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年至2010年的口头传承

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年至2010年的口头传承

时间:2024-01-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非裔美国文学起源于早期非洲黑人来到北美大陆后所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非裔美国民间传说是早期非裔美国口头文学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给我们研究非裔美国口头文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常被视为非裔美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早期非裔美国口头文学形式从17世纪一直流传下来,没有具体的作者,但这些文学形式是殖民地时期非裔美国人艺术表达的主要方式。

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年至2010年的口头传承

从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到达弗吉尼亚詹姆斯敦至1808年大西洋奴隶贸易被依法取缔的这段时间是非裔美国文学传统萌芽和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非洲黑人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社会地位从契约奴降低到失去一切人身自由的终身奴隶。同时,他们渐渐完成了从非洲黑人到非裔美国人的演绎过程,慢慢地把英语作为自己的母语,把基督教作为自己的信仰。一些白人牧师冲破种族主义者的层层阻挠,向黑人传播基督教教义。非洲黑奴在接受了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获得了宗教意义上人人平等的思想。不少黑人成为基督徒后,对奴隶制的非正义性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流露出不满或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抗议。一些黑奴渐渐掌握了英语,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帮奴隶主做算账、清点货物或统计之类的工作,还有少数奴隶开始用英语创作诗歌。但是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和美国独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大多数殖民地当局都明文禁止白人教黑人读书写字。当时出现了一个荒谬的悖论:一方面白人不准黑人学文化,另一方面白人又声称黑人之所以为奴是因为黑人没有足够的智商接受文化教育

非裔美国文学起源于早期非洲黑人来到北美大陆后所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这些口头文学所传达的文学精神,对后世的非裔美国作家有着重大的影响。非裔美国民间传说是早期非裔美国口头文学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给我们研究非裔美国口头文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常被视为非裔美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非裔美国民间传说与其他民族的民间传说一样,但其讲述的故事具有美国黑人经历的独特性。正如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是美国特制的“社会产物”,黑人的民间故事由许多传说构成,反映出独特的民间经历。(Baker:20) 因此,从黑人民间传说我们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民间英雄形象、音乐形式和宗教信仰习俗。

残存的非洲口头文化成分与耳濡目染的白人文化成分不断融合,渐渐在北美种植园和北美城镇建构了一个可以同时满足黑人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新文化体系,即非裔美国文化。这个体系中的白人文化元素和黑人文化元素虽然是互补的,但是在形式上和着重点上既不同于以前的欧洲文化,也不同于古老的非洲文化。美国学者伯纳德·贝尔认为:“非裔口头文学的根,也就是残存的非洲文化元素与白人文化的独特融合,主要出现在美国南方,特别是乔治亚海岛和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Bell:17)这些口头形式时常出现在黑奴的话语或歌声里。黑奴的非洲文化成分绝大部分来源于非洲的古老传说。早期非裔美国口头文学形式从17世纪一直流传下来,没有具体的作者,但这些文学形式是殖民地时期非裔美国人艺术表达的主要方式。帕特里夏·里根斯·希尔在《呼唤与应答:非裔美国文学传统河边文集》(Call and Response: The Riverside Anthology of the 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radition, 1998)中指出:“从一开始,黑人口头文学传统就成为黑人抵抗白人文化同化或文化灭绝之举的主要形式,而且这种形式还根据时代特点不断地发生变化。”(Hill, Call and Response,10)早期非裔美国口头文学的主要形式有民间传说、劳动歌曲、歌谣和灵歌。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美国黑人在奴隶制的恶劣社会环境中谋求生存时所表达出来的幽默、睿智、期盼和悲情。

1.民间传说

非裔美国民间传说(Folklore)生动地反映了非裔美国人在早期奴隶制中的生活和思想。从广义上讲,民间传说是指一个民族在口头上世代相传的故事或笑话。在早期非裔美国人中流传的民间传说常被用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表达黑奴们认同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美国学者尼吉尔·托马斯说:“民间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传道士、黑鬼坏蛋、黑人摩西,最有名的是骗子。”(Thomas:x) “巴克赢得自由之法”和“会飞的人”之类的民间故事给黑人带来希望和快乐。(Worley:xviii) 通过非洲、欧洲和欧美民间传说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早期非裔美国民间传说的来源地主要是非洲和欧洲,也有黑奴把欧洲民间传说改编成具有非洲特色的故事。

美国南方黑奴中流传的大多数是关于动物用诡计和智慧战胜更凶猛动物的故事,与非洲民间传说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足智多谋的非洲 “兔子”和“乌龟”成了北美黑人奴隶母亲经常讲给孩子们的故事的主角。在这些故事里,黑人母亲教孩子们怎样用传统的智慧从奴隶制的压迫中寻求生路。在奴隶制时期,甚至在非裔美国人的整个历史中,成千上万的黑人母亲和父亲都是用这些非洲民间传说来向下一代传播黑人祖祖辈辈所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揭示自然现象,同时也让孩子们从这些故事中得到娱乐和启迪。有些民间传说反映了非洲文化启蒙,还有不少民间传说试图解答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或解答生存环境是怎样形成的的问题。帕特里夏·里根斯·希尔认为:“讲述招魂巫术和关于非洲飞人神话的宗教故事虽然被改编成新世界的版本,但仍然呈现出非洲的文化概念和风俗习惯。”(Hill, Call and Response,18)

传到新世界的非洲民间传说主要是有关兔子、乌龟和柏油娃娃的系列动物“机灵鬼”故事。在奴隶们讲述这些故事时,足智多谋的“机灵鬼”非洲兔成为最受欢迎的“兔子兄弟”,而聪明的非洲龟却演绎成美国神龟的变种。以非洲原型为基础,这些动物“机灵鬼”不仅智胜比它们强大的动物来谋取食物或求生,而且还以此来追求人类社会常见的其他欲望,如权利、地位、财富、幸福和性伴侣等。故事“为什么兔子跑了?”就包含有柏油娃娃故事的基本成分。在奴隶版的故事里,兔子也遭受和母羊一样的命运:兔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算计其他动物做了柏油娃娃,自己反被粘上了。(Hill, Call and Response,59) 这些民间传说体现了黑人的智慧,有助于黑人建立种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机灵鬼”系列动物故事(如“十足的庄稼”和“为什么鳄鱼兄弟的藏身之处如此粗硬?”)里不仅有说明解释,而且还有心理分析。擅长计谋的动物(像 “约翰故事系列”中“交换梦想”里的奴隶一样)象征美国的黑奴,如愿以偿地战胜了虐待非裔美国人的那个“奇怪制度”。(Baker:20)

如果非裔美国人想在美国奴隶制下寻求生路,他们就不得不掌握成为杰出“机灵鬼”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以兔子兄弟为中心人物的系列民间故事所传授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兔子兄弟运用智慧与比它强大得多的动物打交道。黑奴在听故事时总会在轻快的氛围里赞赏兔子的机灵和聪明。在白人面前讲述这些故事时,黑奴们故意掩饰这些角色的功绩,因为这些故事的讽刺对象显而易见,即“不可一世”的白人,黑奴的孩子们都清楚其中的含义。在非裔美国口头文学的“机灵鬼”传统里,狡猾的诡计隐含在娱乐性的讽喻故事里,故事的矛头都是指向欺凌黑人的白人。在废除奴隶制之前,这个口头文学传统就已经存在;在废除奴隶制之后,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仍然猖獗,非裔美国口头文学中的“机灵鬼”传统继续发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非裔美国人。

像斯戴卡里之类的“黑人坏蛋”形象在殖民地后期的民间传说里很常见,尤其在北方的黑奴口中广为流传。这些故事把斯戴卡里描写成下层社会的一名城市黑人,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把女人视为自己要征服、羞辱和控制的敌人,而不是爱恋的伴侣。美国学者尼吉尔·托马斯说:“在酒后狂语中敌视黑人妇女的话语毫无疑问是白人社会强加在非裔美国男性身上的性禁忌所导致的。”(Thomas:37)出于对奴隶主、私刑和法制的惧怕,黑人母亲通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戴假面具,要压抑自己的男性欲望和冲动,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一般而言,“黑人坏蛋”羞辱和征服妇女(战场就是床)的欲望来源于他对白人性剥削黑人妇女的强烈不满。他在白人主宰的社会里无所作为,痛恨白人男子对黑人妇女的性占有。然而,可悲的是,这些“黑人坏蛋”把对白人男性的仇恨转嫁给了无辜的黑人女性。

非裔美国民间传说中有不少非洲黑奴为反抗终身奴役而臆想出的复仇故事。总体而言,这些民间传说为非裔美国文学传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这个时期的非裔美国文学还处于口头阶段,但黑奴们的思想和意识在后来非裔美国文学书面阶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吼叫声和劳动歌曲

吼叫声(Shout)是非裔美国民歌的一个重要特色。非裔美国民歌形式,特别是劳动歌曲,与非洲文化成分有着非常明显的关联。奴隶们终年从事体力劳动,如划船、装卸码头、剥玉米、稻谷脱粒、推磨、纺纱织布等。为了消解繁重、枯燥的体力劳动带来的乏味与疲劳,黑奴们创造了合乎劳动节拍的伴唱或伴奏,这是最早的非裔美国民间音乐形式。这些劳动歌曲含有许多尘世音乐的成分,如讽刺、批判、赞扬、嘲讽、流言飞语和抗议。近年来,非裔美国劳动歌曲受到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民俗学家哈罗德·库尔兰德(Harold Courlander, 1908—1996)在《美国黑人民间音乐》(Negro Folk Music USA, 1963)一书中讲述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个事件。有天晚上,他路过尼日利亚的一个村庄,听到有人在树丛里发出怪异的吼叫;紧接着,在另一片树丛里有人发出相同的吼叫,作为回应。(Hill, Call and Response,12)一个人的吼叫声与另一个人的应答声非常接近于黑人早期劳动歌曲中的“呼唤与应答”模式。这种模式对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与其非洲祖先一样,北美殖民地的黑奴们也爱随着劳动的节奏唱歌。奴隶工人在安放铁轨时,在给铁轨上铆钉时,在抬重物时,都会用喊劳动号子的方式来缓释劳动强度。当奴隶工人在抡起铁锤唱歌时,其歌声总是伴随着铁锤落下发出的“当当”声。在下面这首劳动歌曲里,一名黑奴铁匠以幽默的方式边抡铁锤边唱道:

它不会杀我,宝贝,它不会杀我。

拿着这个铁锤——哈

拿去交给船长

告诉他我走了,宝贝,

告诉他我走了。

(Brown:25—26)

在这首劳动歌曲里,奴隶歌手把自己比做铁锤,以轻快的方式消解内心的苦闷。

在美国南方,黑奴在种植园里干活时也喜欢唱劳动歌曲,以此来缓解生活的痛苦和不幸。

采摘一大包棉花

跳下去,转一圈,采摘一大包棉花。

跳下去,转一圈,一天摘一大包。

跳下去,转一圈,采摘一大包棉花。

跳下去,转一圈,一天摘一大包。

啊,上帝呀,一天采摘一大包呀!

啊,上帝呀,一天采摘一大包呀!

我和我的女儿能采摘一大包棉花,

我和我的女儿能一天摘一大包……

我和我的妻子能采摘一大包棉花,

我和我的妻子能一天摘一大包……

我和我的朋友能采摘一大包棉花,

我和我的朋友能一天摘一大包……

我和我的爸爸能采摘一大包棉花,

我和我的爸爸能一天摘一大包……

啊,上帝呀,采摘一大包棉花呀!

啊,上帝呀,一天摘一大包呀!

(Gates:52—53)

这首劳动歌曲的歌词重复率高,向上帝控诉的语气强,歌唱的速度随着歌手的情绪和劳动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它呈现了歌手在棉花地里艰苦劳作的情景,同时也流露了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情趣。这首歌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园里黑奴劳动状况的真实写照。

3.歌谣

歌谣(Ballad)类似叙事诗,一般在民间广为流传,唱的时候曲调重复,由短小简洁的诗节构成,通常带有叠歌。一些歌谣采集者很惊奇地听到非洲黑奴唱歌谣《我的家乡在伦敦》(“In Londontown where I was born”)。其实,奴隶唱的这个歌谣是从白人那里学来的英格兰或苏格兰的传统歌谣。像《芭芭拉·艾伦》(“Barbara Allen”)和《蔷薇丛》(“The Briary Bush”)之类的民谣在黑奴中风靡一时,把老歌谣的一些诗节放在另一个歌谣里吟唱也是很普遍的。歌谣《青蛙先生去求爱,他真的骑马去了》就是一个例子。有时候我们还会发现“黑奴熟悉的歌词——‘谁将让你的小脚穿上鞋,谁将让你的手戴上手套’——来自老歌谣《洛奇·罗莜的少女》”(Brown:23)。

早期的非裔美国人并不满足于唱白人的歌谣,他们还创作了歌颂黑人英雄的歌谣。黑奴的歌谣颂扬黑奴心目中的英雄,如亡命之徒“斯达卡利”,半神话性质的“铁路比尔”和“夜盗军营仓库”的“坏蛋拉撒路”。其中,讲述“法兰克约翰尼”事迹的民谣有无数个版本。法兰克和约翰尼,像民谣《凯西·琼》中的英雄一样,都是勇敢仗义的黑人,深受黑奴们的喜爱。这些英雄人物睡觉时带着手枪,足智多谋,勇敢无畏,表明黑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并不是顺从奴隶主、只知在地里下苦力的黑奴。下面便是一首歌颂黑人英雄的流行歌谣:

野黑小子比尔

我是野黑小子比尔

来自里得·培帕尔。(www.xing528.com)

我以前不想干活,将来也不想。

我杀死了老板。

我打倒了马。

我没用苹果酱生吃了鹅。

我就是逃跑了的比尔,

我知道他们想杀我

但是老默瑟尔没抓到我,他永远也抓不到!

(Gates:44—45)

这首歌谣赞誉了黑人比尔的大胆无畏。比尔是黑人勇敢和智慧的化身,他反抗奴隶主之举是其他黑奴一直想做却未做的事。这首歌谣彰显了黑奴在奴隶制岁月里的反抗精神。

其他歌谣中的英雄人物虽然没有比尔那么大胆,但也反映了黑奴的反抗意图。《老狗布鲁》讲述了一条爬树狗的故事。这条狗把荣誉视为自己的生命,到死也坚守自己的名誉。早期黑奴把在生活中遇到的悲剧故事变成歌谣。像中世纪的吟游诗人一样,他们到处传播这些故事,如:“一场大暴雨袭击了查尔斯顿镇,火车失事了,大船沉没了,弗洛伊德埋葬了肯塔基,孟菲斯暴发的大洪水扑向了新奥尔良。”(Brown:25)《棉铃象甲的歌谣》是一个现代版的奴隶歌谣,讲述了一只小跳蚤的故事。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安家,这只跳蚤从墨西哥一直蹦到得克萨斯。歌谣很好地反映了早期黑奴的善恶观,贴切地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并不现实。

4.灵歌

灵歌(Spiritual) 指的是早期非裔美国人喜欢吟唱的宗教性民歌。美国学者伯纳德·贝尔指出:“灵歌,像其他布道话语一样,深受《圣经》影响,讲述的是群体经历,其特色是以‘呼唤与应答’方式来编排内容,含有间或性的押韵、随灵感而涌出的描写性词句和一些充满激情的话语。”(Bell:26)而且,黑人灵歌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圣经》措辞和《圣经》思想。在白人的旧赞美诗集里也经常能看到许多与此相似的福音传道的赞美诗。这些灵歌具有较强的基督教色彩,表达了黑奴对来世的渴望和捍卫自我的抗争精神。

黑人对奴隶制的抗议还反映在像《玛丽,你别哭》(“Mary, Dont You Weep”)和《去吧,摩西》(“Go Down,Moses”)之类的歌谣里。黑人的孤独感和无家可归感反映在使人难以忘怀的弦乐 《我感觉像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意味着自己的笑声》和《巴克赢得自由之法》等歌谣里。这些歌谣显现了黑奴的幽默感和抗争思想。美国学者小豪斯顿·A.贝克说:“黑奴在奴隶制里的痛苦经历生动地再现在灵歌《约翰·亨利》里,他们通过每日的祷告把美好的生活寄托于来世。”(Baker:4)这些灵歌反映了早期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最著名的一首早期黑人灵歌如下:

去吧,摩西

去吧,摩西,

在埃及的土地上走下去

告诉老法老

放我的族人走。

希伯来人的故土还在埃及版图内的时候

放我的族人走

压迫太重,他们受不了

放我的族人走。

去吧,摩西,

在埃及的土地上走下去

告诉老法老

放我的族人走。

“上帝这样说了,”摩西大胆地说,

“放我的族人走;

如果不行,我会把你第一胎生出的人砸死

放我的族人走。”

“他们不愿再在奴役中苦干,

放我的族人走;

让他们带着埃及的战利品离开,

放我的族人走。”

上帝告诉了摩西以后干什么

放我的族人走

引领以色列人的孩子们

放我的族人走。

去吧,摩西,

在埃及的土地上走下去

告诉老法老

放我的族人走。

(Gates:14)

这首灵歌借用了《圣经》里的故事:法老在古埃及把以色列人扣留下来做奴隶。摩西代表上帝的旨意,在古埃及向法老提出自己的严正要求,责令法老给予古以色列人自由,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首灵歌里,黑人把自己等同于以色列人,坚信自己也是上帝的子孙。根据《圣经》,上帝从不容忍人类社会有奴隶制的存在。白人也是上帝的信徒,应该服从上帝的旨意,把自由还给美国黑奴。这首灵歌是黑人反对白人压迫、争取人身自由最强烈的呐喊

对黑奴及其后代来讲,世俗灵歌和宗教灵歌的区别不大。宗教类灵歌也不仅是在教堂或宗教仪式上演唱,黑奴在劳动、娱乐、休息和周日祷告的时候都会唱。大多数黑人灵歌并不只是关于基督的,也讲述《旧约》中的上帝、上帝的门徒或其他人物的故事。黑人灵歌采用基督教故事中的人物意象,摩西、约伯、丹尼尔、参孙和伊齐基尔等人物经常出现在黑人灵歌里。基督教是白人奴隶主唯一允许在黑奴中传播的宗教。黑人接受了基督教后,又按自己的需要改编了教义,把基督教义与非洲的原始宗教成分结合起来。到17世纪时,很多奴隶成为基督教徒,灵歌的宗教色彩更加浓重。“在形式方面,这些灵歌采用了中西部非洲原始的‘呼唤与应答’模式”(Gates:6),并带有显著的黑人文化特色。

早在1700年之前,黑人就开始创作灵歌,并代代相传。黑人灵歌在形式、内容和演唱风格方面与非洲英雄史诗有许多共同之处。非洲口头史诗的构成要素是长篇叙事故事、赞美诗歌曲、圣歌、布道、祷告文和即兴演唱。相似的是,“灵歌也有冗长的史诗叙事、赞美诗、布道和祷告文、抒情歌曲和诗歌、经常也有即兴演唱,包括非洲的启应轮流吟唱、重叠的‘呼唤与应答’模式”(Hill, Call and Response,35)。由此可见,黑人灵歌与古非洲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