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1876~1967年
人物
康拉德·阿登纳
在 1945年5月8日晚上12点整,德国代表凯特尔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了字。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德国在向世界传播战争瘟疫的同时,自身也饱尝了战争所带来的苦难:650万人在战火中死去,1200万人沦为难民,70%的城市建筑成为瓦砾。在这个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一位来自科隆的政治家领导着联邦德国像不死鸟一样从废墟中重生,他就是德国重建的“导演”——康拉德·阿登纳。
东山再起
在1870年的血与火的统一之后,那些主宰德国命运的政治人物大多来自普鲁士地区,比如俾斯麦、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个出生在莱茵地区、思想上更接近民主主义者的领导人登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他就是经历了德意志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联邦德国这四段历史时期的康拉德·阿登纳。1876年11月5日,康拉德·阿登纳出生在莱茵地区一个天主教徒的家庭,他在家里的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三。中学毕业后,一向对拉丁语和历史情有独钟的阿登纳并没有研究语言或历史,而是在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波恩大学系统地学习了法律。据说在大学期间,这个贫家子弟为了让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得起自己的家庭,他常在夜间将脚放在冷水桶里以保持头脑清醒。大学毕业后,阿登纳通过了科隆市公务员的考试。1917年,41岁的阿登纳当选为科隆市市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市长。
◆1954年10月,法、德、英、美四国在巴黎签署《巴黎协定》,西德结束被占领状态。从左至右分别为:法国总理孟戴斯、西德总理阿登纳、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科隆是位于莱茵河畔的古老城市,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和繁荣的经济让它在德国的城市排名中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能在这样一座城市当上市长,阿登纳的才能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阿登纳努力地为市民们谋福利,他在科隆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尽管阿登纳不失为一位有责任感的政治人物,可噩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933年,希特勒来到科隆进行竞选演讲,一向憎恶纳粹主义的阿登纳丝毫不给这位“小胡子”面子,不但没有到机场迎接,还下令将莱茵河大桥上的纳粹旗帜全部摘下。阿登纳的举动让希特勒怀恨在心,纳粹党上台后不久,就宣布阿登纳为德国的“叛徒”,将他投入了冰冷的监狱。在亲友的斡旋下,阿登纳被释放出狱,可他的工作已经被剥夺,存款被冻结,电话被窃听,邮件被检查,境况凄凉。(www.xing528.com)
◆1949年9月,波恩成为联邦德国的首都,图为联邦 德国议会的议会厅。
乌云总有散尽的一天,1945年美军攻占了科隆。由于阿登纳在科隆市民中口碑很好,而且他本人又和纳粹政权不共戴天,美军决定邀请阿登纳出任科隆市的代理市长。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阿登纳做的第一项决定,就是拒绝市议员们放弃科隆、另建新城的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阿登纳带领科隆市民开始在瓦砾之中重建自己的城市。不久,阿登纳又加入了恢复德国经济委员会,他任命巴伐利亚经济学家艾哈德为经济负责人。经过阿登纳和艾哈德的努力,到1949年时,美、英、法三国占领区的经济基本恢复了元气,德国工人的平均收入也超过了同期英国工人的收入。气愤不已的英国工人在1949年4月的一期《泰晤士报》上对英国政府发出了“到底是谁打赢了战争”的质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登纳的施政能力。
理性外交
在经济上大展拳脚的同时,阿登纳也渴望在政坛上找到自己的位置。1949年,阿登纳加入了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钢铁般的意志,阿登纳很快成为党内的领袖。1949年9月,三国占领区内举行了战后的第一次选举,73岁高龄的阿登纳在各地巡回演讲,精力旺盛的他丝毫不像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最终,阿登纳和他的政党获得了700多万张选票,以微弱的优势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随后进行的总理选举中,阿登纳也以1票的优势当选为政府总理。事后有人问阿登纳那关键的一票是不是他投给自己的,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你的猜测一点儿不错,如果我不这么做那才是真正的虚伪。”9月20日,阿登纳组成了自己的内阁,联邦德国在波恩诞生了。
◆从上面一排开始,从左至右分别为阿登纳、艾哈 德、基辛格、勃兰特、施密特、科尔、施罗德和默克尔。前5位是联邦德国政府总理,科尔在任期间德国实现了统一,之后施罗德和默克尔相继担任了统一后的德国总理。
新政府诞生后,阿登纳将重建国内经济的任务交给了老部下艾哈德,他自己则一心扑在政治上,尽心竭力地带领一个战败国走出泥潭,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阿登纳首先同占领国签署了《彼德斯贝格议定书》,这个议定书承认了德国的平等地位,允许德国参加国际组织。但由于议定书中还存在一些对德国的限制,这让不少议员对阿登纳恶言相向,甚至有人尖刻地称阿登纳为“同盟国的联邦总理”。看着这些只会空喊、不办实事的议员,阿登纳只冷冷地回敬了一句:“请问,谁才是战败国?”此言一出,全场肃静,几分钟前还在慷慨陈词的议员们低下了头,最终议定书得以通过。第一回合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阿登纳的信心。1953年,阿登纳首访美国获得成功,回国时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1955年,美、英、法结束对联邦德国的占领,联邦德国开始享有主权。同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1963年,德法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阿登纳和戴高乐在波恩签署了象征德法和解的《爱丽舍条约》。
处理好和法国的关系后,阿登纳又马不停蹄地出访苏联。当时有近万名德军俘虏还生活在苏联的战俘营中,为了能让这些人回到德国和家人团聚,阿登纳率领的联邦德国代表团和赫鲁晓夫又展开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宴会战争”。在酒桌之上,阿登纳连干了15杯伏特加,这让视豪饮者为英雄的苏联人对他颇为敬重。经过艰苦的谈判,苏德双方终于达成了遣返德国战俘的协定。1955年10月7日,6700名德国战俘从苏联的战俘营中返回了家乡,这也揭开了一个“万人回家”的序幕,成千上万个德国家庭在被拆散了近10年之后,等回了他们的兄弟、丈夫、父亲,阿登纳又一次告慰了饱受战争磨难的德国人民。
时光荏苒,战争转眼已经过去了10多年,阿登纳因为对联邦德国的战后重建做出巨大的贡献,被丘吉尔称为“俾斯麦之后德国最伟大的总理”。可倔强的阿登纳也无法抗拒自然的规律。1963年10月15日,88岁高龄的阿登纳在联邦议会中做了最后一次演讲,他将联邦总理的位置让给了他多年的搭档——艾哈德博士,而他自己则退休回到了家中。1949年,阿登纳宣誓就任联邦总理的时候,联邦德国还是一个被占领的国家,国土之上满目疮痍;而当他离开总理府的时候,联邦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英国和法国的总和。
阿登纳离开总理府之后,继续担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直到1966年。1966年1月5日是阿登纳90岁寿辰,鲜花、贺电从世界各地像雪片一样飞来。一位经常采访他的新闻记者曾经对他说:“我期望在您百岁的时候再来访问您。”阿登纳高兴地说:“当然,我会告诉我的秘书把这件事记下来。”一向信守诺言的阿登纳这次“失约”了,因为急性支气管炎发作,他于1967年4月19日去世,终年91岁。阿登纳去世后,全世界的政治家纷纷向联邦德国政府和阿登纳的家人发去了唁电,为德国人民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表示哀悼,联邦德国议会也为他们的总理下半旗志哀。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个人专著《领袖们》一书中这样评价阿登纳:“他用自己钢铁一样的肩膀支撑着危局,让一个战败的、几乎奄奄一息的民族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