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2 钱崇澍手迹(《厦门兰谱》)
钱崇澍(1883~1965),字雨农,浙江海宁人。1904年中秀才,1905年考入南洋公学,1909年毕业,后往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工程。1910年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1914年入伊利诺斯理学院,1915年转入哈佛大学学习植物分类。191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江苏第一农校、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高等农业学校、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1928年,就任中国科学社生物所植物部主任,抗战军兴将中国科学社生物所内迁至重庆北碚,并主持该所。战后,因南京生物所房屋和实验室破坏殆尽,难以为继,乃专任教于复旦大学,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所长,生物学部委员。钱崇澍桃李满天下,后成为生物学家的有李继侗、秦仁昌、陈邦杰、裴鉴、郑万钧、严楚江、吴韫珍、方文培、汪振儒、杨衔晋、曲仲湘、孙雄才、吴中伦、陈植、张楚宝等。钱崇澍来植物所任所长,已年近七旬,由于长期患有胃疾,已垂垂老矣。其对所务,处理不多,但仍孜孜于学问。王文采说:钱崇澍先生比胡先骕先生岁数大。与胡老相比,钱老是另外一类老学究,他为人做事都老老实实的,就像他写的字一样,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钱崇澍先生来所后,成立了所长室,所长室在陆谟克堂的二楼西头,钱老办公桌在当中,西边林镕,东边张肇骞,门口就是赵星武,靠近门放一个小桌。吴征镒在另外一个房子,是哪个房子,我就忘了。姜纪五书记在隔壁,对面是所长室秘书王宗训。1955年陆谟克堂二层各办公室使用大致情况,画出示意图是这样的:
王文采手绘示意图[14]
1950年,王文采来植物所不久,钱崇澍即开始主持“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编写。这是为普及植物分类学知识,适应全国各地、各行业鉴定植物的需要。要鉴定植物标本,首先要鉴定出植物所属的科和属,也是为编写《中国植物志》做准备。此项工作,钱崇澍只不过挂名领头,具体工作由傅书遐负责,组织所内专家编写,至1953年上半年完成。(www.xing528.com)
钱崇澍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时是从事荨麻科研究,来植物所后,他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卡片都给研究所,还有一部分标本。1957年以后,王文采和吴征镒参加云南中苏考察团,回来后,鉴定一些荨麻科标本。王文采曾参考这些资料,说钱崇澍写的字比林镕还要工整,那字还要小,抄的是瑞士一位荨麻科专家19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专著。王文采看后知道钱崇澍费了功夫,勤勤恳恳之精神,令其佩服。抗战时期,钱崇澍在重庆,生活艰苦,吃质量很差的大米,把胃伤了,自此患上胃病。70多岁以后,身体日渐衰弱,1960年上楼都很困难,其办公室搬到一楼,1963年去世。
1983年,为纪念钱崇澍百年诞辰,《植物分类学报》编辑部汪桂芳写了篇纪念文章,但题目拟不好,就让王文采去找主编秦仁昌审查。秦仁昌基本同意文章所写,补充一些内容,并拟定题目“高风亮节,培育人才”。1998年,中科院植物所建所70周年,出版《纪念文集》,王文采作文讲到:钱崇澍是发表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第一篇文章的人,生态学第一篇文章《黄山的植被》,中国植物生理学第一篇文章也是钱崇澍发表。这三篇文章标志着中国近代植物学的起步。
图2-13 钱崇澍与吴中伦在家中(钱南芬提供)
钱崇澍不仅在中国植物分类学界有许多学生,在中国生态学界也不少,如复旦大学教授曲仲湘、仲崇信,都是他的学生。钱崇澍的家庭是一个生物学之家,其侄女婿裴鉴,为中国马鞭草科专家,早年即跟随钱崇澍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工作,1949年后曾主持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工作。其女钱南芬毕业于复旦大学,留校任教。1954年王伏雄在中科院植物所成立了植物形态室,钱南芬即调至北京,在形态室做胚胎学研究。她的丈夫吴中伦,是中国著名林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也在中国科学社生物所工作,后曾担任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钱崇澍之子钱燕文是鸟类专家,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时,他就在此机构工作,后该委员会演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曾担任动物所副所长。王文采与裴鉴曾有一段学术联系,其承担《中国植物志》毛茛科编写,即为裴鉴推荐,其后,曾得其指点。
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植物研究所一些老先生也陆续招到学生,但至1961年,钱崇澍还未有学生跟随,王文采觉得这是个问题。当年,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室赴成都四川大学生物系招收毕业生来所工作,分类室副主任汤彦承从四川回来,王文采即向其提出这个建议。研究室领导接受王文采建议,从四川大学毕业生中选中陈家瑞,分配给钱崇澍。钱崇澍研究荨麻科,此前王文采在云南采集时,曾采得大量荨麻科标本,对此已有一些了解,钱崇澍即让王文采协助其指导陈家瑞,做陈家瑞的小老师,陈家瑞的办公室被安排与王文采在一起。此后彼此结下界于师友之间的情谊,此也留待下章记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