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王文采的绘画与音乐之旅

王文采的绘画与音乐之旅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高中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身在沦陷区,已感受到作为亡国奴的痛楚,因而对前途甚为迷茫,转而对绘画和音乐发生浓厚兴趣。图1-21997年,王文采绘《庐山瀑布图》王文采跟随王心竟学了近两年,也画了些一般水平的画。但这样时期很快就过去,绘画最终只是作为爱好,其后偶有所作,仅署名“王文采”。进入大学,同班有位同学会拉小提琴,他的哥哥是同年级音乐系的学生,专攻小提琴。

王文采的绘画与音乐之旅

1938年初,王文采重回北平,随母亲继续租住在北海后门的厂桥五福里,继续在厂桥小学读书,不同的是已升为六年级。所住房子为一个四合院,东西房各三间,当中是过厅。王文采和母亲住三间,对面三间是中国大学一对大学生夫妇居住,丈夫姓刘,王文采和母亲都称呼他为“刘先生”。翌年,王文采小学毕业,考上北京第四中学。四中校址在厂桥小学对面之西什库。在四中读完三年初中,经考试又读高中三年,直至1945年毕业。

王文采在中学所读功课和现在中学差不多,数理化之类,所不同的是学日文时间比较多,每周总有四五节课。英文较少,每周只有一二节。这是因为在日本人占领下,侵略者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缘故。其实,在王文采小学五年级时,就已经开始有日语课,直到高三,共学了8年。任课老师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王文采记得初中日文老师是日本人佐藤,高中时是桦泽。桦泽相貌威严,同学们都怕他。当时有逆反心理,多数同学都不愿学,王文采也没有好好学。当了八年的亡国奴,对日本人很是憎恨,但不曾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在初中时,王文采依旧用功,学习成绩优异。而在高中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身在沦陷区,已感受到作为亡国奴的痛楚,因而对前途甚为迷茫,转而对绘画和音乐发生浓厚兴趣。1939年小学毕业后的暑假,王文采报名参加了花卉画家钟质夫[11]先生在平安里附近开办的“雪庐画社”,跟金哲公学了一个月的山水画,同时遇到另一位山水画家王心竟[12]

升入初三后的一天,王文采从报纸上看到王心竟在家招收学生的广告。原来他就住在五福里东邻的旌永里胡同,距王文采家很近,就去报名学习。王心竟的画,属于周臣、唐寅这一派。王文采很喜欢唐寅的画和书法。学画很快入了迷,为了完成一幅画,可以画到凌晨一二点。并且常到王心竟家去看他作画,得益很大。王文采以为看老师作画,可以看见他如何构图、如何运笔、如何着色,这都比临摹来的直接。临摹要靠自己慢慢揣摩,难以心领神会。王文采说:王先生那时约在35岁,年岁并不很大,但他的画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论画巨幅中堂,还是册页小画或扇面,拿起来就画,曾临摹过不少过去名家真迹。王心竟桌子上常放着一套著名画家刘海粟编的《晋唐宋元明清名画大观》。一次,王心竟带王文采到琉璃厂访问字画和旧书店,正好遇到一套此书,劝王文采买下了。

图1-2 1997年,王文采绘《庐山瀑布图》(武素功收藏

王文采跟随王心竟学了近两年,也画了些一般水平的画。1944年,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中山公园举办了一个“正风画展”,王文采有四五幅作品参展。还通过其在《立言画刊》工作的表兄,请来该刊的记者,对画展作了报道。对王文采有这样介绍:年方弱冠,如何如何。在这次画展中,王文采也有几幅卖出,其记得有一个扇面卖了五元钱,这是他平生第一笔收入,将此交给了他的母亲。解放之后,没有人买画,王心竟的生活便遇到困难,王文采在师范大学任助教时,一次去看望他,见他在画一本小人书,以此谋生。后来,王心竟和王文采都搬了家,就再没有联系了。王文采不知王心竟先生逝世于何年,当笔者在互联网上查到后告知他,王文采对恩师英年早逝,唏嘘不已。

图1-3 2007年,王文采的书法作品(胡宗刚收藏)

王文采自小喜欢绘画,开始跟随王心竟学习在1942年,其时在念初三。升到高中,已进入痴迷状态。由于抗战胜利渺渺无期,而物价日益高涨,生活水平逐渐下降,再加上王文采个人性格,使他向往深山独居,脱离人世环境。所以在构思画稿时,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触及到中国文人山水画之精髓,可惜此时作品未能保存下来。不过在当时,颇得老师赏识。按国画规矩,在画作上署名,不仅署作者之名,还署作者之字。王文采即请其四中国文老师起了一个字“凝徽”,极为文雅,与其作品风格相吻合,一定是国文老师看过其作品之后所赐。在王文采此后一段时期作品上,即署名凝徽。但这样时期很快就过去,绘画最终只是作为爱好,其后偶有所作,仅署名“王文采”。如1975年曾作《漓江风光好》,赠予华南植物所林有润;1991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其幼女家,绘《竹溪泛舟图》送给王林大夫;1993年绘《庐山瀑布图》送给昆明植物所武素功,均如此。(www.xing528.com)

耽误功课另一个原因是学琴。对于学琴,王文采本有天赋,八岁时,还在济南,其母亲买了一个留声机和不少京剧唱片,还有两张广东音乐,有《三潭印月》、《旱天雷》、《连环扣》等曲,王文采觉得好听,时常聆听。1938年来到北京,护国寺每月初七、初八有庙会。庙会上有各种商品摊,各种小吃及“莲花落”、“评书”、“相声”演出,很是热闹,对此王文采很感兴趣。在摊贩中有胡琴摊,卖京胡二胡、四胡、月琴等,价钱也不贵,其母亲为他买了一把京胡和一把月琴,王文采即自己学着拉弹。

1942年,王文采念高一时,有位同学认识一位广东人冯先生,在电业局工作,他擅长广东二胡,并招收学生。这位同学找王文采和另外一个同学共三人,到冯先生家学广东二胡。他家有演奏广东音乐的各种乐器:广东二胡、秦胡、扬琴、秦琴、三弦笛子等。当王文采了解到过去听到的《三潭印月》等优美的曲子,原来就是用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感到非常高兴,更激起他浓厚兴趣。学起二胡来,很是努力,花费很多时间,耽误不少功课。经过一年多后,已经可以熟练演奏《三潭印月》等曲目。1945年夏,王文采在四中毕业,在全校集会上,王文采所在毕业班的同学演出话剧雷雨》。在演出间隙,王文采上台演奏了《三潭印月》、《凯旋》等曲。

广东二胡,有称高胡,即“高音二胡”简称,其形状、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二胡之弦是丝弦,其声音低回婉转,柔美抒情;高胡则用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其音色清澈明亮,高亢嘹亮。王文采则喜爱高胡能给人以向上之精神。

对于西洋音乐,王文采也曾发生浓厚兴趣。在高中一年级时,有一位通州同学,住在学校宿舍,他有留声机和不少音乐唱片,其中有贝多芬著名的第六交响乐田园》等。这是王文采第一次清楚地听到西方管弦乐,很喜欢,逐渐着迷。进入大学,同班有位同学会拉小提琴,他的哥哥是同年级音乐系的学生,专攻小提琴。王文采也买了把旧小提琴拉。但是,这时他的主要精力在攻读生物系各门课程,只能挤出很少时间练琴,结果成绩不佳。音乐系每周六有汇报演出,每次王文采都争取去听。在西洋音乐中,王文采钟爱于贝多芬,而不喜爱海顿莫扎特,如同其爱好高胡,而不喜爱二胡一样,因为贝多芬的音乐有思想,鼓舞人的斗志;而海顿是宫廷音乐,是供人消遣。王文采说,在其后生活中,每遇忧郁之时,听听音乐,是一种慰藉;在野外考察时,疲惫之时,哼哼曲调,便精神焕发。

入植物所后,王文采还是常拉胡琴,曾与黄成就、姜恕合作演奏过广东音乐,1954年冬,国家机关举办了文艺汇演比赛,他们的演奏还获奖,得了一幅锦旗。

图1-4 1990年,王文采在其瑞典女儿家里为来访客人演奏二胡(王卉提供)

王文采对绘画和音乐虽很痴迷,但不曾想过以此为职业,做个画家、演奏家什么,因为他看到老师们当时的生活状况,知道以此谋生之不易。只是想如果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以这点手艺或者可以得到一碗饭吃。但是,对绘画和音乐的爱好,还是让他终身受益,懂得如何欣赏艺术。艺术可以让人心情舒畅,笑面人生,可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研究工作。哪怕在只有八个样板戏的时代,他说他的心中也常常回荡起《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到了晚年,依然每天早上离不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频道。在绘画中模山范水,当他深入野外,进行植物考察时,见到真山真水,触摸到自然中蕴藏的奥秘,便更加热爱自然,也就更加热爱他这份事业。

近年来,由于王文采年事已高,许多器官逐渐老化,患有青光眼病,视力下降,难以再伸纸挥毫,对于音乐,也仅是通过收音机收听一些曲目。2012 年9月,在其中关村寓所附近偶尔见到一家琴店,忍不住又买下一把,拉起《汉宫秋月》,一样沉浸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