拉卡的名声大振,获得“村中之王”的称号。

巴拉卡于1959年发表的诗歌《1959年1月1日:菲蒂尔·卡斯特罗》(“January 1, 1959: Fidel Castro”)得到古巴公正委员会纽约分部的好评。随后,他应邀到古巴访问。在自传《勒洛依·琼斯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LeRoi Jones, 1984)里,他是这样评述这次古巴之行的:“古巴把我劈分开,这次旅行是我人生的转折点。”(Baraka:243)在古巴期间,巴拉卡接触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挑战他的艺术地位和政治信仰,而且还质疑他对美国的忠诚,并把他称做胆小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在《古巴解放》(Cuba Libre, 1961)里,巴拉卡对这些批评作出了回应:“瞧!为什么责骂我?…… 我完全赞成你们的观点。我是诗人……我能怎么办?我写诗,就那样,我对政治一点也不感兴趣。”(Baraka:152)墨西哥诗人贾米·雪利尖锐地驳斥道: “你想耕耘你的头脑吗?在你生活的那个丑陋世界里,你想耕耘你的头脑吗?我们有成千上万饿着肚子的人要吃饭,那种情形促使我创作关于他们的诗歌。”(Watts:345)深受这些观点的触动,巴拉卡放弃了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转而支持黑人民族主义运动。

在思想意识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巴拉卡把自己的名字从勒洛依·琼斯改为带有非洲文化特色的名字阿米利·巴拉卡。此后,他写了不少文章,出版了散文集《家》(Home);还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死亡的演讲者》;他的剧本主要有《奴隶》(The Slave)、《盥洗间》(The Toilet)和《荷兰人》(Dutchman)。其中《荷兰人》最受欢迎,赢得了1964年的欧比奖[16],被誉为最优秀的外百老汇演出。这个剧本给巴拉卡带来了全国声誉。

巴拉卡是马尔康·X.的崇拜者,皈依了马尔康关于黑人民族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尔康被暗杀的事件激发起巴拉卡献身于黑人民族主义事业的决心。他摒弃了格林威治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离开妻子、两个孩子和朋友们,只身来到哈莱姆。在哈莱姆,他建立了黑人艺术培训学校。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巴拉卡公开承认自己是黑人民族主义者,致力于构建新的黑人美学。1966年巴拉卡移居纽瓦克,建立了被誉为“精神家园”的艺术学校。同年,他与斯拉维娅·罗宾森结婚。1967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故事》。

1974年,巴拉卡放弃了黑人民族主义,转而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支持第三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解放运动。他出版的诗集有《奴隶船》(Slave Ship, 1970)、《那是国家时间》(Its Nation Time, 1970)、《铁证》(Hard Facts, 1975)和《写给开明者的诗歌》(Poetry for the Advanced, 1979)。从1979年起,他一直在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非洲研究系工作。1984年,他被聘为鲁特吉尔斯大学终身教授。1987年,他与玛雅·安吉娄和托尼·莫里森出席了詹姆斯·鲍德温纪念仪式,并在仪式上作了主题发言。1989年巴拉卡获得美国图书奖和兰斯顿·休斯奖。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雷鬼音乐或不是》(Reggae or Not, 1982)和《乡土故事:新诗》(Funk Lore: New Poems, 1996);散文集《音乐:对爵士乐和布鲁士的反思》(The Music: Reflections on Jazz and Blues, 1987)、《超越布鲁士:阿米利·巴拉卡/勒洛依·琼斯》(Transbluesency: The Selected Poems of Amiri Baraka/LeRoi Jones, 1995)、《聪明:为什么是Y的?》(Wise, Whys Ys,1995)和自传《勒洛依·琼斯—阿米利·巴拉卡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LeRoi JonesAmiri Baraka, 1984)。1990年他与人合作撰写了《昆西·琼斯传记》(The Biography of Quincy Jones)。1998年他在华伦·比特(Warren Beatty)的电影《布尔沃斯》(Bulworth)中担任配角。2002年,巴拉卡与名叫“根”的嘻哈音乐团合作撰写了歌曲《在办事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城里)》(“Something in the Way of Things ‘In Town’”)。同年,美国学者莫莱菲·克特·阿桑特 (Molefi Kete Asante)把巴拉卡列为2002年最伟大的百位非裔美国人之一。21世纪初,巴拉卡的主要作品有《有人炸毁了美国》(Somebody Blew Up America, 2001)、《和尚之书》(The Book of Monk, 2005),《出去了的和走了的故事》(Tales of the Out & the Gone, 2006)和《比利·哈珀尔:爵士乐的蓝图,第二卷》(Billy Harper: Blueprints of Jazz, Volume 2, 2008)。

他最有名的诗歌之一是《SOS》(1969)。

呼唤黑人

呼唤所有的黑人,男人女人小孩

不管你在哪里,呼唤你,急迫地,进来

黑人,进来,不管你在哪里,急迫地,呼唤

你,呼唤所有的人

呼唤所有黑人,进来,黑人,进来

(Gates:1883)

这首诗的题目是SOS。SOS是国际通用的船舶、飞机等的无线电紧急呼救信号。这个词在诗中的含义是紧急寻求帮助。从黑人中发出的寻求帮助的要求传达了黑人社区黑人彼此之间的种族信任感和互帮互助精神。这表明,当危机来临时,黑人最能信任和依靠的人还是黑人同胞自己。他的诗歌主题也间接地抨击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白人对黑人的冷漠,指出了种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