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太行八陉:韩信,千古一战神

太行八陉:韩信,千古一战神

时间:2024-01-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太行山北起幽燕,南抵黄河,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南北绵延八百余里。也就是说,只要太行山以东的敌军守住这八个险陉,太行山以西的军队休想通过长达八百余里的太行山。不是,韩信的敌人是秦岭、黄河和太行山。虽然赵国在太行山以西只有夏说所在的阏与这一个军事据点,但陈馀不会笨到舍井陉险隘而不守。平阳与阏与的直线距离差不多有五百里,而且这次是急行军,路上奔波之苦可想而知。

太行八陉:韩信,千古一战神

韩信并不是第一次见到张耳,他也听说了张耳与陈馀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恩怨情仇。刘邦派张耳带三万援兵北上,韩信心里明白,这是刘邦让自己多给张耳一点表现的机会。

张耳是刘邦的好友,现在又准备和刘邦结为亲家,张耳的儿子张敖即将迎娶刘邦的女儿鲁元。韩信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再麻木,他也知道其中的利害,更何况张耳的到来,对帮助自己灭掉陈馀的作用太大了,韩信自然厚待张耳,设宴接风。席间,韩信忍着耳朵的承受度,听够了张耳对于陈馀的厉声訾骂。

等张耳消气后,韩信便请张耳讲了赵国军事方面的所有情况,包括赵军的军力部署、赵国的权力架构,也包括陈馀的为人,韩信必须知道这些。

张耳难得有表现的机会,自然滔滔不绝,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中,韩信特别注意到了从张耳嘴里说出的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李左车,一个叫夏说(读“悦”)。

李左车是土生土长的赵人,而且李左车的身世不一般,因为李左车的祖父是赵国顶级名将李牧。李左车身为李牧之孙,江湖地位和身为楚国重将项燕之孙的项羽非常相似,不过项羽从武,李左车则从文。

赵为秦所灭,李左车流落江湖,后来诸侯反秦,赵国复立,激动狂喜的李左车立刻奔回赵国,很受重用,现在的爵位是广武君,为赵国首谋之士。张耳提醒韩信,一定要小心李左车,虽然李左车力不能缚鸡,然谋纵奇才,智足杀将。

韩信点了点头,记住了“李左车”这个名字。夏说呢?韩信问。

夏说是陈馀的贴身辩士,地位相当于郦食其之于刘邦,深为陈馀所倚重。当初项羽分封不公,被冷落了的陈馀就是派夏说为说客,亲往齐国,成功地说服了同样对项羽极度不满的田荣,田荣派兵援助陈馀。张耳被陈馀赶出常山国,齐兵是出了大力的,所以张耳同样记恨夏说这个臭嘴。

夏说为陈馀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陈馀也没亏待夏说。陈馀打跑张耳,复立赵歇为赵王,自封为代王,但因为陈馀是赵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无法投身赴代国,所以就任命夏说为代国相,替他坐守代国。

不过此时的夏说并不在代国行使代相的权力,而是率军镇守阏与(今山西和顺北)。因为陈馀已经知道了韩信即将出兵伐赵,而阏与是赵国与前西魏国的边境重镇,守住阏与,就能阻止汉军进一步东进。

韩信并没有把名不见经传的夏说放在心上,章邯如何?魏豹如何?韩信都没把陈馀当盘菜,更不用说夏说了。让韩信犯难的并不是夏说这个人,也不是夏说所率领的那支代军,而是盘桓在河东(山西)与赵国(河北)之间的那座险峻奇峭的山脉,就是著名的太行山

太行山北起幽燕,南抵黄河,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南北绵延八百余里。魏武帝曹操曾有诗《苦寒行》,写太行山之崎岖险峻。“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秦岭蚀中褒斜之难,尚有栈道可供人车马通过,可欲过太行山,与过秦岭完全不同。从南郑关中,必须从南北走向过秦岭,可走栈道而北。但欲从河东进入河北,只能从东西走向穿越太行山,根本没有栈道可以通行。

如果在太行山两侧通行,只能走为数不多的几座隘口,即著名的“太行八陉”,从北往南依次是: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口、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也就是说,只要太行山以东的敌军守住这八个险陉,太行山以西的军队休想通过长达八百余里的太行山。一夫当关,便成绝岭,鸟可以飞,人不得过。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地形之于战争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现在。韩信虽然善用兵,但面对险峰急流,也是非常头疼的。一过陈仓,再渡黄河,韩信深深地领教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稍有不慎,不是跌落万丈悬崖,就是葬身滚滚波涛。

韩信并不是神,他两次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或声南击北,都有很大的赌博成分,他赌定了章邯和魏豹不会出兵守陈仓和汾阴。如果在陈仓和汾阴都有敌军驻守,韩信必死无疑。

韩信的敌人是章邯、魏豹、陈馀吗?不是,韩信的敌人是秦岭、黄河和太行山。韩信成功地翻过了秦岭,成功地渡过了黄河,可眼前的太行山却让韩信愁眉不展,他能猜到陈馀会在太行山东侧的几个陉口布下重兵,一旦赵军据险死守,韩信固然不似在陈仓或汾阴(假设有秦军、魏军据险而守)那样进退失据,但汉军将被赵军阻挡于太行之西,韩信与刘邦制订的北线作战计划将彻底泡汤。

虽然赵国在太行山以西只有夏说所在的阏与这一个军事据点,但陈馀不会笨到舍井陉险隘而不守。阏与之西是河东,阏与之东便是井陉口,过了井陉口,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而赵国国都襄国,就在井陉口以东不远处的平原上。

阏与虽然是个小城,但在这里发生的历史足够辉煌。历史只记住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在长平惨败于秦将白起,却有意无意忽略了赵括的父亲赵奢在阏与是如何暴打秦军的。赵奢之所以被赵王赐号为马服君,就是因为这场对秦军难得的阏与大捷。

阏与处在太行山腹前,漳水源头,地势高险,易守难攻,但韩信已经不考虑这些了,他要和时间赛跑,能早一秒拿下夏说,就有可能抢在陈馀增兵之前通过井陉口,否则赵兵一封山,什么都完了。

夏说的人马应该不会太多,虽然他所在的代国是陈馀的封国,而陈馀的本部人马至少有数万,但陈馀不可能把自己的嫡系部队都交给夏说,赵国也要留下一部分嫡系。从后来从陈馀拒绝增兵井陉口来看,他连井陉口这样极端重要的险隘都没有重视,更不要说太行之西的阏与了。

韩信与张耳并马前行,数万汉军整阵随后,离开平阳(韩信应该是此地出发),顺着东北方向阏与挺进。平阳与阏与的直线距离差不多有五百里,而且这次是急行军,路上奔波之苦可想而知。

虽然不清楚韩信东讨夏说,走的是哪条路线,但以韩信的军事智慧,他不会选择走直线。因为如果走直线的话,山高无路,又没有栈道可走,非常浪费时间。相信韩信会选择另外一条进军路线,即北走汾河谷地,经彘县(今山西霍州),过界休(今山西介休),穿阳邑(今山西太谷东),沿潇河东进,至清漳水东源,即可轻松地杀到阏与城下。

韩信懂得自然时间与军事地理时间的区别,不顾地理上的阻碍,一味抄直线,其实是在浪费时间。韩信最擅长的就是抄远线行军,“以迂为直”的战术被韩信运用得炉火纯青,陈仓如此,汾阴如此,阏与依然如此。(www.xing528.com)

当韩信抵达阏与城下,他看到了城头上代国丞相夏说那难以置信的表情,韩信笑了。夏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韩信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自己眼前,他是怎么过来的?

此时的韩信已经不是籍籍无名的楚军执戟郎韩信了,平定三秦后,韩信早已经名扬天下,夏说自然知道这个名字的分量。但夏说知道了又如何?面对全天下都闻之颤抖的韩信,他还能做什么呢?

汉军已经在韩信的率领下,对阏与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韩信极力争取时间,而夏说依然想在韩信面前证明自己。夏说确实对得起陈馀对他的信任,他没有向韩信屈膝投降,代军在夏说的指挥下,进行非常顽强的防守。

夏说很强硬,但没有实力的强硬,在强者面前最多只能得到尊重,却不足以让强者退却。汉军很快就冲进了小小的阏与城,城中代军的人数远少于进城的汉军,结果是明摆着的,《史记·淮阴列传》:“后九月,(韩信)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轻松拿下阏与,汉军基本打通了通过井陉口进入河北的战略通道,现在的韩信又回到了之前对陈馀是否会增兵井陉口的担心,就像章邯是否会派重兵守故道北口、魏豹是否会派重兵守汾阴一样。

井陉口对韩信来说有多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嬴政在沙丘(即钜鹿,赵武灵王饿死之地)驾崩,奉着始皇帝遗体的车队从沙丘出发,西行至井陉口,然后取道蒲坂渡回到关中。如果有一支军队扼守井陉口,秦始皇的遗体就无法回到咸阳下葬,没几天就会腐烂发臭。

关于太行八陉,上面已经讲过了,但井陉口是太行八陉中唯一入选《吕氏春秋》所评的“天下九塞”的,也称为土门关,而井陉口所在的太行山也是《吕氏春秋》所评的“天下九山”之一,足见井陉口地理位置之重要。

关于井陉口的具体位置,各家史料说法不一,但大抵在今河北石家庄西北几十里处。井陉以东是华北平原,井陉以西是黄土高原,自古便是由河北入山西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太行山今山势自西南而东北,层峦叠岭,参差环列,方数百里。”在今井陉县东北五十里处,有一座地势险要的陉山,“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井陉”。

面对这样的险关要塞,如果从下面往上强攻,只能是死路一条,绝无胜算。

韩信派出许多斥候在井陉附近蹲守,并派探子混进赵国,观察赵军动向。

韩信还在紧张地等待来自赵国的军事动向,但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韩信意外的事情。汉王刘邦突然派人从荥阳来到阏与,给大将军传了一道命令,让韩信把他所在军中最精锐的部队调往荥阳,以备防楚之用。

……

在勉强挤出笑容,安排好使者休息后,韩信气得说不出话来。

韩信对刘邦抽调北线兵力南下的决定并不太认同,但他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刘邦要抽多少就抽多少吧,反正士兵都是他的。韩信隐隐约约感觉到刘邦对他似乎并不是很信任,刘邦在担心什么?

刘邦之所以突然下这么一道命令,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刘邦要限制韩信在军中发展自己的嫡系。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攻克阏与之后,“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这个“精兵”,应该不是刘邦之前交给张耳率领北上的那三万精兵,而是韩信在关中练兵时带出来的军队。

这支军队是韩信亲手训练出来的,而且在韩信的带领下屡立奇功,士兵们对韩信的崇拜之情可想而知,这种崇拜的心理很容易转化成对韩信的忠诚,这正是刘邦最担心的。

刘邦才是汉国的最高领袖,如果军队都听韩信的,那他这个汉王还有什么用处?国君掌握不了军权意味着什么,刘邦不可能不知道。如果刘邦对韩信在军队中的威望不加以限制,充分放权,韩信固然可以帮助刘邦消灭项羽,但灭楚之后呢?

刘邦对于韩信在汉国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让韩信做只领工资的“打工仔”,而不是让韩信做可以分红的“股东”,刘邦不会让韩信分走自己的利益。

萧何张良可以做“股东”,是因为他们固然有天纵大才,但他们在军事上对刘邦的威胁几乎为零。而韩信对项羽的军事威胁有多大,就对刘邦的军事威胁有多大。

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刘邦才不停地给韩信调换部队,让汉军各个山头的部队都在韩信手下有机会立功,一来能平衡各山头的利益,让大家都有立功的机会;二来让韩信无法在军队中培养自己的嫡系。

对于刘邦这么做,韩信一方面很不爽,说明刘邦不信任他;另一方面韩信又非常骄傲,因为这正体现了韩信的价值所在,如果韩信没有能力,刘邦会忌惮他吗?不遭人忌是庸才,对一个人来说,别人对自己的忌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被别人轻视,要远比被别人忌恨更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