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时间:2024-01-0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拿出更多的资源来建设国防。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积极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之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参加了许许多多国家的交通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在中国的大地上,随时都会看到部队集体劳动的场景。他们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似乎正在构筑工事,但他们的行动实际上和战争毫无关系,而是参加国家工程建设

自从1927年建军起来,解放军除了日常训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地方建设。这在世界军队中是比较罕见的。

之所以如此,也是基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既然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养育的,理应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贡献。而且,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拿出更多的资源来建设国防。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积极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之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参加了许许多多国家的交通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建设一般都是极难完成的任务,是挑战人类极限的任务。在中国,最困难的事交给军队去办,几乎成了常规,人民对此习以为常。比如,沟通西藏和内地的青藏、川藏道路建设。

西藏,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上,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但在和平解放之初,西藏没有一条正式公路,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国家决定建设从青海省和四川省通向西藏的两条公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很多部队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青海格尔木正式动工。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海拔5300米。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在这样高的地方别说劳动,就是走动也会感到吃力。强烈的高山反应使人憋得胸闷,吃饭不香,睡觉不宁,比生病还难受。但是,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座座营帐扎起来。山顶30公里,6个施工队分段作战,人们用镐头刨、钢钎撬、铁锤打,一点点地抠掉前进路上的坚石硬土。10月20日,唐古拉山上的一段公路全部打通了。到12月15日,仅仅用了7个月零4天,1000多公里长的青藏公路就修通了。这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段公路。

与此同时,要穿过许许多多高山和大河的川藏公路也在施工。在4年多的时间里,川藏公路穿越整个横断山脉14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横穿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11万人民解放军长年风餐露宿,时常是在悬崖峭壁和急流深谷旁劳动和操作,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前,从拉萨到青海西宁或四川成都往返一次,要靠人畜来驮,艰苦跋涉半年到一年时间。通车以后,乘坐汽车只要一个月乃至更短的时间就可到达。

此后,解放军工程部队根据国家的需要,不断对进藏公路进行维修改造。据统计,到1989年共运输各类进藏物资1000多万吨、出藏物资112.7万吨。2006年7月1日,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解放军官兵也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铁轨铺到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青海湖畔

这些交通线都大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条件,改变了以前那种相对封闭的状况,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和交流,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被各族群众比作“彩虹”、“金桥”和“天路”。

基建工程兵某部在修建北京地铁

除了青藏、川藏公路,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参与了很多重要的交通运输和其他工程的建设。人民解放军曾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专门组建基建工程兵、铁道兵等专业兵种。基建工程兵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完成了数以千百计的公路、工厂、探矿、水库等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为北京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建起了大批教学、科研楼房以及民用住宅,完成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从1954年到1983年,铁道兵先后修建了52条铁路干线,共建成铁路12300公里,其中修建桥梁总长420公里、隧道总长900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其他诸如步兵、炮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各个军兵种,也都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国家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www.xing528.com)

位于西南地区的长江三峡水利水电枢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这项工程于1994年开工,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为支持这一举世瞩目的水电工程,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按照上级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建设。

其中,水下炸礁是一项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工作。海军北海舰队某部炸礁队奉命领受这一任务。队员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潜入水底,在礁石上钻孔、安装雷管,引出导爆管,再将近百根导爆索拢在一起引爆。施工难度非常之大,稍有不慎,就有失控爆炸的危险。但队员们置生死于不顾,胆大心细,昼夜紧张施工。经过半年的连续奋战,导流明渠暗礁被顺利清除。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达19万余人次,承担主体工程施工,参与配套工程建设,组织专业技术分队完成突击性任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帮助地方改善民生条件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有一位名叫李国安的将军。他来自于一支特殊的部队,主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找水。

中国西北部的一些地区是高原、戈壁和荒漠,很多地方十分干旱,连人畜饮水都困难,工业和农业用水则更加紧张,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李国安担任某给水工程团团长的团长,就驻扎西北的干旱地区。看到群众缺水的场景,他下决心要找到更多的水源,解决这个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他带着部队走了一处又一处,四处寻找地下水源。

1993年底,李国安腰部患上了恶性肿瘤。1994年4月2日,李国安在手术后刚刚能够下地走动,就办理了出院手续。为了帮助他支撑尚未痊愈的腰肌和病体,医生给他围上了一条15厘米宽的“钢围腰”。出院的第二天,他便踏上了回部队的列车

回到团队,李国安先后派出6个工作组,深入边疆一线考察。为了尽快完成勘察任务,他亲自带领一个小组出发。经过整整4个月的跋涉,李国安一行行程24800公里,全面考察掌握了详细水源分布,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写出了22万字的边疆水文地质专题调查报告,填补了4000公里边防无水文地质资料的空白。

李国安和战士们在一起

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再加上精心的学习和磨炼,李国安所在的部队找水、打水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李国安率领部队转战160万公里,打井近500眼,并在被视为无水的沙漠戈壁中找到了水,在矿化度很高的地区找到了饮用水,在北纬40度以北开创了冬季成井的先例……。这一切,均被专家称为水利史上的奇迹。

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西部的多个省区处于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像李国安所在的部队一样,许许多多的部队都参加到支援西部大开发、振兴西部地区经济的事业中来。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北地区的各个给水团都配备了新一代野战给水工程装备,打出优质井1200多眼,建成军地兼容给水站多处,不但改善了戍边官兵的饮水条件,还解决了数千万人的生活饮水、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问题。这支部队后来还参加了联合国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维和行动,其任务仍然是为维和部队和当地人民寻找可靠的水源。

军民一起修渠引水

以上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几个侧面。除此以外,人民解放军还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而且不计代价、立足于自身条件,完成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60年多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投入近5亿个劳动日、3000多万台次机械车辆,参加工业、交通、水电、通信等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参加铁路、公路新建扩建,支援机场、港口码头新建和改建、扩建工程支援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参加当地的防沙治沙、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帮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支援城乡公益事业建设等等,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做出了突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