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李鸿章回忆录合集:高望遇喜庆1873年2月24日

李鸿章回忆录合集:高望遇喜庆1873年2月24日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4.在嫘祖圣地前“1873年2月24日,北京。——昨夜在年轻的同治皇帝的亲政仪式上,在喜庆的气氛之中,慈禧太后派人请我进宫,太后问我遇到这么喜庆的事情,我有没有在寺庙或神坛献祭。”

李鸿章回忆录合集:高望遇喜庆1873年2月24日

4.在嫘祖圣地前

“1873年2月24日,北京。——昨夜在年轻的同治皇帝的亲政仪式上,在喜庆的气氛之中,慈禧太后派人请我进宫,太后问我遇到这么喜庆的事情,我有没有在寺庙或神坛献祭。”

“虽然我的官衔比在场所有官员都高,我弯腰鞠躬的幅度却比他们都大。我回应道:‘是的,太后圣明,臣在很多地方都献祭了,在臣的心里已经在所有寺庙和神坛为皇上祈福。太后您是知道的,自从臣来到了太后身边,臣就非常愿意处理太后您所交代的一切事情。’”

“太后听候回应道:‘是啊,李中堂,这些我都知道,并且感谢你所做的一切。但现在我要让你去办一件大事,这件事比任何人从我这里接受的任务都重大。’由于我得到了免跪的特赦,我没有跪拜在地,而是深深弯着腰,等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皇太后是否会信任我的英勇和忠诚,派我去干什么秘密的事情。在同治皇帝亲政前的第五个晚上,太后曾暗示说她有一个心愿,她现在可能就是要派我去帮她实现这个心愿吧。”

“我并没有问太后她的心愿是什么,因为我心里十分明白。我回答太后说,我很高兴能为太后办事,我的命都是她的,为了她,牺牲的越多,我就越幸福。当时太后说:‘李中堂,你是一个一言九鼎的人,我的事情就都交给你了啊。’”

“太后的俏皮话让我十分高兴,因为当时她即使是和她最敬重的人也不会开这样的玩笑。”

“‘你知道元妃嫘祖(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妃子)吗?’太后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问道。太后这样问我完全是不必要的,没等到我回答,她就继续问道:“‘从现在开始到最迟两天后的这个时间,你要帮我去嫘祖庙前献上一篇举世无双的祭文。李中堂即使是在错综复杂的时期都能冷静思考,写出优秀的作品,就不用我教你祭文怎么写了吧。你现在可以退下了,但在走之前,你可以再好好看一眼哀家的样子。’”

“我心中充了喜悦之情,我抬起了头,可以看一眼太后的凤姿实在是让我喜出望外。她已经从宝座上站了起来,我知道她对自己穿着的金丝线织成的精致衣裳感到十分骄傲。”

“‘最圣明的皇太后,臣恳请说一句话。’看着太后带笑的脸,我问道。”

“她准许了。”

“看见了太后穿着嫘祖发明的衣裳,臣会写出更圣洁更喜庆的祭文献给伟大的嫘祖。”

“我相信,我的一席话让太后大悦,接着我退了下去。”

“因此今天晚上,我前往了嫘祖庙,把饱含崇敬之情的祭文献给了这位历史上的伟大女性。嫘祖首创了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为这片土地上的显贵妇女带来很多福祉,还让成百上千人得以靠养蚕之技养活自己。”

“与我随行的只有一位师爷和几个轿夫。一到庙里,我就下令让所有的香客退下回避八十分钟。许多香客已经在庙里呆了很多天。”

“我让师爷把命令转告给了寺庙里的一个小和尚,住持听说后立即到门口迎接我,听到我的命令后他感到非常尴尬和吃惊。”

“‘说实话,老衲真的不敢相信中堂大人亲自来庙里为嫘祖献祭,贫僧弟子的话让我十分疑惑。但如果大人要让其他香客都回避一下,我会下令安排此事。但仁慈的中堂大人,您可否告知小人您下此命令的原因?’”

“‘不可,’我答道。‘你只管按命令做就是了。’”

“听我这样说,住持立即请我恕罪,然后匆匆退了下去,但我知道他心中并不愉快。相反的,他肯定对我的行为感到非常恼怒,因为我听说前些天里,那些前来拜祭嫘祖的香客,捐了很多香火钱。而现在,有人泄露了消息,说他正在寺院的某处设盛宴款待大量亲朋好友。”

“不管他对此事怎么想,很快我的命令就被执行了。所有的香客都快速从寺庙出来,有家的都直接回家,无家可归的就站在寺外。接着,就是很长一段时间的等待,长到足以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但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来说却是十分短暂。之后,主持返回了寺庙大门口,通报我说寺庙内人员现在已经完全清空了。”

“我走到门口,发现的确如他所说。然后我走了进去,关上了身后的大门,走到了嫘祖塑像前。”

“我独自在寺庙了待了一个多时辰,不受任何干扰,带着慈禧太后的嘱托,祭奠这位美丽的养蚕缫丝之始祖。在前一个时辰里,我代表太后道谢、祈祷和赞美。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以自己的名义祭拜。我会把自己所说的所有的话都谨记在心。因为我所说的并不是平常的言语,而是足以感动上天的虔诚之语。普天之下,环绕在嫘祖身边的有无数爱好她的养蚕缫丝之术的人,他们因此而美丽或富有,这些人都是她的子民。”

“从寺庙返回皇宫时,天色已经非常晚了。我只进了外城,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府上。”

李鸿章在第二天写下了这段话:

“我被嫘祖庙主持的行为激怒了。他将香客的祭献的祭品和香火钱据为己有,还对拿朝廷俸禄的官员说三道四,我会记住他的无礼举动。他无礼莽撞的态度并没有影响到我昨天晚上的献祭,因为我代表的是太后,他冒犯的只是我个人,而不是皇太后。但是今天,在我准备誊写祭文送呈太后时,我想到了这个卑鄙小官,手头的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

“2月26日。——顺利做成一些事情总是让人心满意足。不久之前,嫘祖庙住持来拜见我,求我别革他的职。我告诉他,我和他的事情毫不相关,我也不想管一些闲人闲事。他走的时候带着哭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他来之前就应该了解到,在我向朝廷呈上弹劾他的奏折之后,他应该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好人,这样才有机会得到我的帮助,保住乌纱帽。”

“2月27日。——今天,我面见了皇上和皇太后。年轻的皇上,现在已经成年,我希望他能成就一番事业,当他回想起自己的成长时也能非常高兴。我相信,不管是天之骄子,还是平头百姓,都希望世人能够认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

“太后穿着三天前的那身漂亮衣裳出现了,三天前她赋予了我这个不寻常的使命。太后解释说,她这是为了表达她对我代她向嫘祖敬献祭文的感谢。一篇主要由我撰写的祭文,经过精心的装饰,已经在几个时辰前送到了太后那里,供太后御览。”

“‘这真的是你亲笔写的吗,中堂大人?恐怕科场的状元都写不出如此美妙的文章啊。’太后高兴地说道。”

“皇上笑了笑,但没有说什么。”

“对太后所说的话,我回应说,如果实话实说,我不能说这篇祭文是我写的。我告诉太后,那一个多时辰里的祭文都是太后的,是在太后的激励下写出来的,是太后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圣明的太后,’我说,‘您最卑微的仆人,罪臣我,在您的祭文后面也献上了自己短小的祭文。臣恳请太后大慈大悲,准许臣将自己的拙作献给太后。太后在嫘祖面前能言善辩、舌灿莲花,相比之下,微臣的祭文就像一个书生的拙劣尝试。”

“‘中堂大人,你实在是忠心耿耿,慷慨大方。’太后说,‘把你自己的那份呈上来吧,我要看看到底它是不是和我的那篇一样精美。’”

“我随身带着一份,但是书法非常一般,是写在极其普通的银纸上,我边道歉,边把它呈给了太后。”

“但她只随便扫了一眼,就还给了我。”

“‘中堂大人太过谦虚了,’她说。‘用大字将它誊写在五层皇家丝绢上了,再呈给我。’”

接下来的这段日记没有注明时间,但很明显是数周后,李鸿章在天津衙门写的。这篇文稿藏在一个铁皮盒子里,还有很多类似的盒子,所有盒子里装的文稿记录的都是皇帝成年后宣布联合掌政的相关事件。这份文稿写在银纸上,经常性的折叠使其破损得非常厉害,翻看次数很多使其被弄脏,甚至还有几行字迹模糊了。很明显,这就是他呈给慈禧的那份文稿,她把它还给李鸿章是表示她认为李鸿章的确太过谦虚。十分有趣的是,这份银纸手稿的内容实质上都是关于文学宗教的论述,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作者的个人文学观和宗教观的表达,手稿上明显的有很多手指印,而那些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手稿,大部分都很干净,没有被弄脏。

A HUMBLE MAN'S VOICE

To Thee, O Ancestor of the Silken World,

a humble man, with face to earth,

which thou didst bless and make glad,

asks of thee in all the humility of

his soul to hear his prayer of praise

and petition.

To Thee, O Ancestor of a Noble Work,

it is not given that thou shouldst

hearken unto my words, for in the

celestial world of the Seven Springs

a million millions of them that drew

from thee on earth the breath of their

souls and the food of their bodies are

now thy meekest servants and subjects;

and the voices of their praise must

ring so loud and sweet to thine ears

that these rough words of mine are

but as jarring sounds of discord.

To Thee, O Gladsome Queen of a Gladsome Art,

it cannot be known that one so poor

and miserable as I doth even in thy

loved land exist, much less that thy most

degraded petitioner did in all his days(www.xing528.com)

honour and praise thy name, sing thy glories,

pray for them that prayed to thee, thought

by day and dreamed by night of all the

vast goodness thou didst bestow upon

this Flowery Land.

But, O Transcendent Lady of the Ancient Sin,

I, thy miserable petitioner, did, when

a boy, labour among the trees of the

mulberry, feed with tender care the

creatures thou didst teach to spin,

threaded from their shells the divine

gleams which thou taughtest to produce,

wove with mine own hands the silken

strands of thy invention, and made into

great widths and breadths the shimmering

fabric which is the glory of the world.

Yet, Yuen Fi, Goddess of the Golden Weave,

all, all the words of this most humble

man are true;as true as ever lowly one

did vouch to speak to one exalted high.

And now, Yuen Fi, Lady of the Blessed Silk,

I crave that thou wilt think of me in

thy celestial sphere;that to the holy

ones forgathered there, thou wilt but

speak a kindly word and say that here

upon the sordid earth, which thou alone

didst beautify, there lives a humble man of

poor renown, who, in all the hours of all

his days did strive and toil by sweat of face

and tire of brain to do thy bidding in the

silken fields;who……

[Lines obliterated]

My prayer, O Heavenly One, O Goddess Rare,

though I would speak to thee the whole

night through, in pain I do make brief;

for well I know that in that High Beyond

this voice of mine can hold no charm.

But now again of thee I fain would ask:

that in this hour of darkest night a

newer blessing thou wilt give to all that

work in arts of thine;bless them that

harvest in the fields, bless thou the

silkworms'rounded home, bless them that

toil at factory loom, bless them that mart

thy precious weave, bless them that sail

the far salt seas and take thy goods to

foreign shore;bless them that on their

bodies fair—in Indies and the far beyond,

the lands of Europe and the West, in every

isle, in every clime, in cold and heat, in

shine and rain, in mountain home and valley

mild, in palace rich and humble cot,—

where'er, O Mighty Sun-Loved Queen, thy

name is thought or heard or sung, send

down thy blessings like the dew!

编者特注——多年之后,当李鸿章在清帝国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即官居四大学士之首的文华殿大学士的几年间,李鸿章在其日记中最明显的位置先后三次提到了他亲自下令,要求大量印制,广泛传播慈禧太后老佛爷撰写的《嫘祖颂》,要让清帝国的所有子民不仅要更加了解蚕神,还要了解嫘祖发明的养蚕缫丝之技艺,大力鼓励养蚕缫丝业的发展,以图国富民安。

在对宫廷史料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嫘祖颂》的创作者是慈禧太后。此外,由于慈禧太后非常在意自己的文学能力,而且,朝野上下都认可她的文学能力,因此,也没有人会怀疑慈禧太后创作《嫘祖颂》的真实性。

可以肯定的是,李鸿章在其一生中从未公开声称《嫘祖颂》的作者其实是他,而是尽心尽力下令印制传播,在一个李鸿章发布的命令中,他宣称《嫘祖颂》是“最伟大的太后老佛爷献给蚕神嫘祖的不朽真言”。

在对李总督的日记,以及大量的公开文件、书信和其他文稿的仔细整理和翻译中,我们发现除了之前提到的那篇祭文外,并没有其他与“祭文”或“颂歌”相关的文稿。毋庸置疑的是,李鸿章就是《嫘祖颂》的作者,把这篇祭文放在这里也是非常合适的。加上研究者和译者在李鸿章的手稿中并未找到任何《嫘祖颂》的复制品。将这首“颂歌”译成英文后可能要占十到十二页的篇幅。在东方学者宣布《嫘祖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之后,欧美国家中许多对李鸿章感兴趣的学者对李鸿章有了另一个更重要的评价:晚年的李鸿章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官和清帝国最富有的人,他还是一个学富五车、孜孜不倦的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