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明代的时候权力是集中在内阁的手中的,所以才有权相的产生。
雍正皇帝改变了这一集权内阁的形式,把大权进一步的集中在皇帝的手里,他创立了军机处。军机处17亦29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
故宫军机处
雍正用军机处来作为自己的秘书班子,军机处的主要任务是为皇帝出主意、给皇帝写文件和帮着皇帝处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军机处的特点就是处理政治事务精确简单快速和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军机大臣直接和地方、部门之间打交道,了解到地方的形势,传达皇上的旨意。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3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11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16人,共32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就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傣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www.xing528.com)
这个军机处存在有两百年的历史,一直到了清朝末期。
奏折的使用,始于康熙中期,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
奏折制度是相伴着军机处这一个部门而得以大力推广的。以前的官员文书由审批然后再转批程序非常繁乱复杂,而且经过很多人批阅了之后,需要很久的时间不说,而且保密性非常不好。
而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文书。直接交给皇上批阅的,不用过转他人之手,直达皇帝本人。雍正皇帝扩大了可以向他递交奏折的范围与人数,除了康熙时期有奏事权的地方的将军、督抚、提督和中央的大学士、尚书等人外,一些翰林、科道甚至地方上低微之员,亦允许上奏折。这样,不同身份的各种官吏可以及时地反映他们任所发生的情况,报告他们的政务,可以让皇帝一目了然地洞察下面的情况,以方便及时地制定出政策。这样一来也使得官员们可以相互监督,皇上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和操守。
奏折所涉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请安、谢恩、缴批和陈事四类。前三类比较简单,陈事折则非常繁杂,涉及内政、军务、外交,上自国家政务,下至百姓琐事,无一不包,大多不盖印章,直接报告于皇帝,因而保密的程度很高。在当时,奏折是皇帝控制政权,了解和掌握内外官员的动向的有效途径。
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臣子缮写奏折,封好后装入报匣,专差递送,经专门负责收发奏折的内外奏事处,到达皇帝手中。皇帝披阅奏折,皆用朱笔,称“朱批奏折”,发还给具奏人。雍正帝时,命令将前朝朱批奏折缴还,此后成定制。
雍正七年(1729),下令实行副本制度。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军机处誊录一份备查,即为“录副奏折”。只有极少数奏折或因事涉机密,或因风闻奏事,被皇帝留在宫中,称为“留中”。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故亦称作“原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