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受封齐王,在汉国军政两界没有引发任何不满,所有人都知道,韩信配得起这样的荣誉。而对韩信封齐王最为震惊的,是韩信曾经的主人与现在的敌人——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向来崇尚简单的暴力美学,鄙夷韩信这样的“阴谋制造者”,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证明“阴谋诡计”应该遭到可耻的失败。可项羽始终想不明白,上天为什么要垂青韩信这样的小人,任由他一路向东平推,几乎毁掉了自己的霸主事业。
没有韩信,项羽吃定了刘邦,楚国将毫无争议地成为天下第一大国。而现在,韩信的北线战略顺利实现,对楚国完成了战略合围,不要再想什么征服天下了,能保住楚国的地盘就已经万幸了。
最让项羽痛心的是,龙且的“二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实力远不如前的楚国几乎倾家荡产,项羽手上已经没有多少兵力。汉兵则越招越多,已经在数量上对自己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韩信灭齐之后,用不了多久,就会率汉军重兵南下,与刘邦联手消灭自己。项羽并不惧死,但他却不甘心失败,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才是天下第一,韩信又算个什么东西。
可眼前的一切却让项羽无比痛苦,他所鄙夷的韩信生生把自己逼上了绝境,项羽悲凉地发现,他的命运已经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韩信的手上。由别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自己需要向这个人摇尾乞怜,以获得活下来的机会,这样的人生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现在怎么办?除了向韩信乞求生存的机会,项羽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项羽从来没有想到他光明磊落的人生中还会经历如此奇耻大辱,让堂堂的西楚霸王向曾经在自己门前风吹雨淋的执戟郎乞求生路,这比让项羽自杀更痛苦。项羽似乎还在犹豫,可残酷的现实敲醒了还在梦中的项羽——向韩信低头,忍受着韩信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肆意凌辱。
即使骄傲如项羽,也要向现实低头。
楚国使者武涉背负西楚霸王的殷切希望,打马向北疾驰,穿越初春二月的柳青水绿,去寻找另一个历史的方向。项羽站在营外,看黄尘卷尽,蹄声渐轻,脸上写满疲倦的霸王怅然若失。
盱台人武涉在史料记载中来无影去无踪,他的人生履历不详,但项羽能派他出面游说韩信,说明武涉应该是个辩士。韩信曾经在楚军做过执戟郎,在楚军内部应该有一定的人脉,武涉很有可能认识韩信,项羽希望武涉能通过三寸不烂之舌,加上私人交情来劝说韩信不要对自己斩尽杀绝。
临淄,巍峨的宫殿内,齐王韩信高坐殿上。殿下,武士执戟立于殿门;殿外,天高云淡。楚使武涉由远而近,出现在韩信的视线之内,韩信脸色平静。按礼节,武涉给齐王行了礼,然后坐在韩信命人铺好的一侧席子上,距离殿上很近,韩信可以清楚地看到武涉脸上的表情。
当初韩信屡次进言项羽,项羽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因为项羽从来就没有承认过自己存在的价值。项羽现在走投无路,才勉强派出武涉游说自己叛汉归楚,但这更能激发韩信对项羽的报复快感:堂堂西楚霸王,也有今日求我的时候。
虽然韩信早已经知道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从来没有改过的答案,但韩信还是很有礼貌地请武涉先生上坐,问先生此来者何。
武涉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韩信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要说服韩信与楚联合攻汉,必须寻找到韩信与刘邦之间的利益冲突点,然后从中切入,站在韩信的立场上替韩信指点迷津。
不过武涉最先讲到的还不是韩信与刘邦的关系,而是从道义上先否定刘邦起兵攻楚的合法性:“暴秦无道,天下鼎沸,英雄四起,协力推翻暴秦。然后割地分封,诸侯各治其国,卿、大夫、士、黎庶各安其业,此圣人之道。而推翻暴秦出力最大者,首推项王,汉王无功无德,却背天下大义,兴不义之兵,夺三秦之地。即得三秦,汉王又出关东,企图亡我楚国,天下人已经看清汉王的野心。天下者,人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汉王坏天道以肥其私,是谓不仁。鸿门时,汉王性命早已在项王掌中,项王要杀汉王,易如反掌。然项王天性仁厚,不忍其死,乃赦之,可以说项王是汉王的再生父母,可汉王又是如何报恩的?东出三秦,欲亡楚国。汉王负叛项王,反复无常,便是小人。小人之心,深不可测,与此人交,合则如兄弟,不合则如仇敌。”武涉说到这里,有意识地顿了一下,扫了韩信一眼,韩信依然面无表情地听着。
武涉骂够了刘邦,接下来就要替韩信谋划出路:“我知道足下受汉王重用,拜为大将,纵横天下,英雄得志,不会忘记汉王对足下的知遇之恩。可汉王岂真待足下为国士乎?如果不是萧何拼了老命力谏,足下能有今日?足下的恩人,不是汉王而是萧何。足下出身贫贱,又不是汉王亲信,功盖天下,却没有得到任何封爵,还不如樊、郦等人,可见汉王从来也没有信任过足下。汉王拜足下为大将,不过是借足下之力推翻项王。狗击兔逐鹰,所得皆入于主人,狗能为一饱已足矣。狗之智见愚矣!兔鹰在,狗尚有用于主人;兔鹰俱死,狗必当烹!为狗的未来着想,不如放兔鹰一条生路,有兔鹰在,狗还有利用价值,主人必不敢轻易杀狗。汉王今日不杀足下,因项王还在,所以汉王还不敢对足下动手。汉王,主人也;项王,狡兔也;足下,猎物之狗也。项王是汉王之劲敌,项王死则天下必归于汉,汉定天下,足下复有何用?足下为了自保,不做被烹的走狗,只有一策可以图全。”
听到武涉把他和刘邦的关系比作狗与猎人,韩信不禁笑了,这个比喻很有趣。见武涉说有一策可图全,韩信好奇,问:“先生直言之。”
“天下三分:楚、汉与齐也。楚汉互相咬了好几年,都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足下坐镇齐国,和当年齐愍王在齐称东帝的形势非常相似,足下难道就没有为自己考虑过吗?今日形势不用我说,足下想必也非常清楚,齐强于楚、汉,若足下与汉和,则楚必亡;若足下与楚和,则汉必亡。足下一念之差,就能左右天下人生死,不可不慎察之。汉王为一己之私,推崇郡县制,每灭一国,便将此国平为郡县。如果足下跟着汉王,等楚亡后,足下还有机会割据称王吗?足下欲求富贵,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与楚联合,共同对付汉王。足下以前就在楚军中谋事,与项王有旧交,项王的政策,足下是清楚的,向来对有功之臣分茅裂土,有福大家一起享受。如果足下与楚合,项王必保足下封于大国,万世立基,子孙长享福泽,岂不善哉!臣知足下是个聪明的智者,知道应该怎么给自己选择一条光明的道路。”(www.xing528.com)
武涉说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该说的他都说完了,现在就看韩信的选择了,武涉表面平静地看着韩信,他希望韩信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韩信是个聪明人,得到武涉要来临淄的消息时,韩信就知道项羽撑不住了,派武涉向自己求情。只是韩信没想到武涉居然把话说得这么狠,在武涉嘴里,自己是一条狗,刘邦是个小人,项羽倒成了仁义君子。
在武涉的说话过程中,韩信有几次差点儿没笑出声来,他对项羽再了解不过了,武涉赞美项羽的那些说辞有很多都是向壁虚造。项羽仁义,奈何坑秦齐,弑义帝?项羽背怀王之约在前,却被武涉说成有情有义,辩士之风,果然如此。
最让韩信深思的,还是武涉所说的有关刘邦的那些事儿。看来武涉对刘邦还是很了解的,刘邦有时做事太不地道,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特别是在夏侯婴和萧何的屡次建议下,刘邦坚决不用自己为大将,让韩信感受到了莫大的耻辱。
还有就是数次抽调韩信的军队,不停地给韩信制造麻烦,让韩信非常不满。而且韩信和刘邦并没有私人交情,韩信不是傻子,他能感觉出来刘邦对自己还是不太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韩信对刘邦所有的不满,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我矛盾”。刘邦固然有无赖习性,但客观来说,刘邦能最终接受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将,说明刘邦还是很大度的。要知道在拜将之前,韩信没有任何军功,至少刘邦给了韩信证明自己的机会。
可项羽呢?这位英勇的霸王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认老子天下第一,从来没有承认韩信的价值。韩信经常庆幸自己做出了背楚归汉的正确决定,否则现在的韩信还在楚军做执戟郎,永无出头之日。
韩信如果背汉归楚,固然能让项羽尊重自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项羽还要低三下四地巴结韩信,但武涉此来,就说明项羽已经向韩信低头认错了,那又何必再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韩信为人非常重视名节,轻易不会选择背叛,要不是项羽当初不重用自己,他是绝不会叛变入汉的。
看着武涉的脸上已露出焦急的神色,韩信知道这代表着项羽此时的心情,千里之外的项羽希望韩信能给自己一个弥补当年错误的机会。如果韩信拒绝项羽,会伤害到项羽脆弱的存在,但要背叛刘邦,不也会伤害到刘邦的感情吗?
韩信已经拿定了主意,他选择了留下来,只有这样,韩信的良心才不会受到谴责,他不想生活在每日无休止的道德谴责中。
韩信轻轻咳了一声,然后面带惭色地看着武涉,他知道此次注定要让武涉失望了。韩信公布了他的答案:“先生为我出此奇谋,我当然会感激先生厚爱。我本淮阴一寒士,无亲无故,入项王帐下执戟,却久不得升迁,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项王何曾待我为国士?我尝为项王画计数策,然项王无一用之。自入汉以来,汉王待我如子,汉王穿什么,我穿什么;汉王吃什么,我吃什么;汉王授我以印玺兵符,授我以精兵。我能横行天下,要不是汉王之用人不疑,我岂有今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报之。汉王以国士待我,我若背汉,天下人必视我为忘恩负义之徒,人之在世,当重节与名,岂可以一私之利而忘之。”
韩信越说越激动,这些年来对项羽的不满一股脑儿都倒了出来,反而觉得心中轻松了许多,虽然他知道自己的选择对项羽来说意味着什么。韩信最后说道:“先生此来不易,欲以美辞说动寡人,然则寡人必不能为此。请先生回,并代我向项王谢罪,言韩信之不能背汉归楚。”
说完,韩信站起来,对着武涉深施一礼。
……
一段略显尴尬的沉默过后,武涉轻轻地发出一声叹息,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他不知道回去后该如何面对项羽沮丧的眼神。其实从韩信刚才的眼神中,武涉就已经读出韩信的心理活动,韩信的回答并不让武涉过于意外。
韩信始终跳不出给自己挖的感情陷阱,让武涉替韩信有些惋惜,武涉坚信自己的眼光是不会错的,韩信早晚要为自己所谓的道德付出惨重的代价。但韩信已经拒绝了自己,再说什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回去复命吧。
武涉长拜转身,凄然而去。
韩信望着武涉的背影,长坐无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