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周朝崛起的过程
文王仁政得人心
经历了被商纣王囚禁的苦难,昌一回到周国,就开始了灭商复仇的准备工作。当然,讨伐商朝首先必要壮大自己的力量,毕竟商朝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又有诸多诸侯的服从,意气用事绝非上策。昌决定推行仁政来富国强兵,并感召其他诸侯前来归顺。
有一次,昌派人挖土建房,从土中挖掘出一具尸体,手下人说:“这是无主的尸体,不需要理会。”
昌说:“治理天下的就是天下的主人,我身为一国之主,这尸体不就是我的吗,主人怎能任其裸露?”马上命人给尸体穿衣,装进棺材埋葬。
对百姓的仁爱,还表现在使他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上。昌严禁饮酒打猎,勤修内政,鼓励生产,还亲自下田劳动,带动百姓的积极性。周国的地理位置处在渭水流域,土地特别肥沃,《诗经》中曾有记载,“周原芜芜,堇茶如饴”。一个擅长农业的民族,拥有肥沃的土地,加上饱经忧患,心有大志,勤奋图存,成为一个富饶的国家,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再来看一看昌推行仁政所取得的效果,有一个故事可以作为证明。周国附近虞、芮两个小国的农民因同垦一块荒地而发生争执,各不相让。最后,有人出主意说:“周王昌仁义公正,有什么诉讼总能很好地裁决。”于是两人前往周国,到了周国的边境就发现,这里田地界限井然,农夫各自谦让,一点都不多占邻家耕地。到了城内,又看见贩夫走卒都像谦谦君子,士大夫更是彬彬有礼,互相推荐做官,没有人为官职而纷争。虞、芮的农民深感羞愧,说:“吾所争者,人以为耻,如去诉讼,徒惹人笑而已!”
这期间,昌让姜尚作为辅佐自己的肱股之臣。姜尚向他献出“修德以倾商政”之策,就是要昌通过修明内政,争取民心和同盟国,最后达到孤立商朝,搞垮商统治的目的。昌向商纣提出,愿意献出洛水西岸的大片土地,请求商纣废除炮烙之刑。这一仁爱兼达天下的举动,使许多诸侯敬慕不已,先后有四十多个首领前来归附。
总之,昌的仁政使周国百姓生活安乐,幼有所依,老有所养,鳏寡之人都有关照。而且周国的赋税也很轻,山林水泽之地任由百姓自由使用,犯罪也不株连家人。结果周围的人民蜂拥归附,到昌去世前,全国九州,周国已占其六,商朝只占了其三,可见周国的富强。
对于那些不肯归附的诸侯,昌决定将它们一一剪除,绝不能使其成为商朝的马前卒,供商纣驱使。当时仍忠于商的方国主要有密须、黎、邘、崇等,其中以密须的力量最为强大,它对周国很不恭顺,并且经常和周发生冲突,曾经侵略臣服于周的小国阮和共。在姜尚的建议下,昌首先对密须进行讨伐,密须人民听说了昌的仁政,早就想做周国的臣民,于是把密须的国君捆绑起来献给了昌,密须国被平定了。
接着,昌又对剩下的几个国家进行逐步的消灭,东边的黎、邘等分别成为周国的囊中之物后,昌再挥戈向西灭掉崇,从而打通了伐商的通道。为了便于出兵,周国也一步步将都城向交通发达的东部迁移,得密须后,迁到程;灭崇国后,迁到丰;最后又渡渭水,在南岸建造新的都城。一系列的征伐使周在诸侯中的威望更高了,更多的方国反叛了商朝而归顺于昌。
不过为了谨慎和迷惑商纣,昌这时候对于商朝仍然在表面上表示服从,使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商纣更加狂妄。面对百官们的提醒,纣嗤之以鼻:“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岂能撼动我铁桶般的江山!”
武王伐纣灭殷商
当推翻商朝的各项准备工作逐一实现后,昌却病倒了。临终前,昌将太子发叫到床前,要发继承自己的遗志,以德治国,不可奢侈骄傲、沉湎女色,要工农商贾各得其时;要积蓄粮食以备不测,不伐未成之山林,不捕幼小之鱼鳖;选用贤能,多听姜尚的教诲,振兴国家,完成灭商大业。
昌死后,被人们尊称为周文王,而他的儿子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遵从父亲的教诲,将灭商大业视为自己的头号大事,并且更加尊敬姜尚,加尊号为“师尚父”。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在姜尚的协助下,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盟会,这其实是一次灭商的军事演习,目的主要是观察天下人心的向背和各诸侯国的态度。这次演习东渡黄河,约各国诸侯会集于孟津,由姜尚担任军事总指挥。大军出发前,姜尚左手持着象征军事统帅权的黄钺,右手拿着白旄,天下诸侯纷纷响应。据说当时不期而会的诸侯就有八百之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会”,标志着天下诸侯大都叛商而听命于周,周的王业已基本形成。
诸侯都鼓励周武王伐纣,周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决定回师。然后,周武王派间谍窥探商纣的动静,间谍回报说,商朝变乱,亲用谗恶,罢黜忠良。武王觉得还不够,又等了一段时间,再派间谍去打探。间谍说,商朝的动乱加剧了,贤能之人都远走避祸而去。周武王还是摇头。间谍第三次回报说,商朝的百姓都在心里痛恨,但嘴上却不敢埋怨。周武王这才笑着说攻打商朝的时机成熟了。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亲自统帅战车三百辆,虎贲军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多人,并且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许多方国和部落,组成伐商大军,开始了真正的伐商战争。大军出发前,周武王让散宜生占卜这次战争的吉凶,可是占卜的结果却非常不吉利,紧接着又是狂风暴雨大作。周武王和群臣都十分惊恐,认为这都是不祥的征兆,伐商的决心有了动摇。姜尚把占卜用的龟骨和蓍草都扫落到地上,说:“纣这个暴君把比干的心都挖了出来,任用的都是费仲这样的小人,讨伐这个暴君是天意所归,这些骨头烂草知道什么吉凶!”
周武王于是统领大军出发了,到达孟津渡口,天气骤变,黄河大浪滔天,陆地上飞沙走石。周武王大怒,舞动着青铜斧钺斥骂道:“我周人奉天命讨伐无道,你是什么妖邪,竟敢跟我作对!”喝骂声刚落,风浪就渐渐平息下来,大军顺利渡过了黄河。
接近商朝的都城朝歌时,忽然大风又起,天空中响起炸雷,竟然把周武王车驾中的一匹马击死了。众人都相顾骇然,姜尚平静地命人更换马匹,笑着说:“我们果然是顺应天命啊,天帝都派风、雷二神来给我们助威!”将士们的士气再一次大振,重新前进。
当周国的军队来到朝歌郊外的牧野时,又有许多诸侯率领四千多辆战车参加会战。姜尚给附近的小孩吃进丹药,小孩全身发红,嘴里喊着姜尚教的“殷亡”二字。朝歌附近的居民看见红色小孩都口出“殷亡”,以为一定是天意要灭亡商朝了,都不愿意再为商纣打仗。
商朝大臣胶鬲来到周国军队前质问周武王为何出兵,周武王不想让贤能的胶鬲被商纣残害,就如实相告。商纣得到胶鬲送来的消息,知道周军来者不善,马上集合所有的亲军卫队迎战,又将都城附近从事各种劳役的奴隶集中起来,编成军队,发给武器,共得七十万人,同时又派人往东夷调集驻军前来支援。
甲子日的早晨,双方军队在牧野摆开阵势。战斗打响后,很快就短兵相接,展开激战。姜尚一马当先,带领一小队勇士向商朝军队发起进攻,商军见来者是个老头,皆不放在心上,谁知姜尚这队士兵异常勇猛,杀得商军大乱。商纣王将武装起来的奴隶都排在前面打先锋,把自己的亲军卫队放在后面压阵,这些奴隶本就毫无战心,只希望商朝早点灭亡,如今又见姜尚的军队如此勇猛,都掉调转头来反戈一击,与周军一起向商纣王的亲军卫队杀来。商纣的军队被打得大败,朝歌被攻破了。
商纣回身便逃,但周军已经大举入城,再也无路可退。他便跑到专门储藏财宝的鹿台,走进一间密室,里面装满了贵重的宝物。然后商纣把这些宝玉、财物都堆在自己四周,穿上宝玉镶嵌的华贵衣服,放了一把火自焚了,与自己的财宝同归于尽。
周朝的军队很快追了过来,周武王见商纣已烧死在鹿台的密室内,便用大斧砍掉了他的脑袋,把它挂在一面大白旗上,以示众人。同时,又在宫廷中找到了妲己这个祸国殃民的女妖以及商纣两个宠妃,她们三人自知难免一死,都上吊自杀了。周武王也砍掉了这三个女人的头,悬挂在另一面小白旗上,与挂商纣之头的大白旗并列在一起。历经五百多年的商朝就这样在商纣的残暴无道统治下灭亡了。(www.xing528.com)
天下归心周朝立
攻陷朝歌后,周武王继续派兵剿灭各地商朝的残余反抗势力,先后攻灭了一百多个小国,杀死十万多人,俘虏三十多万人。接下来,在姜尚的谋划下,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局势。
首先,杀掉了商纣身边的佞臣和奸臣,并对那些正直、有才干的贤人进行奖励和表彰。
佞臣费仲是商纣的执政大臣,他经常出点子,教商纣如何搜刮财物;又在商纣面前搬弄是非,告诉商纣哪个诸侯和大臣是危险人物,应严加防范和诛杀。当年周文王被商纣拘禁,就是他向商纣唆使的,还多次劝说商纣将周文王杀掉。还有一个佞臣左强,也是商纣非常宠信的人,他经常教商纣如何物色美女,纵情享乐,如何对忠臣处以酷刑,对诸侯施加压力。周武王把这个两个助纣为虐的奸邪之徒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有一个乐官叫师延,善于制作靡靡之乐。商纣最喜欢在靡靡之乐的伴奏下看美女跳舞。师延一面创作和教人演奏靡靡之乐,一面训练舞女跳各种妖冶的舞蹈,以满足商纣的淫欲,使商纣终日沉醉,不理朝政。商朝兵败后,师延向东逃跑,在周军的搜捕下走投无路,跳进濮水自杀了。周武王又让人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并重用商纣的哥哥微子、忠臣胶鬲等贤人。这些措施都很符合百姓的愿望,对于巩固新生的周王朝,安定人心,无疑是很重要的。
接着,周武王命南宫括把鹿台的钱和钜桥的粮食都施散给平民和奴隶。鹿台建在朝歌中心,据说“其大三里,高千尺”,商纣王把搜刮来的钱财都收藏在这里,最后又在这里引火自焚。钜桥是一座巨大的粮仓的名称,用来储藏粮食。现在周武王把商纣的财宝都分给百姓,民心自然就更稳定了。周武王施行这一行动的指导思想还是来源于周公。在如何对待商朝遗民的问题上,周公对周武王说:“商民现在最恐惧的就是我们仇视、虐待他们,这种情况不利于局势稳定。应该让商民都有自己的田地宅院,还要发告示说我们把各族都当作亲兄弟,只要真心归附的,都一视同仁。”可见,在稳定民心的问题上,周公的想法是很正确的。
然后,周武王又命人迁移象征王权的九鼎,向天下昭示天命的转移和王朝的更迭。这九只大鼎是夏初时期铸造的,当时天下九州的诸侯向夏朝进献了许多青铜,青铜在那时还是十分贵重的,夏王就把这些青铜铸造成九只大鼎,鼎上刻画了九州的风物特产和神话传说,象征九州,拥有这九鼎的人也就拥有了统治天下九州的权力。九鼎总是放在国都里,因此商汤灭夏时,就把九鼎迁移到了商都。周武王灭商后,就要把鼎迁移到周的都城镐京,但因路途遥远不好搬运,周武王就把都城迁到洛邑,这样也方便了诸侯来朝贡。
这样,周朝已经确立了自己在诸侯中威望和统治地位,并与四方九夷百蛮相沟通,让他们各自贡献自己地方的特产来朝奉周天子。比如不咸山北边有一个叫肃慎的少数民族,就不远万里派遣使者到周都朝拜,贡献了他们多年打猎活动中研究制造出来的利箭,周武王非常高兴,回赠给他们很多财物。
周武王立国后,最重要的、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举措,就是论功行赏,分封自己的亲人和有功之臣到各地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以藩卫周王朝。第一个受分封的是姜尚,他被封到营丘建立齐国。周武王还授予姜尚征伐敢于违抗周王朝命令的诸侯国的特权,使齐国成为控制东夷诸部的重要力量。
成康之治续国祚
就在灭亡了商朝建立周朝的第二年,周武王患了重病,卧床不起。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建起三座祭坛,向先王和天地神灵祈祷,希望能让自己来代替周武王经受疾病之苦,即使死去也毫无怨言,只求周武王能恢复健康。祈祷完后,周公就把这凝聚兄弟深情的简册藏在一个金丝捆扎的匣子里,告诉参与祈祷的人要保守秘密。果然,周武王的病情有了起色。但是没多久,周武王还是去世了。
周公和姜尚、召公一起拥立周武王的太子诵继位,这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只有十三岁,还很年幼,原来商朝东面的许多蛮夷国家和商的众多贵族都还没有归顺周朝的统治,他们听说周武王去世,幼子继位,都蠢蠢欲动,打算寻找合适的机会卷土重来。周公见情势危急,就宣布摄政,暂时代替周成王治理国家。
姜尚和召公对周公的摄政没有表示反对,同是周武王弟弟的管叔却大为不满,他联合兄弟蔡叔、霍叔四处造谣,诋毁周公,说他阴谋篡夺王位。年幼的周成王信以为真,就疏远了周公。周公借口出访,躲避到楚国。这一年,周国出现严重的天灾,狂风暴雨把未收割的庄稼吹倒,天空乌云密布,成王带着百官去祭祀,发现了装着周公祷词的匣子,这才明白了周公的一片赤诚之心。于是周成王又羞愧地把周公请回了国内,请他继续摄政。
管叔和蔡叔等人见成王和周公又团结起来,知道自己取代周公掌握大权已经不可能了,就公开进行叛乱。商纣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加上早有反心的东夷徐、奄、熊、蒲姑等方国部落的怂恿,积极图谋复国,便和管叔一伙勾结在一起。
当初周武王攻克商朝国都朝歌后,并没有把这里彻底占领,而是将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两人封于此,让他们统治商朝的遗民,并派管叔和蔡叔去协助和监视他们。当时周武王这么做有着自己的考虑,由于担心商朝遗民的民族意识强烈,加上这里离周朝的本部遥远,让周人来统治显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就让商纣之子来管理,达到“以商治商”的目的。但是没想到,因为管叔、蔡叔二人别有图谋,这竟使他们和商纣的儿子勾结起来,导致了一场大变的发生。
在这内忧外患的时刻,周公首先向召公剖白了自己的心迹,取得了召公的支持,然后毅然决然地率领军队进行东征。管叔和蔡叔打算首先夺取洛邑,如果占领这个战略要地,就可攻守自如。周公发动奇袭,在洛邑附近打败了管蔡的叛军,管叔自杀,蔡叔被俘虏囚禁,霍叔被废为庶民。失去了管蔡的支持,武庚很快被抓获处死。
周公用三年时间,终于把这场大乱平定,杀死武庚,并攻灭徐奄等十七个方国部落,其过程非常艰苦。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周公奉成王的命令,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城,即东都洛邑,建成以后,把平叛过程中俘虏的原商朝贵族平民都迁移到这个地方,严加控制。然后,把商朝旧都京畿之地封给周文王的小儿子康叔,建立卫国,赐给商民七族;把朝歌郊野一带封给投降于周朝的商纣之弟微子,成立宋国,管理殷商之后;把奄国旧地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国号鲁,赐给商民六族;把功臣姜尚的儿子封于鲁国的北面,国号齐;把召公的儿子封在齐的北面,国号燕。这样一来,殷商遗民被分而治之,天下大抵太平。
又过了几年,周公认为周国原来的都城镐京处在偏远的西部,已经不适应统治天下的新形势,决定将都城迁移到洛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周东迁。
除了平定叛乱和迁移都城外,周公的伟大功绩还有制定礼制。在摄政的过程中,周公感觉到有必要建立一种约束所有人行为、全天下共同遵守的规范礼仪。周朝以前的礼制,只局限于祭祀和祈福等很小的领域内,而周公要建的礼制则要扩展到整个社会。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工作,周公废寝忘食地工作,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早上要读书百篇,晚上要接见七十名贤士。据说,在周公接见的这些贤士里,有十个人被周公拜为老师,有十二个人成为周公的朋友。周公还到平民家里访问,为了制礼向上万个人征求意见。这个礼仪规范制成以后,被称为“周礼”,涉及面非常广,从君王官吏如何待民、诸侯的权利义务到各个等级的人举行祭祀所用的祭品,方方面面都做了规定。周礼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各朝各代礼仪制定的范本,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行“周公之礼”的说法。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周礼”的推行。
周公在摄政治理天下期间,可谓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并且,他能礼贤下士,取信于民,将仁政的施行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史书上记载,成王小时候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拿起一枚梧桐树的叶子当作分封用的信物玉圭,开玩笑说:“喏,拿去吧,我分封给你!”周公知道后,就问成王:“天子要封叔虞吗?”成王说:“我们是在做游戏。”周公说道:“君无戏言。”就把叔虞封在了唐,唐叔就是后来晋国的祖先。言出必行,也正是周公自己的写照。
蔡叔当年跟随管叔作乱,事败后被周公流放到郭凌,后来病死在那里。蔡叔的儿子蔡胡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品行不佳。蔡叔死后,蔡胡脱离了不利的成长环境,渐渐明白了事理,认为他的父亲和管叔的行为是非常不仁义的,从此醒悟,开始转变为善良有德的人。周公听说蔡胡转变了,就推举他为卿士,在自己身边做助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验,周公觉得蔡胡确实已经祛除恶习,改过自新了,就向成王建议,仍封蔡胡为诸侯。蔡胡恢复了蔡国后,由于周公的殷切劝勉,始终忠于周室,勤于政务,把蔡国治理得很好。人们都说,周公对于兄弟的后代,真可谓是仁至义尽了。
在自己的儿子伯禽治理鲁国时,周公对他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有这样的尊贵和荣耀,但为了接见天下贤人,常在洗澡时提着湿发出来,吃饭时吐掉口中的食物去迎接客人。现在你要去做鲁国的国君,切不可骄横自大,失掉贤能之士对你的信心和忠心。”伯禽恭谨地遵循父亲的教诲,敦促人民勤劳生产,治国有方,也是一代名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正是周公治理周国的诀窍。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功成身退,还政于成王。成王在位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后来,成王病倒,担心儿子钊不能胜任国事,就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不久,成王病死,儿子钊继位,这就是周康王。召公、毕公率领诸侯和文武百官陪康王来到祖庙,把周文王、周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康王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文化昌盛,而成王和康王治理的这段时期,被合成为“成康之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