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驾崩之后,太子李显继位登基为唐中宗,武则天代理朝政。这个时候,中宗皇帝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可惜他并不能够正视这一点,做出了很多忤逆武则天意愿的事。因此,中宗皇帝登基仅仅两个月后,便被武则天随便找了个借口废为庐陵王,中宗皇帝的弟弟李旦被武则天扶上皇位,是为唐睿宗。睿宗皇帝能够判明形势,他采取妥协退让的做法,请求武则天把自己的帝位降为皇嗣,这才让武则天登基成为女皇。面对睿宗皇帝的“配合”,武则天到底没有为难他,但是对于被废掉的中宗皇帝李显,她就没那么客气了。经过一路流放,李显一直被流放到房州(今湖北房县),才终于落下脚来。
此时的李显,生活全面陷入绝境,他被刻意安排在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在皇位争夺战中落败,后死于流放地房州)病死的宅子里。由于到了完全任人摆布的地步,李显完全对未来失去了希望,而且每天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会派人来杀害他。再加上他最为倚重的亲家韦玄贞一族也遭到武则天铲除,李显甚至已经丧失了求生的意愿,每天只是消极地坐以待毙。庆幸,李显的妻子韦氏性格坚毅,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李显熬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当然,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李显的危机始终没有终止。比如在徐敬业叛乱的时候,打的旗号就是恢复李显的帝位,这自然会把李显置于九死之地。应该说,李显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隐患,如果没有狄仁杰等人暗中运筹,他可能早就被武则天暗害了。
武则天执政末期,继承人问题日趋突出,而呼声最高的继承者就是李显。但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又摆在所有人面前,那就是一旦在继承人问题上触怒了武则天,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李昭德和魏元忠等人的下场就是例子。因此,虽然所有人都在关注这一问题,但实际上敢于有所作为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只有狄仁杰一人。而狄仁杰的做法一如既往的稳扎稳打,他抓住所有时机在武则天面前提到李显,并且想尽办法把话题引到皇位继承问题上。尤其是在建立功勋的时候,武则天通常会询问他想要什么封赏,狄仁杰多半就会提到皇位继承问题,这就让武则天逐渐受到了狄仁杰的影响,她的想法有了一些改变。
然而,尽管狄仁杰能够察言观色,不至于触怒和忤逆武则天,但是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时常在场,狄仁杰所冒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一次,武则天梦到一只折断双翅的鹦鹉,第二天早朝的时候让群臣解梦。狄仁杰立即抓住时机说,“鹦鹉”当中带了一个“鹉”字,指的就是武则天,而双翅则代表她的儿子,一个是皇嗣李旦,一个就是庐陵王李显。在场的武承嗣和武三思立即攻击狄仁杰诅咒武则天,说他想让武则天折翅,显然有莫大的不臣之心。狄仁杰只好倚老卖老,当庭和二人展开激辩,直到武则天出言调和才使双方作罢。
又有一次,武则天梦见自己下棋,下着下着忽然棋子不够了,但是四处寻找棋子却找不到。武则天多少还是有些迷信的,于是又想找人解梦,而她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狄仁杰。为了避免出乱子,这一次她私下召唤了狄仁杰,而她得到的答案是“棋子”代表“子”,没有“棋子”了,就代表没有“子”了。再说明白一点,就是说武则天没有儿子了,因而狄仁杰话锋一转,又扯到了迎回庐陵王李显的话题上。武则天虽然知道狄仁杰有政治意图,却也从侧面了解到了群臣的真实想法,再加上狄仁杰出言必从她的角度考虑,武则天也就默认了狄仁杰的说法。
当然,狄仁杰之所以敢于得罪武氏宗亲,不仅因为他有着深厚的政治资历,而且有武则天的宠信为依靠。事实上,武则天也曾正面询问过狄仁杰皇位继承的问题,甚至问他能不能在武氏宗亲中挑选一位,以便防止自己死后遭到清算。对此,狄仁杰只用一句话就坚定了武则天的想法,他对武则天说,“姑姑和侄子的感情固然亲近,但是和母子之间的感情比起来,恐怕还要疏远一些,陛下何以相信侄子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由于狄仁杰说出了这句话,才让武则天下定最终决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狄仁杰所说的这句话,当年的李昭德也曾经讲过,最终的效果却是天壤之别。可见,他和狄仁杰的智商虽然不相上下,情商却恐怕有所不及。
与此同时,狄仁杰还把一个基本事实摆在武则天面前,那就是他的政治主张绝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主张,而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前面提到的刘仁轨、李昭德和魏元忠等人,虽然他们在政见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恢复李唐政权的意见上却高度一致。而反观武氏宗亲,非但都是一些不堪重用之辈,而且普遍遭到大臣们的厌恶。等到武则天一死,武氏宗亲势必遭到一次猛烈攻击,到时候他们尚且难以保全自身的性命,又谈何维护武则天的身后名。相反,如果武则天能够传位于李唐宗室,不仅能够维护朝廷稳定,同时维护她的身后名,同时也可以提早安排武氏宗亲退出权力角逐舞台,从而让他们免遭一劫。
不可思议的是,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狄仁杰居然还把面首集团拉到了自己的阵营当中。武则天和男性君主一样,对异性也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双重需求,因而豢养了一批容貌俊美的年轻后生,其中以张宗昌和张易之兄弟为代表。狄仁杰找到机会宴请二张,席间以完全为他们考虑的姿态说:“你们二人之所以能够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并不是有功于社稷,而仅仅是凭借陛下一人对你们的喜爱。但是现如今,陛下已经七十多岁了,你们却年方二十,不得不做长远打算,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啊。”二张都是徒有虚表之人,闻语连连求教,狄仁杰于是告诉他们说:“全天下都在期待恢复李唐政权,如果你们能够劝说陛下还政李唐,于国于民就是功德一件,陛下百年之后,我也好保你们一生荣华。”(www.xing528.com)
以二张为代表的面首集团,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男性君主的后宫势力,说得通俗一点,他们能够给武则天吹枕边风。狄仁杰把他们引为己用,虽然让一些正直之士颇有微词,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讲,显然是非常具有智慧的做法。从更深一层含义来说,当武则天的面首集团也倒向了恢复李唐的势力后,武氏宗亲就被彻底孤立了。武则天作为一个精明透顶的政治家,不可能意识不到在政治上被孤立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因而狄仁杰的做法相当于是把所有能够左右武则天想法的因素都考虑到并利用上了。事实证明,面首集团倒向狄仁杰阵营,终于成了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圣历元年(698),就在狄仁杰苦苦考虑如何再次劝谏武则天迎回庐陵王的时候,忽然接到一封秘信,被流放在房州的庐陵王一家要来京城看病。这封信即便在普通人看来,也可谓万分蹊跷,何况摆在足智多谋的狄仁杰面前。原因很简单,如果庐陵王想要看病,去哪里不行?为什么非要到京城来?而且是全家人都来?答案只有一个,武则天要秘密迎回庐陵王,只是迫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为保万无一失才如此行事。果不其然,武则天于某日忽然召见狄仁杰,并且一改常态,主动向他谈起皇位继承人问题。心知肚明的狄仁杰还想装一会儿糊涂,武则天却不等他说完,起身从大帐后拉出李显,颇带些嗔怪之意地说:“还卿储君。”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狄仁杰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应有的智慧和风范。他按例向庐陵王行礼,然后转身对武则天说,庐陵王回朝要举行相应的迎接仪式,不能如此悄无声息,否则有失朝廷体统和大国风范。狄仁杰的用意很明显,庐陵王虽然回到京城,但是知道实情的人还很有限,大多数人仍处在猜测的阶段。而既然武则天已经说了“还卿储君”的话,说明她已经默认了传位李显的事。但此时所有的事情都在秘密进行,说明武则天还给自己留有退路,或者说她并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所以狄仁杰自然要把这件事尽快落实。
武则天既然已经迎回了庐陵王,狄仁杰的要求便不过分,同时她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能够用以回旋的余地已经不多了。于是,武则天同意了狄仁杰的要求,把李显请出城外,安置在洛阳城外最奢华的龙门客栈。同时由狄仁杰统一筹划,百官从旁配合,重新举行规模盛大的迎接仪式。这样一个看似流于形式的迎接活动,其政治意味是明显的,即李唐复国的事情已经板上钉钉了。此事一出,朝野官民奔走相告,比任何一次朝廷大赦都要影响深远,一时间真可谓普天同庆。武则天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在感念自己做出正确决定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莫大的无奈。
然而,此时还有一个人比武则天更加无奈,他就是武氏宗亲中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武承嗣。他将杀父之仇抛诸脑后,为武则天鞍前马后耗费毕生心血,最终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半年之后就郁郁而终了。继他之后,武氏宗亲中再没有能够撑起场面的人,天下大势由此乾坤定鼎。同年,皇嗣李旦将皇太子位还于李显,李唐王室的最高权力顺利完成交接,再次为李唐复国上了一道保险。就在这个时候,突厥忽然来犯,满朝惶恐的同时,狄仁杰却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他说动武则天任命李显为大元帅,领大兵前去平定战乱,狄仁杰则出任随军副元帅,在他的全力配合与运作下,突厥之乱很快平定,李显的光芒一时盖过了武则天。
也许有人会说,以武则天的能力和狠毒,如果想要让武氏宗亲继承大统,只要将反对势力清剿干净即可,完全不必做出妥协。这就要说到武则天一生当中最大的无奈,其实只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即人心向背。自古以来成气候的统治者驾驭天下,都要注重从思想和行为上进行统治,李唐建国之后,在李世民时期已经从这两方面完成了统治。武则天虽然在行为上实现了大统,但是在思想上却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时间实现统治,因而她的得位始终有不正之嫌。如果武氏宗亲当中有可堪大用之才,能够把武周政权再延续一代,给思想统治工作留出时间,武则天就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狄仁杰能够穿透层层迷雾,精准地抓住这一关键点,不仅延续了李唐政权,免除了民众苦难,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千古美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