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曼荼罗艺术的早期传播
佛教密宗曼荼罗传入吐蕃,可以上溯到公元8世纪。按照藏文文献的记载,当佛教在公元5世纪左右传入吐蕃时,便有两位印度僧人带着几件佛教密宗的器物,其中据称有密宗的《百拜忏悔经》、舍利宝塔、六字真言等物,均与印度密教有关,但这些传说与曼荼罗艺术无关。因此,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密宗曼荼罗在西藏的传播可能还在后期。
松赞干布时代,佛教正式地、较大规模地从印度、中原汉地传入吐蕃。这个时期传入的佛教,已出现密宗的迹象。据称当时松赞干布组织翻译的佛经中,有七八种是属于密宗系统的典籍;佛寺中也出现了诸如光明佛母、马头金刚、妙音天女、甘露明王、度母、佛母等密宗的造像,表明吐蕃王室开始接受具有密宗色彩的佛教文化。据藏文史籍《巴协》和《贤者喜筵》记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拉萨修建大昭寺时,为显示佛陀密乘果位,在前藏绘制了忿怒文殊菩萨坛城,在坛城中有众生在浓雾密布、蒙蒙烟雨的林园内,朝拜忿怒文殊菩萨的修习场景。但是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发现有关密宗曼荼罗的传播迹象。
从考古遗存上看,比较可靠的证据,是佛教在西藏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赤松德赞时期(755—797)留下的曼荼罗遗迹。前文中所讨论的由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静命主持建成的西藏第一座正规寺院桑耶寺的平面布局,明显反映出受到密宗曼荼罗形制的影响: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即象征着佛教宇宙观中的须弥山,又如同曼荼罗中的“中院”;大殿四方各建的象征四大部洲、八小洲的配殿,在布局特点上犹如曼荼罗之“外院”;大殿构成的“十字折角形”的多角曲折金刚墙,完全依照了曼荼罗的造形特点,桑耶寺最外围的圆形围墙,则犹如曼荼罗中的“金刚环”。因此,桑耶寺所体现出的平面布局,可以视为西藏目前现存年代最早的曼荼罗遗存。
桑耶寺
桑耶寺始建于公元774年,由藏王赤松德赞主持兴建,据佛教史书记载,桑耶寺是依照印度阿丹达布日寺(印度名寺之一,与那烂陀寺、超戒寺、婆耆罗沙纳寺齐名)的式样设计兴建的。正殿一楼由莲花生大师指导修建为藏式;二楼由金城公主带来的中原工匠设计,为汉式;三楼由寂护督导修建为印度式。桑耶寺堂塔配置以乌孜大殿为密宗三部之须弥山,以乌孜大殿的内外依附处为七金山,建立大日如来佛拯救恶趣众生之坛城,乌孜大殿的楼上,是按照律藏修建的,外围所有14种经续都符合经藏,78座泥塑像全都与密咒相符。全佛殿共有1002根柱子,36座大门、42座小门、6架圆木梯、8口大钟。还有按“俱舍论”所说修建的四大洲、八中洲、日月坛。东面的东胜神洲为智慧文殊菩萨殿,两中洲中的提河洲为清净僧律殿,毗提河为语合梵天殿,这三座殿为半月形。南面的南赡部洲,两中洲的遮末罗洲为伏魔密咒殿,筏罗遮末罗洲的翻译印度殿,这三座殿为肩胛骨形。西面的西牛贺洲,为甘丹强巴殿,两中洲中的舍挽洲为大日如来殿,温恒罗漫恒拿洲为不动禅定殿,这三座殿为圆形。北方的北俱庐洲为菩提发心殿,矩拉婆洲为珍宝汇聚殿,桥拉婆洲为比迦尔财库殿,这三座殿为正方形;两座亚迦夏达沃坛,象征太阳和月亮,外围墙的拐角按金刚舞步修建,象征108座佛塔,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有一粒佛陀的舍利;四方有四座护法殿,大门的前面立有四通石碑,每一通碑上立有一条铜铸母狗。桑耶寺从公元774年春三月七日奠基起,经6年全部建成。俯瞰桑耶寺全景,则显密乘宇宙观之立体曼荼罗形象展现在眼前。
菩提萨埵(寂护)
桑耶寺建成以后,由阿阇黎莲花生和阿阇黎菩提萨埵进行了开光法事。后来菩提萨埵[9]又亲自作“应试七人”亲教师,先后给“应试七人”剃度。因此“应试七人”属菩提萨埵的弟子。他们的名字后也都有菩提萨埵的名号。
除此之外,前弘期曼荼罗密法活动的印记见之甚少,莲花生大师返回印度以后曾复请过持密大师“达摩根底”,并在西藏的伏魔密寺中,传授了《瑜伽金刚界》等曼荼罗灌顶。之后有关曼荼罗密法活动记录再也不多见了。
【注释】
(www.xing528.com)
[1]巴俄·祖拉陈瓦著:《贤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2年。
[2]多罗那他著:《莲花生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3]八相术:古印度流行的一种相术,指相地、相宝、相依、相树、相男、相女、相马、相象等。
[4]〔日〕矢崎正见著:《西藏佛教史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5]弟吴贤者著:《弟吴宗派源流》,西藏社会科学院藏文古藉出版社,1987年。
[6]索南才让著:《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巴俄·祖拉陈瓦著:《贤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2年。
[8]《知识总汇》,工珠·云丹嘉错,民族出版社,1982年。
[9]菩提萨埵:即堪布寂护,藏语译为希瓦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自续派的创始人,清辩论师的五传弟子,约在公元770年前后入藏,宣讲大乘教义,是赤松德赞时期最杰出的佛学家之一,对佛教战胜苯教卓有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