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5月22日。1969年的这一天,美国大学生占领校园,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反战革命。1885年的这一天,大作家雨果逝世。
| 美国爆发反战革命 |
1969年这个年份很重要,每当听到这个年份,每当听到《加州旅馆》这首歌里唱的nineteen sixty nine(1969),我就想到有一个重要的人在这一年出生,那就是本人。所以1969这个数字让我觉得很亲切。
1969年美国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反战革命,持续了好几年。20世纪60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美国面临着整个国家的巨大转变,从一个各方面都很保守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奔放、革命、性解放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呢?所有的历史课本里都说这是因为越战。当时媒体上登出光着身子的小女孩儿,被烧着的村子,士兵在街头直接顶着脑袋枪毙人……美国人民都快疯了,说光荣的美国军队怎么能干这种事呢?于是美国人民开始反战。但是其实历史上美国人干的坏事也不少,为什么这个时候年轻人会爆发如此巨大的反战革命呢?
以前美国是个性保守的国家,堕胎是违法的,也没有好的避孕措施,所以大家都很保守。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发明了避孕药,另外一个是法院开始判堕胎合法。这两件事同时发生了之后,所有年轻人就像被从魔瓶里放出来一样,整个美国迸发了年轻人的那种激情。这种激情任何时候都可以爆发,只是需要找一个缝隙,这个缝隙可以是政府腐败,也可以是反战,总之美国学生是逮着反越战这事了。东西海岸是左派根据地,从西海岸的伯克利大学,一直到东海岸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波士顿大学,学生们全都起来开始反战革命。当时有一种圆头的德国大众的bus(巴士),在美国最为畅销,在那个时候成了革命的象征。电影《阿甘正传》演到革命那一段的时候,阿甘的女朋友要跟一个摇滚乐手走,阿甘特别傻地问:“你真的要跟他走吗?”旁边停的就是这样一辆圆头的德国大众的bus。《阿甘正传》是一部极为考究的电影,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细节都表现得特别到位和典型,里面的每一件道具都是美国历史的见证,包括那辆圆头的bus、长头发的摇滚乐手,以及他女朋友后来吸毒,等等,都是那个年代美国革命的标志。
我导演过一部电影叫《大武生》,这部电影的美国制片人当时五十八岁,1969年就是非常激进的学生,当时他开着一辆大众牌子的圆头bus,载着他的同学从美国西岸一路开到了华盛顿,去参加百万学生大游行。那个事件由鲍勃·迪伦发起,在伍德斯托克的荒野里上演了一场大型摇滚演出,四十万学生脱光了在泥地里翻滚,爆发了大规模的性解放运动。不管是五月风暴,还是哪儿的学生革命,实际上是年轻学生的荷尔蒙迸发,是大家一种无意识的聚集。学生革命中青春焕发的欲望其实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真的很容易煽动。
越战确实是非常不人道、非常丑恶的一场战争,人们反战的情绪从这儿释放出来。当时这些年轻学生的革命口号就是“要做爱,不要作战”。要做爱其实是最重要的,不要作战当然也很重要。于是四十万学生光着身子在伍德斯托克的泥里乱滚。伍德斯托克摇滚演出是反战革命时期最大的一次演出,也是迄今为止美国最大的摇滚乐演出。历史上这种摇滚演出只办过三次,除了1969年这次,还有就是1994年和1999年的一次。1969年这次是所有的学生脱光了在泥里滚。而1994年那次,就是二十五年以后,就是这些人的孩子去了,很多观众都说是父母给钱让来的,他们的父母很多都是二十五年前的革命学生。这些人大都是二十出头,反战革命以后出生的孩子,也可以说是革命的成果吧。
这次反战革命也诞生了很多诗人,还诞生了摇滚乐,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好歌。当时众多摇滚大腕儿高呼着各种反战口号,鲍勃·迪伦和约翰·列侬都写了大量的反战歌曲,在年轻人中广泛地传唱。那时候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曾经裸体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接受全世界媒体马拉松式的采访,主题就是反战、抗议。那个年代很多摇滚乐大师已经脱离了纯粹音乐的范畴,成为了政治旗手,对于反战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反战革命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大家去焚烧兵役证。克林顿竞选总统的时候,共和党候选人抨击克林顿说:“我为国服过役,差点儿牺牲。你算什么?你是烧兵役证的逃兵,你是懦夫,你根本不爱这个国家,你凭什么来竞选美国总统?”意思是说大家不能相信一个焚烧兵役证不去为国服役的人。历史上美国总统大多都服过兵役,表现出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而克林顿回答得特别好,他说:“在1969年的那个特殊年代,焚烧兵役证就是爱这个国家,那时候当兵就是去越南屠杀,去做屠夫,是对这个国家的背叛,烧兵役证证明我爱这个国家。”所以大家没有因为克林顿烧过兵役证就不选他当总统,可见全体美国人对那场反战革命的背景都非常清楚。(www.xing528.com)
越战再加上这场反战革命,让好莱坞诞生了无数获奥斯卡奖的电影,包括《生于七月四日》《猎鹿人》等等。反战革命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反战革命之前美国人民对政府非常信服。从那之后美国政府就完全成了负面形象,现在好莱坞电影以及美剧里出现的美国政府大都是负面的。近年很火的电视剧《纸牌屋》依然是抨击美国政府、议会的腐败与黑暗。
| 维克多·雨果去世 |
1885年,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去世。如果让中国读者说出三个西方伟大的作家,我猜绝大部分人都会提到雨果。雨果的作品影响之大无与伦比,很少有作家能有这样的成就。以《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这两个作品为例,小说不但卖到了全世界,而且几乎所有语言的版本都畅销无比。《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不但写得好,根据这两部著作改编的电影也家喻户晓。这两部小说的音乐剧也长盛不衰,演了二十多年依然风靡世界。音乐剧的名字叫《悲惨世界》和《钟楼怪人》,其中《钟楼怪人》就是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的。
我曾经看过一个特别浪漫的大型演出,庆祝《悲惨世界》上演二十年的演出,十四个国家的演员用各种语言,包括捷克语、波兰语、俄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英语和法语,登台演唱冉·阿让的那个最重要的咏叹调,看得我热血沸腾。中国版的《悲惨世界》的音乐剧其实一直在筹备当中,我已经翻译了其中很多段落,在我的博客上放过一大部分。本来我想把这部音乐剧全部翻译出来,但是翻译到一半的时候,麦金托什公司跟我说,我们现在在中国找不着能演冉·阿让的演员,所以就先不翻译了。麦金托什公司是英国做音乐剧的最大的公司,《猫》《悲惨世界》都是这个公司做的。他们说用中文能唱出那么高的高音的人都比较胖,但冉·阿让肯定不能是一个胖子。希望中国能赶快出现一个不那么胖的男高音,咱们也要演《悲惨世界》的音乐剧。
看过这两部小说还会知道,《悲惨世界》是五本非常厚的书,《巴黎圣母院》也很厚。实际上电影或音乐剧的容量也就是短篇小说的容量,稍微长一点儿也就是中篇小说的容量。所以要把这么长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非常困难,只能选取小说中的一小部分事情。比如说只能讲冉·阿让逃跑碰见主教,然后芳婷死了留下个孤儿,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把那五本《悲惨世界》里非常少的部分给提出来连在了一起。
从雨果的这些长篇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为什么雨果被称作浪漫主义作家,他和托尔斯泰不一样,托尔斯泰是个现实主义作家。现实主义作家一定要连贯地把每件事、每个人物都塑造得符合逻辑:人物怎么塑造,怎么转折,故事怎么发展,怎么积累,等等。而浪漫主义作家不管这些,所以雨果的小说连贯性就很差,写着写着就跟这件事没关系了。最开始的那版五卷本的《悲惨世界》,中文版用的还是繁体字,我从小看的就是那版,当时看到第三本的时候,发现雨果居然上来就用了半本写滑铁卢战役,跟冉·阿让、芳婷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他就是这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随心所欲。雨果描写的滑铁卢战役是我见过的写得最浪漫的滑铁卢战役,里面有很多小标题,比如说早晨六点就开始,然后下了一场雨。对战役有各种精彩的描述,尤其写到法国骑兵冲锋,那些字句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我今天都记得非常清楚。一想起书中的描写,就仿佛自己已身临其境:先听到雷鸣一般的马蹄声,紧接着在一片硝烟和雾霾中先看到三千把雪亮的战刀,然后战刀下逐渐露出三千个钢盔,钢盔下露出三千大胡子,然后三千张嘴齐声大喊皇帝万岁,然后再冲锋……就冲锋这一件事情他都可以描写得这么精彩。最后一章描写的是全军溃败时的情景,当时看得我也是热血沸腾。
而且雨果居然还知道中国有个圆明园,他把圆明园描述得简直就是万园之园,美丽至极。纪念伟大的作家雨果,他的作品影响着我们很多人。我年少的时候,对女性最美好的向往就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爱丝梅拉尔德,那是我最崇拜的女性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