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体原因,王文采前往国外作长途旅行已有不便,但在国内短途旅行尚无大碍,为了看到更多铁线莲标本,他先后到了国内四个标本馆。
图6-15 2002年5月,王文采在陕西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王文采提供)
1.国内访学王文采在2002年、2003年、2004年三年间,先后访问了西北植物所、天津自然博物馆、华南植物所和江苏植物所4个标本馆,也看了不少标本,而且有不少收获。在西北植物所王文采看到了短梗铁线莲Clematis brevipes的一号标本。此前已介绍过此种是现存铁线莲属植物中的原始种之一,在1925年由美国采集家J.F.Rock在甘肃南部发现,于1928年由美国学者A.Rehder描述发表,它的主模式(holotype)藏在哈佛大学标本馆,4份等模式标本(isotypes)分别藏在爱丁堡植物园、邱植物园、巴黎植物所和斯德哥尔摩植物所的4个标本馆中。西北植物所此一号开花标本是由中国著名采集家王作宾于1972年4月在甘肃文县碧口镇海拔850米的一个山谷中发现的。在到西北植物所之前,王文采只看到上述5份模式标本。再如,大叶铁线莲组Sect Tubulosae的原始种之一,羽叶铁线莲Clematis pinnata,原知分布于河北西部和北京一带山区,但在2003年王文采访问天津自然博物馆时,看到一号由法国采集家E.Licent 于1929年8月在黑龙江哈尔滨采到的此种标本。王文采在2004年访问江苏植物所时,看到另一号由日本学者矢部吉祯Y.Yabe于1909年8月在辽宁沈阳采的此种标本。据此,认识到羽叶铁线莲自黑龙江南部自北向南的星散分布式样,也认识到上述黑龙江和辽宁2号标本代表了冰期后羽叶铁线莲的两个滞留在这两省的孑遗种群。再如,王文采在华南植物所看到了粗柄铁线莲Clematis crassipes的多份模式标本,才发现其先前发表的变种C.crassipes var.pubipes是错误的,应该归并。
从上述三例,王文采进一步体会到进行分类学研究,要千方百计地多看标本,包括各有关拉丁学名的模式标本,看的不充分或根本未看,就可能产生错误。此外,在人力物力条件具备时,还应当到野外进行居群的观察。
王文采之铁线莲属修订至2006年秋,又完成了铁线莲组Sect Viticella和大叶铁线莲组Sect Tubulosae两组的修订。铁线莲属共分15组中,王文采完成其中13组,还有2组因不能出国看标本,而国内标本馆收藏原产于国外植物标本甚少,因而无法进行。他说:不看标本就没有根据,没有根据就写不出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的科学道德观。没有圆满完成,王文采对此甚为遗憾,只有寄希望于李良千。
2.铁线莲属中的几个问题
在2004年到2005年间,王文采在进行铁线莲组Sect Viticella和大叶铁线莲组Sect Tubulosae两组的修订时,发现了每组各有一长期未注意到的问题:在铁线莲组就是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 Thunb.在中国是否分布的问题。这个“种”是瑞典学者C.P.Thunberg于1784年首次根据他在日本采得的一栽培植物标本描述的,英国学者A.Henry于1902年首次报道C.florida分布于我国湖北西部,1939年H.Handel-Mazzetti指出此为错误鉴定,实际是一个新种C.longistyla Hand.-Mazz.。1925年,法国学者F.Courtois报道了C.florida在华东的分布,Handel-Mazzetti也在1939年证明其根据的标本也代表了一新种大花铁线莲C.courtoisii Hand.-Mazz。1927年,A.Rehder继续报道C.florida在中国的分布,王文采在国外标本馆看到他所鉴定的秦仁昌先生采自安徽的两号标本,其中2731号是上述的C.courtosii,另2707号乃是短柱铁线莲C.cadmia Buch.-Ham.ex Hook.f.&Thoms。1931年和1939年,Handel-Mazzetti也报道了C.florida在中国的分布。王文采在2004年看到他鉴定为此种的标本是他自己采自湖南西南部的11957和11997两号标本,当时,他与从巴黎植物所等标本馆收藏的采自日本的C.florida标本相比较,立即看到这两号标本的不同特征:其叶、花均较小,雄蕊花柱被较短柔毛,受精后花柱稍微增长,疏被开展的短柔毛,更独特的是花柱顶端有一扁头形柱头。这个特征不但在铁线莲组,就是在铁线莲属也是唯一的情况。在铁线莲属的其他种,花柱呈细钻形,顶端稍膨大呈细棒状。从这些区别特征,王文采认识到Handel-Mazzetti的这个报道也是根据错误的鉴定做出来的,他的2号标本以及王文采所观察过的几号广西北部同一种标本,实乃代表了一新种,王文采命名为湘桂铁线莲Clematis xiangguiensis。经对国内外各标本馆收藏的铁线莲属的全部标本之后,可以确定C.florida是一个很早以前在日本培育出来的栽培种,在中国并无野生居群存在。至于C.florida的来源,至今尚不清楚,考虑到与铁线莲C.florida同一群的5个种,有4个为中国东部和中部的特有种,另1个短柱铁线莲分布自华东向西经云南,缅甸到达印度东北部,C.florida的亲本植物可能存在于这4个中国特有种之中。
另一个长期未被王文采注意的问题,是大叶铁线莲组中的卷萼铁线莲Clematis tubolosa Turcz,长期被归并于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的问题。C.heracleifolia是由A.P.de Candolle于1818年根据英国外交官G.L.Staunton随英国外交使团于1793年往承德晋谒乾隆皇帝时,在承德一带采到的一份标本描述的,其特征是花的4枚萼片呈条状倒卵形,近顶部在花开放后不强烈展宽,花粉具三沟,花梗较细长,密被短柔毛。另一近缘种C.tubulosa,则由俄国学者N.S.Turczaninow于1837年根据俄国采集家P.Kirilow在1830年左右在北京低山地区采集的一份标本描述,此种与大叶铁线莲颇为相似,但有重要区别:花的4枚萼片在花开放后其上部强烈展宽呈椭圆形,下部维持条形,呈爪状,花粉具散孔,花梗短,粗壮,密被短绒毛。由上述特征,可见两种本来容易区别,是明显两个不同的种。但是在C.tubulosa发表后,俄国学者C.J.Maximowica于1877年怀疑这两种可能是同一个种。以后,英国学者F.B.Forbes于1884年,他与W.B.Hemsley于1886年,俄国学者V.L.Komarov于1903年,美国学者A.Rehder和E.B.Wilson于1913年,奥地利学者H.Handel-Mazzetti于1939年都相继将C. tubulosa归并于C.heracleifolia。在1937年,日本学者北川政夫M.Kitagawa对大叶铁线莲群做了深入的研究,明确指出大叶铁线莲和卷萼铁线莲是两个区分明显的种,但他的正确结论未得到Handel-Mazzetti的赞同。王文采在2005年对大叶铁线莲群6个种的大量标本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了解到北川政夫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在此前的1972年,王文采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的毛茛科撰写时,接受了Handel-Mazzetti将C.tubulosa归并于C.heracleifolia的错误分类学处理。此书出版后,对华北各省植物志起到了不好的影响,在这些省的植物志中,也将C.tubulosa归并于C.heracleifolia。(www.xing528.com)
由上述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分类学中错误的处理是经常发生,所以,有关科、属等各方面的修订工作需要经常地进行,这样,才能将各种各样的混淆加以澄清。
【注释】
[1]即英文版《中国植物志》,系由中美合作编译,于1988年10月在美国签订合作协议,并组织成立编委会,由吴征镒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H Raven任主席。全书共分25卷,编译格式仿效《欧洲植物志》,种的描述在130~150个词,仅保留原始文献和必要的异名,无图版。参加编译的人员,原则上聘请原来承担中等以上科属的中国专家参加,同时,聘请国际上相应科属的专家参加协作,以求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2]王文采口述,胡宗刚整理:《王文采口述自传》。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41~142页。
[3]王文采口述,胡宗刚整理:《王文采口述自传》。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
[4]王文采口述,胡宗刚整理:《王文采口述自传》。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5~156页。
[5]傅德志:师门承学记。王文采口述,胡宗刚整理:《王文采口述自传》。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附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