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咸阳到彭城,直线地理距离是一千公里。两地之间还有宁秦、函谷关、渑池、河南、大梁这些景象壮丽的驿站,基本上是沿黄河向东蜿蜒,这也是韩信和刘邦共同选择的进军路线。其实除了这条道路外,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南出武关,经南阳,穿陈郡,过芒砀山,这是刘邦当初从楚国杀向关中的进军路线。
北线战场是主战场,汉军将和楚军在黄河一线展开殊死搏杀,但韩信也没有放弃南线的分战场,至少刘邦不会放弃。因为刘邦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盘踞在南线重镇南阳的将军,是刘邦当年在沛县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的名字叫王陵。
在风起云涌的秦末诸雄争霸格局中,沛人王陵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刘邦现在混得风生水起,但早年在沛县街面上玩儿的时候,他还是当地豪强王陵门下的小弟,以兄礼事王陵。
后来刘邦在沛县起兵,而王陵却跑到离沛县千里之外的南阳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刘邦曾经派人联系过王陵,劝王陵把他的军队挂靠在汉军名下,被性格强直的王陵一口回绝。曾经是刘邦的大哥,现在却要做刘三的小弟,王陵抹不开这个面子。
不过他们毕竟都是沛人,关系也算不错,王陵不会因为这点事就和刘邦翻脸。双方虽然心里都有小算盘,但该合作的时候还是要合作,刘邦曾派出一支军队会合王陵的人马,准备强行杀到沛县,接刘邦的家小来关中。
可惜事机不密,被项羽发现了,项羽当然不会让控制在自己手中做人质的刘邦家小溜掉,一个都别想跑。当这部分汉军强突到阳夏(今河南太康)时,被一支数量庞大的楚军当头拦截,汉军想突破楚军的防线?现在还做不到。
当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绝妙战术是胯下懦夫韩信提出来时,项羽愣了。项羽突然回想起,韩信曾经多次给自己进言,自己一次也没有采纳。项羽似乎有些后悔,早知道韩信是个人才,如果自己不想用,不如杀掉,现在却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不过项羽还是努力说服自己,即使韩信本事通天又如何?就凭刘邦手下那点兵力,岂是霸王麾下江东子弟的对手!项羽从来只相信肌肉,不相信大脑,项羽多次证明力量是可以战胜谋略的,那又何必在意韩信。
项羽很快就把韩信给忘掉了,但霸王却牢牢记住了王陵的名字。在项羽看来,王陵为人有胆气,史称“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典型的江湖豪侠性格,这一点最投项羽的脾气,所以项羽会高看王陵一眼,而不是韩信。
在项羽的潜意识中,他认为像王陵这种性格的人才能做成大事,韩信当上汉国大将军,也是胯下懦夫。项羽永远不会理解在这个世界上竞争,靠的不是发达的肌肉,而是充满智慧的大脑,项羽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
都说刘邦厚黑,其实项羽比刘邦更厚黑,项羽总喜欢强行突破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项羽想拉拢王陵,办法有许多,可项羽选择最招骂的一个办法,就是把王陵留在沛县的母亲抓来当人质,逼迫王母给王陵写信,让王陵归顺西楚。
项羽可以囚禁王陵母亲的人身自由,但却无法让她背叛自己对道德的选项,老夫人含泪告诉前来与项羽洽谈相关合作事宜的王陵的使者:“汉王仁厚,有大爱于天下,必能为天下主,以爱天下人。请先生转告王陵,永远跟着汉王走,不要背叛自己的良知,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原谅他。”
老夫人把话说到这个程度,使者已经知道老夫人要做什么了,但没等他来得及阻止,老夫人已经拔剑出鞘,横剑自刎。项羽得知情况后,果然大怒,厉声咒骂王母不知好歹,死了也不能放过她!面部表情已经严重扭曲的项羽一边愤怒地下令将王陵母亲的尸体扔进滚烫的油锅,一边詈骂不休。
母亲自杀,遗体被烹的噩耗传到南阳,王陵痛哭流涕。本来王陵对项羽是有一定好感的,他和刘邦刻意保持着距离,就意味着他更接近项羽,可项羽却以如此残暴的手段对付自己的老母,让王陵如何不恨!项羽这个无礼的举动彻底激怒了王陵,侍母至孝的王陵绝对不可能再投靠项羽,他只能对刘邦一边倒。
时间已经到了汉二年(前205)的十月,这是一个新纪年的开始。
汉军最高指挥部得到了一个明确的消息:为了防止汉军向东突击,西楚霸王项羽立他在会稽时的好友、吴县令郑昌为韩王,掌管旧韩之疆域,率韩兵阻止汉军东进。而项羽在关中分封时的韩王韩成,早在项羽刚回彭城后不久就被杀掉了。
与韩国有关的军事情报,立刻勾起了刘邦对一个人的无限怀念,那就是张良。张良已经走了好久,音讯全无,刘邦也不知道子房先生现在怎么样了,心中非常牵挂。
自褒中一别,张良飘然回到关东,他的任务是刺探楚国情报,并寻找机会把项羽引向泥潭,以利于刘邦东进。江湖上早就盛传张良在博浪沙以大椎击杀秦始皇未果。张良出身于韩国宰相世家,家世豪贵,在江湖上很有威望,所以张良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诸侯间游走,进行“破坏”活动。
张良知道楚军之于汉军的强大压力,只有令项羽的目光被牢牢吸引在东线战场,才能最大限度地解除汉军杀进关东的压力。此时项羽还在和自封为齐王的田荣钩心斗角,张良寻找到了机会。
张良一方面给项羽写信,给刘邦出兵关中打圆场,说刘邦没什么野心,只想得到关中,不会也不敢出关东而争天下。另一方面,张良收集到了齐王田荣写给游弋在山东一带的彭越的信,田荣劝拥有万余武装的彭越和他一起反楚。张良一定要想办法让项羽和田荣打起来,他把田荣给彭越的信交给了项羽,说田荣野心勃勃,欲与常山赵王张耳联手灭楚,请霸王速灭齐以安天下。
齐王田荣成天在山东折腾,对不远处项羽所在的彭城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项羽一直就视生性凶悍的田荣为最大劲敌,必欲灭齐而后快。即使张良不劝,项羽也要找田荣算账,何况项羽接到了张良的前一封信,说刘邦必不会来关东,让项羽放心大半,他决定先拿田荣开刀。
项羽行事一向没有原则,做事从来不经大脑过滤,但他被张良欺骗还不是致命的。如果项羽挥兵西进去找刘邦练摊,东线的田荣会更加不老实,不定能闹出多大动静。
项羽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懂政治,无法理解政治之于军事的指导性意义,他又做了一件在政治上足以致命的蠢事。项羽把已经无权无势,被贬居江南的楚义帝熊心强行接到彭城,却暗中唆使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等人在江中击杀熊心,沉于江中。
对项羽来说,当年本就不该立来路不明的熊心,导致自己生吃了许多窝囊气。项羽做了诸侯上将军后,视熊心为累赘,迫于压力,项羽一时没有动手杀熊心。但熊心的存在,在政治上让项羽碍手碍脚,不如一狠心杀掉碍事的熊心,以绝后患。
项羽没有想到一点,熊心是天下公认的继陈胜之后的反秦领袖,杀了熊心,就将陷自己于不仁不义的泥潭中。熊心被项梁强行封为楚王,为反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却无罪遭害,得到了天下人普遍的同情。熊心被杀,给反项羽的势力增加了口实,后来刘邦就借此经常在政治上敲打项羽,弄得项羽好不狼狈。
不过项羽从来不相信政治可以战胜军事,杀了熊心又如何,有本事刘邦过来与我大战三百回合,胜者为王!
张良已经从项羽的种种表现中嗅出了大战即将到来的味道,而且他已经替刘邦完成了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线的战略任务,他不能在东边待着了,他需要立刻回到刘邦身边。
张良要归队,从地理距离上来说,张良此时身在韩国,距离关中并不遥远。但在韩国与关中之间还有一个河南国,河南王申阳还挂靠在项羽的旗下,为了安全起见,张良还是小心翼翼地抄小路,昼伏夜出,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汉王。(www.xing528.com)
看到子房先生突然归来,汉王激动的心情可以想象。褒中一别,相思有日矣!刘邦紧紧握住张良的手,上下打量,喃喃道:“小别数月,先生瘦了。”张良也很激动,刘邦知道疼人,不似项羽冷酷无情。
张良一扫刘邦身后,他看到了站在刘邦身后的一位面目含笑的将军,张良问刘邦,此必是韩大将军了。刘邦立刻将韩信引荐给张良认识,这是两个伟大的天才第一次面对面交流,英雄见英雄,顿生惺惺相惜之感。
张良已经听说了汉王立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谈笑定三秦的传奇故事,虽然韩信的职能和自己有很大的重叠,但张良还是非常大度地恭维着韩信的军事天才。
韩信同样敬佩张良,这是一部活着的传奇!当年博浪沙,用一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差点儿将秦始皇砸成肉饼,非大勇大恨,孰敢如此?而且韩信名垂青史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是建立在张良劝刘邦火烧蚀中道的基础上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张良完成了前半部,韩信完成了后半部。
张良的分量,刘邦早就知道了,现在他的帐下又多了一个具有同等分量的韩信,一个是他的参谋总长,一个是他的三军总司令,都是百年不世出的天才。后有萧何为之供军资,左有张良为之指谋划,右有韩信为之决军疑,分工合理,搭配完美,同时为刘邦所用,让刘邦产生了极大的战略安全感。
“三驾马车”正式上路,他们的第一站是三川郡东部(今河南函谷关以东、开封以西、登封以北、黄河以南的狭长区域),驻守三川郡的是项羽分封的河南王申阳。
申阳本是现常山王张耳的近臣,因为项羽在钜鹿大战时,申阳先一步攻下三川郡,所以项羽按功分地,封申阳为河南王。虽然申阳的地盘并不大,但因为河南王封地处在秦、楚、赵、齐、晋的接合部,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突破河南国,楚国都彭城就在刘邦眼前!
汉二年(前205)十月,汉王刘邦的大驾沿渭河出函谷关,来到不远处的陕县。刘邦把陕县作为汉军的前线指挥中心,坐镇陕县,指挥各部进退,特别是针对河南国的军事行动。
河南王申阳知道刘邦给他出了一道选择题,要么选楚,要么归汉,骑墙观望是不可能的。申阳其实早就有了答案,他并不是项羽的嫡系,现在项羽准备与齐国的田荣绝一雌雄,无暇西顾。河南国受到汉国的进攻,项羽极有可能一毛不拔,在这种情况下,申阳犯得着为项羽当炮灰吗?
最终让申阳下定决心归汉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他曾经的主人——常山王张耳被“刎颈之交”的陈馀联合田荣的齐兵,夹枪带棒地赶出了常山国,陈馀复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自己出任代王。张耳年少时就认识刘邦,二人交情不错,在齐人门客甘公的劝说下,张耳仓皇西逃关中,找刘邦要饭吃去了。
申阳在想:张耳这样的人物都好意思光杆子投奔刘邦,自己有地有兵,投降刘邦又有什么丢人的?主意打定,不再犹豫,就在刘邦出关镇守陕县不久,申阳面无愧色地向汉王递呈了降书,表示愿意以河南之地、之兵、之粮秣,追随汉王定天下。
汉王大喜。
得到河南对刘邦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一块重要的战略跳板,可北通赵、齐、代,可东行楚,可南下韩,战略回旋余地非常大。不过要巩固在河南的统治,刘邦就必须除掉一个人,他就是驻守河南南侧的新任韩王郑昌。郑昌是项羽的嫡系,他所在的阳城距离河南和关中都非常近,一旦郑昌偷袭关中,势必对汉军的东进战略造成很大麻烦。
说到韩国,刘邦突然想起,在自己这支汉军中有许多韩国人。除了张良和韩信,还有一个同样被刘邦高看一眼的韩信(即韩王信),是时候让韩王信出马为自己效力了。
郑昌虽然成为新韩王,但他在韩国没有任何人脉关系,而韩王信则是正宗王孙,在韩国的票房号召力非常强大。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张良对这个决定非常赞同,他对韩王信也有一定的了解,有此人镇守韩国,可以拱卫关中本部的战略安全。
大将军韩信对这个与自己同姓同名的同宗王孙则没什么感觉,对当韩王更没有半点兴趣。韩王信久居韩国,人脉深厚,而自己从祖父那一代起就生活在楚国,思维、生活和归属感早已经楚化,确实还是韩王信去韩国为王更合适。
而一直生活在大将军韩信伟岸阴影中的韩王信,也希望有一个能证明自己军事才干的机会。刘邦相信韩王信不会让他失望,他拨给韩王信一支军队,并拜韩王信为韩国太尉,命令他向着韩国故地进发。刘邦向韩王信许诺:打掉郑昌,你就是韩王!
许多人都小瞧韩王信的军事能力,以为他不过是靠“韩襄王之孙”的金字招牌在江湖上跑马混饭吃的,这让韩王信憋了一肚子的闲气,现在终于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军事能力了。
郑昌根本瞧不起这个落魄的韩国王孙,但结果却让郑昌欲哭无泪,他出任韩王所管辖的十几座城池,没用多少时间,就全被之前毫不起眼的韩王信划拉进自己的兜里了。
听说韩王信在韩国打得顺风顺水,刘邦不禁也来赶场凑热闹,在安排好陕县事宜后,汉王大驾窜到了河南郡,给韩王信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看到韩王信如此疯狂的表现,郑昌撑不下去了,这么一座孤城,项羽一个援兵没派,就凭这点儿兵力哪里扛得住汉军的进攻?算了吧,英雄贵识时务,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史记·韩王信传》:“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昌降。”郑昌诚惶诚恐地捧着韩王玺绶站在韩王信面前,韩王信大笑。
刘邦没有忘记自己之前的许诺,汉二年(前205)十一月,刘邦正式立韩太尉韩信为韩王。不过韩王信虽然被封了韩王,但他并不在韩国驻守,而是带领韩国军队跟着汉军的主力部队四处转战。
这应该是大将军韩信的意思,韩王信驻守韩国本土,就意味着汉军将少一支生力军。汉军现在的主要战略任务不是攻城略地,而是寻找战机消灭项羽的楚军,以及站在项羽阵营的诸侯协从军。
形势越来越有利于汉军,楚军和齐军的大战已经黑云压城,项羽和田荣像两只被激怒的公鸡站在斗鸡场上,准备一决雌雄,根本无暇西顾。按常理讲,汉军可以借这个战略空当,北上赵国,吃掉陈馀的军队,同时扩大汉国关中本部东北方向的战略纵深。
在不经意间,汉国的疆域急速扩张,由原来的汉中巴蜀扩大到整个关中、陇西、河南,基本上恢复了秦始皇即位之前的秦国疆域。这意味着刘邦有机会重复秦始皇横扫关东六国的鲸吞霸举,汉军基本没有了心腹之患,刘邦和韩信可以集秦国之兵、之粮,和项羽百战争天下。
刘邦知道和项羽的争霸战是长期的,过程是艰苦的,不太可能通过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就能结束所有战争,刘邦开始刻意把关中经营成为自己的战略根据地。自己要和韩信长年在前线征战,关中大后方需要一个善于治理内政的大臣来管理,这个任务自然要交给丞相萧何。
汉王一道命令传入南郑,丞相萧何在南郑的任务已经结束,立刻动身前往栎阳——这个汉国的临时国都,开始执行新的任务。有了萧何做管家,继续向前线提供必备的军需和稳定,只要关中不乱,汉军就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向东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