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1749~1832年
人物
歌德是德意志著名的文学巨匠,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被认为是文学领域里“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歌德的两部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都成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绝唱。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运动在他的笔下迸发出了最强音。
1749年8月28日中午,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当教堂的钟声敲响12下的时候,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德意志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歌德。钟声似乎在为这位巨人的降生而高歌。不可思议的是,83年后的1832年3月22日,当歌德在魏玛去世的时候,教堂的钟声同样敲响了12下,这一切的巧合似乎都宣示着这位大文学家的与众不同。
歌德走上文学的道路并不是偶然的,他的家族就是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皇家顾问,曾经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他的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千金。同样的门第,同样的爱好,让这对伉俪恩爱有加。不知道是不是遗传了父母优秀的基因,歌德在童年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颖,8岁的他能将拉丁文练习题翻译成德文,并且已经开始学习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希伯来语,语言的天赋表露无遗。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歌德的父亲也在为儿子规划未来,他不愿意让儿子当个靠码字赚钱的墨客,而是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学习法律,踏入政坛。1765 年8月,无奈的歌德屈从于父亲的压力,来到莱比锡学习法律。5年之后,学业有成的他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业。凭借着聪明和勤奋,歌德很快就获得了法学博士的学位,满足了父亲的愿望。
创作时代
尽管歌德一直按照父亲规划的道路前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热爱的文学创作事业。1774年,歌德发表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维特的青年爱上了少女夏绿蒂,却因为门第等原因,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心爱之人嫁给了一个庸碌的小贵族。爱情破碎,前途无望,维特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向整个社会抗争。这部小说发表不久就引起了轰动,它虽然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是文字清新感人,用德国诗人海涅的话说,“小说中充满了像海水一样透明的语言。”当时很多失恋的德国青年都模仿着小说中的情节,这股“维特热”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
◆作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伟大的作家,歌德经历了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正是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他创作出了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
1775年,歌德应邀来到了魏玛公国,就此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场生涯。他先后担任过国会参议员、军事长官等职务。繁杂的政务占用了歌德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太多的作品问世。1788 年6月,歌德从意大利回到魏玛。同年7月,他和一位比他小16岁的女工同居,并在8年后与之结婚。1805年,歌德一生的挚友、诗人席勒去世。10年后,歌德的夫人也因病去世。这两次沉重的打击让歌德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不过这位大文豪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他相继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诗剧《浮士德》。这部巨著的写作时间前后长达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此时歌德已是83岁高龄。当歌德呕心沥血写完这部著作的时候,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最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了。”这部让他今生无悔的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讲述了主人公和魔鬼靡非斯特订立誓约后,又在魔鬼的诱导下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主人公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这部结合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和《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称“欧洲的四大古典名著”,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喜爱这部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