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野外考察成果:笺草释木六十年

野外考察成果:笺草释木六十年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为时三个月,7月15日自北京出发,在昆明集合后,一并前往中甸,返回北京时间在10月18日。8月中旬,多数考察队员乘车离开昆明,直接赴哈巴山。在哈巴山一个多月的考察中,只看见这3个哈巴山特有种的各1个居群。王文采列为第一批,其刚自云南考察返京不久,又于11月10日乘火车赴广州,翌年1月12日回到北京。1955年中苏云南考察团成立,有苏联柯马洛夫植

野外考察成果:笺草释木六十年

云南考察 1962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吴征镒与云南大学生物系主任朱彦承决定联合组队,于秋季往云南西北之中甸县哈巴雪山考察植物区系和植被。中科院植物所征得吴征镒同意,决定派分类室王文采、陈艺林、王蜀秀和古植物室陶君容参加。考察为时三个月,7月15日自北京出发,在昆明集合后,一并前往中甸,返回北京时间在10月18日。

8月中旬,多数考察队员乘车离开昆明,直接赴哈巴山。王文采、陈艺林、王蜀秀三人和昆明所标本馆的陶德定等随同吴征镒、朱彦承乘一辆小面包车,从昆明先到中甸城,然后东南行经北地到达哈巴山。这一带云杉林茂密,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工作了一个多月,采了不少标本。

图4-7 1962年,在云南丽江考察时合影(后排左起:王文采、陶君容、当地向导、吴征镒、李锡文、黄蜀琼;前排左二王蜀秀、左四陶德定。采自网络)

其时,王文采正在撰写《中国植物志》毛茛科,所以注意毛茛科植物的采集。在哈巴山海拔3 600米一垂直坡稍阴湿处,有一丛草质藤本的哈巴乌头Aconitum habaense,此种植物的茎高约2米,上部缠绕,叶掌状全裂,花的上萼片蓝紫色,斜盔状,上部宽,下部狭,下缘斜上展。在3800米草坡上分布有拟哈巴乌头Aconitum chunianum,有七八株丛生,茎高约1.4米,下部直立,顶部向外弧状弯曲,叶掌状全裂,花上萼片紫色,圆盔状,下缘水平。在4000米灌丛草地的杜鹃花灌丛中,分布有拟康定乌头Aconitum rockii,为直立草本,十几株丛生,茎高约1.5米,叶掌状深裂,花的上萼片紫色,圆盔状,下缘近水平展。在哈巴山一个多月的考察中,只看见这3个哈巴山特有种的各1个居群。

哈巴山南面相对的是丽江县玉龙雪山,两山之间是金沙江经此的狭窄的虎跳峡,相距很近。但在玉龙山上分布的却是另几种乌头属植物:丽江乌头A.forrestii,直缘乌头A.transectum和玉龙乌头A.stapfianum。这些种类在对面哈巴山完全没有分布。这种山头种狭域分布的现象,可能是巨大山体间的隔离引起的,这些种的分化可能是较近时间发生的。

根据马耳山、玉龙山、哈巴山南北相邻三山各拥有乌头属不同特有种的现象,使王文采形成了横断山乌头属多为狭域分布山头种的错误看法,持此看法,以后根据一些变异的形态特征,描述了多数错误的“新种”,造成混乱,幸好同事后学杨亲二经过深入研究,加以澄清。对此,王文采曾深为感谢。

全队工作结束,返回时经哈巴山东南坡到达虎跳涧,在这里灌丛中看到正在开花的中国特有植物罂粟莲花Anemoclemaglaucifolium和金沙翠雀花Delphinium majus,还在虎跳涧发现了新种,粘唐松草Thalictrum viscosum。

图4-8 陈焕镛(陈忠毅提供)

华南之行 《中国植物志》于1958年开始编纂,起初计划10年完成,十分紧迫,主编之一,中科院华南植物所所长陈焕镛亲来北京主持。但其来京之后,并未将全部精力用于《中国植物志》,还在继续主持其已开展多年之《海南植物志》编著。陈焕镛,字文龙,号韶冲,1890年生于香港,其父陈霭庭,曾任晚清政府驻古巴领事,其母伊丽沙,为西班牙裔古巴人。陈焕镛自幼由其父之美国友人带往美国就学,终入哈佛大学,得硕士学位后归国,自1922年起与秉志、胡先骕、钱崇澍一起在南京开创我国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事业。任教于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后往广州任教于中山大学,并创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自任所长达20年之久。该所对中国华南地区的植物进行了大规模之调查、采集和研究,编辑出版植物学专门刊物Sunyatsenia(《中山专刊》),1953年后该所改隶为中国科学院,名为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陈焕镛仍任所长,并于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1962年,《海南植物志》初稿完成,陈焕镛邀请中科院植物所分类室部分年轻人员分两批赴广州华南植物所参加审稿工作。王文采列为第一批,其刚自云南考察返京不久,又于11月10日乘火车赴广州,翌年1月12日回到北京。

植物所第一批去广州除王文采外,还有杨汉碧、郑斯绪、陈介、陈艺林、张永田;第二批有汤彦承、戴伦凯、石铸等。他们一行到达广州后,住在华南所办公楼一间房里,陈焕镛住在羊城宾馆。假日,陈焕镛请他们到越秀公园游览,在宾馆用餐。那次,王文采第一次吃到蛇肉。陈焕镛还带他们到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旧址参观。王文采在陈焕镛的办公室看到他写的一幅对联,知道他在书法上下过功夫,学的是赵体,字写得端庄秀丽。在审稿工作结束后,陈焕镛又带他们到肇庆鼎湖山七星岩,看到了这里丰富的热带植物区系,看到陈焕镛描述的木兰科的新属、新种观光木。是年,陈焕镛已是72岁高龄,身体很好,在登山时,一直走在前面,箭步爬山,直至见到观光木。

图4-9 1962年12月,植物所分类室人员赴广东参加《海南植物志》审稿后,在肇庆鼎湖山合影(前排左起1郑斯绪、2杨汉碧、3华南所高蕴章、4陈焕镛、5陈焕镛秘书宋书如、6华南所卫兆芬;后排左起黄成就、陈艺林、王文采、陈介,右1张永田。王文采提供)(www.xing528.com)

陈焕镛是华南植物区系的专家,在20世纪20年代自美国学成返国后,曾在海南、两广考察,发表了大量有关华南植物区系,有关樟科、壳斗科的论文,发表了多个新分类群。但是,在“文革”中,他遭到残酷迫害,王文采听说造反派的领导让他睡在阴湿的地上,对华南所另一位老先生陈封怀稍好些,给一块木板当床用,加上无休止的批斗,终于在1971年被迫害至死。

陈焕镛为中国植物学创始人,王文采对其怀有崇敬之情,在笔者访谈时,不免多有言述,此亦重要史料,一并摘录于下。其云:

图4-10 陈焕镛手札(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档案室)

陈焕镛老先生和钱老、胡老一样,都是我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研究的第一代人,培养了大量学生,像秦仁昌、戴蕃瑨等先生都是他们三老的学生。1954年左右,我研究樟科植物,看了陈老一些樟科著作,了解到陈老的英文和拉丁文水平都很高。后来又听说,他读过许多英国文学著作,包括不少小说,在美国时曾教过英文。1955年中苏云南考察团成立,有苏联柯马洛夫植物所数位专家参加,他们在广州见到陈老时,对陈老一口流利英语深为吃惊。大约在1954年,陈老和吴印禅先生来京,钱老、林老等在陆谟克堂会议室接待他们,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陈老和吴先生。1957年陈老又来京,大概是为了与匡可任先生商讨合作发表银杉Cathaya新属的事。1960年陈老作为主编之一再次来京,主持《中国植物志》(另一主编是钱老),在动物园黄房子办公。[20]

四川考察 1963年7月,植物所分类室派队到四川西部考察,队员有关克俭、王文采、梁松筠、石铸、陈家瑞、李朝銮,还有植物园刘金鉴、田景全也一同参加。考察队由王文采负责,7月2日自北京出发,到达成都后,先往四川大学,拜访方文培教授。方文培(1899~1983),字植夫,四川忠县人。1927年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后,随即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34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直至去世。方文培为槭树科、杜鹃花科专家,在《中国植物志》主要担任此两科编写,多次来京出席有关会议,或在植物所从事短暂研究,与植物所分类室人员早已相稔。方文培早在20年代即在四川从事标本采集,对川康甚为熟悉。关克俭一行前来拜谒,也有请教之意。方文培得悉考察队之目的,还托关克俭将其研究生潘泽慧一并带入参加考察。

他们由成都西行经雅安到了康定,在这里分成两队。由王、石、陈、刘四人到康定之西的折多山及新都桥一带工作,关、梁、李、田、潘五人则向北到大炮山一带工作。两分队工作结束后又返回康定。以后,关克俭率领的一队又向东到二郎山工作;王文采率领的一队向东北到宝兴硗碛一带工作。10月初结束,返回成都,再一同返回北京。

图4-11 1963年7月,王文采与四川大学方文培等合影(前排左起王文采、方文培、关克俭;后排左起梁松筠、石铸、田景全、李朝銮、陈家瑞。王文采提供)

在折多山一带,王文采看到了当地的毛茛科特有种螺瓣乌头Aconitum spiripetalum,多花乌头Aconitum polyanthum,粗距翠雀花Delphinium pachycentrum和漏斗菜属的原始种无距漏斗菜Aquilegiaecalcarata。在宝兴,由于工作时间少,所到地点少,收获不大。如法国学者A.Franchet根据A.David在宝兴采的标本描述的西南银莲花Anemone davidii,偏翅唐松草Thalictrum tibeticum和宝兴侧金盏花Adonis davidii,均未找到。

图4-12 1963年8月,王文采在四川康定新都桥高山草甸上采集植物标本(王文采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