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密乘曼荼罗的起源与发展
曼荼罗起源于印度,最初指作法时的土坛。据《密宗要旨》载:“坛者积土于上,平治其面,而以牛粪涂其表,使之印巩固。于此坛上管宗教之神圣行事,尤其为阿阇黎授戒于弟子时,或国王即位时,于此上行之,当为此神圣行事时,例须迎请十方三世诸圣而证明者。于是绘画十方三世诸神之圣像,或以其所持之物,表示尊严。又或以诸佛诸尊之种子,而表尊崇。”但是,按照仪式的规定,这种土坛在修法结束时要予以拆除,所以从考古学上很难找到有关曼荼罗的实物遗存。因而曼荼罗的早期形制究竟如何,成为一个疑难问题。
近年来,日本学者立川武藏认为,主尊居中,四方配置以佛像的曼荼罗,可能为曼荼罗基本的构图形式,也是其最初的形式,其出现的年代上限,大约为公元4世纪。发展到6—7世纪,曼荼罗的构图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在印度出现了有关曼荼罗修持的完整的理论,表明人们对于曼荼罗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围绕曼荼罗的一套礼仪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为曼荼罗的发源地的印度,不仅佛教徒信奉曼荼罗,在耆那教中,也有称之为曼荼罗的崇拜物,其图案由圆与四角方形构成,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形制;佛教密宗中的曼荼罗,很可能最早便是来源于印度耆那教,只不过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照佛教的义理将佛教的诸尊安排进了原来曼荼罗图形中,使之更为规范化。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印度的早期密宗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婆罗门教的梵坛的影响。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密乘中曼荼罗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
一是从佛陀释迦牟尼反对念咒句,结印契修法。到大乘佛教时期,咒术在经典中渐次出现,蕴含了密教发展的初机。从时间上来看,依汉译经典为据,咒句始见于公元三世纪的经典中,三世纪末到四世纪初期,涉及身、口、意三密及咒句的经典已经出现,至四世纪中期,如观音咒法等已经在咒语上附上尊名,而到了四世纪末期,如《观佛三昧经》所示,观想法已经颇为详细。(www.xing528.com)
二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从公元二世纪末至三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净土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逐渐成立,并出现了如来、菩萨及诸佛净土。在《华严经》中,以教主毗卢遮那佛为中心的莲花藏世界,呈现出广大的宇宙观。而三十三身观音、梵天、帝释天、毗沙门天、八部众等尊像,也多呈现出多面多臂的造像。
此外,曼荼罗的观念在佛教中极早就出现了。佛教律典中显示,佛教初期为了避免不净,在各种场合制作曼荼罗以除不净。
直到公元6—7世纪以至13世纪初,佛教密宗的曼荼罗才最终取代了其它宗教中的曼荼罗,成为曼荼罗的正宗与主流。
从今天残存的梵文经典以及藏文文献中所反映的信息来看,古代印度不仅有形制繁多的曼荼罗,而且还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繁琐礼仪。藏传佛教后弘期布顿大师所著《佛教史大宝藏论》中所记载的有关“曼荼罗仪轨”之类的论著,就达22种之多,其中如季麦迥勒坝巴(无畏生护)所著《曼荼罗仪轨金刚鬟》、古古惹扎所著《随入一切曼荼罗仪轨》等,都是有关曼荼罗仪轨的重要典籍。但如果就实物资料而言,印度早期的曼荼罗却几乎没有多少得以流传至今的。其原因,一是上文曾经提及的印度密教修法仪轨所规定之“事毕坛毁”;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与公元10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军的入侵有关。在印度密教最盛的波罗王朝(Pala Dynasty)时代,伊斯兰教军在10世纪的后半期就开始入侵印度河流域,接着又入侵印度内地,至公元11世纪的波罗王朝末期,伊斯兰教军挥师深入,对印度佛教最后据点东印一隅予以毁灭性打击。即使有早期的曼荼罗实物,在这个时期恐怕也难逃厄运。
公元12世纪末,佛教在印度几乎湮灭。印度佛教密宗的大师们纷走星散,许多人经过克什米尔等地逃入西藏、拉达克,一部分则逃入尼泊尔等地。印度的曼荼罗图像,后来在这些地区大为兴盛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