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乐思晦在唐天授二年(691)六月拜相,十二月即遭来俊臣毒手而惨死,所用罪名仍然是“谋反”。由于是重罪,乐思晦被满门抄斩,只有一个不满十岁的儿子幸免于难,但还是被发配为奴。反对酷吏政治的大臣们想要绝地反击,这个孩子就是最好的契机,因而通过一番运作,这个孩子出现在了朝堂之上,受到了武则天的接见。这场运动不仅是要拯救狄仁杰等身陷囹圄的政治大臣,同时也是反对酷吏势力的一次反击,他们要让酷吏政治的受害者现身说法,让武则天感受到相关做法的负面效应。
朝堂之上,武则天首先发问,想要知道乐思晦之子的来意。乐思晦之子虽然还是个孩子,但是身负血海深仇,对于来俊臣等人的做法做出强烈谴责,并且在反对酷吏政治的大臣教导下,他的说法完全从武则天的角度出发。最后,乐思晦之子还对武则天说,即便是他最信任的大臣,只要交到来俊臣手中审问,最终都会承认自己谋反。如果这番话从一个成年人口中说出来,武则天也会不为所动,但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她就不免有些动容了。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就做出了一个顺应时势的决定,即亲自审问狄仁杰等一众被冤枉的大臣。
事实上,武则天对于来俊臣等人的做法心知肚明,之所以始终听之任之,主要还是出于自己的统治需求考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甚至不惜忍痛割爱,牺牲掉自己十分看重的狄仁杰。迫于反对酷吏政治的大臣们掀起反击风潮,武则天才亲自审问狄仁杰等人的谋反案,实际上不过做个姿态而已。果不其然,武则天亲自过问案件之后,狄仁杰等人很快被查明是冤枉的,但还是贬了他们的官。武则天这样做,实际上相当于“各打五十大板”,一方面她还是要坚持搞酷吏政治,一方面也是在警告来俊臣等人不要做得太过火。
狄仁杰被贬,来到彭泽(今江西彭泽)担任县令,魏元忠和李嗣真等人同样遭到不同程度的贬谪。然而,狄仁杰虽然躲过了来俊臣等人的连带打击,却还有一些人想着专门对付狄仁杰,其中就包括一个叫霍献可的人。霍献可也是酷吏一党,他之所以跳出来请求武则天收回对狄仁杰的免死令,是因为受到武承嗣的暗中怂恿。武承嗣很清楚,作为名声在外的正直大臣,狄仁杰虽然没有表态反对武则天称帝,但是也没有表态拥护,这实际上乃是反对派大臣的权宜之计。而既然反对武则天称帝,自然反对武则天传位给自己的侄辈,武承嗣作为最有可能继承武则天皇位的人,自然没有轻易放过狄仁杰的道理。
与此同时,霍献可的表现也确实堪称卖力,为了把狄仁杰推下水,他不惜诬告自己的舅舅谋反,同时把狄仁杰列为同谋。但武则天主意已定,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君无戏言”,就把这股不正之风压下去了。但是,武则天也没有责怪霍献可的意思,甚至如他所愿对其加官晋爵。武则天这样做也有她的目的,即利用势力庞大的酷吏群体牵制李唐宗亲,比如她的儿子李旦,也就是唐睿宗李旦,就处在来俊臣的严密控制之下。李旦还是比较识时务的,他不但请求武则天把自己的帝位降为皇嗣,也就是皇太子,还请赐武姓,以确保自己在武则天的统治下苟全性命。
而酷吏们对于武则天的期许也确实不遗余力,在制住了李唐宗亲并稳住了朝廷百官之后,他们又把毒手伸向了那些不肯屈从而被流放边疆的大臣。这一次,还是由来俊臣牵头,同样是诬告被流放的大臣们谋反,并最终将他们屠戮殆尽。史料记载,来俊臣等人的手法无所不用其极,就连这些被流放大臣的家眷,包括那些老弱妇孺,全部惨遭不幸。可以说,武则天的政治利益是与酷吏们绑在一起的,这就不难想象狄仁杰的处境了,如果不是武则天赏识他的政治才干,很可能早已在酷吏的打击下命丧黄泉了。即便如此,为人精明的武承嗣还是看出,武则天赦免魏元忠等人的死罪,还是一种政治立场上的松动和转折,而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狄仁杰。(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的狄仁杰,真可谓心灰意冷,李唐宗亲被清洗殆尽,正直大臣明哲保身,酷吏一党把持朝政,武氏宗亲跃跃欲试,自己又被贬在偏远地方为官,整个国家似乎都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然而,就在狄仁杰无计可施的时候,来俊臣等奸佞之臣的局限性表现出来,他们仗着武则天的宠信,逐渐变得翩翩然起来,居然觉得自己可以一支独大了。于是,当正直大臣们被打压下去后,酷吏一党和武氏宗亲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同时来俊臣又与张易之和张宗昌等人交恶,因而,面首集团也站到了他的敌对立场上。这个时候,可怜的来俊臣还想着故伎重施,状告武氏宗亲和张氏兄弟谋反,最终为自己掘下坟墓。
武则天想要惩处来俊臣,罪状可谓比比皆是,而且这个时候正直大臣和李唐宗亲已经被剿杀得差不多了,对于来俊臣也到了“兔死狗烹”的关口,于是很快就将他推上了法场。行刑当天,整个洛阳城万人空巷,所有官民都赶来看热闹。当来俊臣的人头砍落在地时,场面一时失控,疯狂的人群涌进法场,争相分食来俊臣的尸骨。来俊臣的死,标志着酷吏政治的结束,以他为首的酷吏制造了一系列冤屈,被武则天一股脑推到了酷吏一党身上,狄仁杰等被贬在外的正直之士,也终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如此黑暗的时刻,狄仁杰仍然在竭尽全力地为彭泽百姓谋取福祉。对于他在彭泽的政绩,史书只用了六个字作为概括——邑人为置生祠。众所周知,祠堂是人们祭拜神灵的地方,即便是受人拥戴的大人物,也要等到死后才有百姓为之建祠,而当地百姓在狄仁杰在世时即为他建立祠堂,可见其为国为民之心以及兢兢业业之行了。然而,酷吏一党覆灭之后,武氏宗亲开始当政,朝廷当中仍然没有狄仁杰安身立命之所,但是接下来的时局发展,还是为狄仁杰提供了表演的舞台。
唐登封元年(696),契丹为祸,侵扰北部边境,兵锋一度深入到中原腹地。武则天接连调兵遣将,却都兵败而回,于是狄仁杰被再度启用,出任魏州(今河北魏县)刺史。赶到魏州之后,狄仁杰很快稳定了当地的混乱局面,契丹人眼见无利可图,只好知难而返。狄仁杰不敢有丝毫松懈,随即开始着手整顿军务,又花费大气力恢复农事,最终将契丹阻隔在了边境之外。凭借这一功绩,狄仁杰很快被武则天召回朝廷,这一次他所面对的局势也变得更加棘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