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大唐名相与三个外甥的冷眼旁观

大唐名相与三个外甥的冷眼旁观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育有三子,长孙皇后走得早,长孙无忌时时留意外甥们的成长情况。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三个孩子,各有各的特点。长孙无忌对三个外甥虽然关爱,但并不特别表现出来。几番思考,长孙无忌便与三个外甥保持着最恰当的距离,在旁人看来,长孙无忌对李承乾、李泰、李治一直冷眼旁观,既不指导,也不维护,仿佛他和这三个人并没有亲密的血缘。满朝文武都知道李世民最宠这个皇子,但长孙无忌却并不看好这个外甥。

大唐名相与三个外甥的冷眼旁观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育有三子,长孙皇后走得早,长孙无忌时时留意外甥们的成长情况。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三个孩子,各有各的特点。嫡长子李承乾,八岁便被李世民立为太子,聪明可爱,不论学什么都一学就会,并说得头头是道,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夸奖;老二李泰(在诸子中排行第四)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字,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老三李治(排行第九)年幼丧母,李世民亲自带在身边抚养,他年纪尚小,性格软弱。

长孙无忌对三个外甥虽然关爱,但并不特别表现出来。他的身份是外戚,不宜与哪个皇子特别亲近。何况,他本身是太宗的心腹大臣,如果与太子接触过多,就会引来朝臣们的弹劾,甚至还会引起李世民不必要的猜疑。

而且,长孙无忌亲自参与过“玄武门之变”,他更是明白皇位继承人能否顺利登基,也要靠天时地利,在局势明朗之前,他应该静观其变,而不是早早显露自己的意思,与某个皇子交好,让其他可能继承皇位的皇子侧目。

从更深一层考虑,就算自己有中意的人选,以长孙无忌的稳重个性,他更不可能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意思,他必须站在一个公允、不结党、一心为君王、为社稷着想的位置,李世民才有可能采纳他的建议,而不怀疑他有私心。

几番思考,长孙无忌便与三个外甥保持着最恰当的距离,在旁人看来,长孙无忌对李承乾、李泰、李治一直冷眼旁观,既不指导,也不维护,仿佛他和这三个人并没有亲密的血缘。长孙无忌却清楚地知道,不论对外甥们,还是对自己,这便是最好的态度。

长孙无忌一直认为,李承乾将来继承大统是件板上钉钉的事,绝对不会有波折。一来李承乾本人聪明;二来李世民下了血本培养太子,从小就给他找最好的老师,陆德明孔颖达李纲,个个都是当世大儒。一开始,李承乾靠着机灵的小脑瓜,和老师们侃侃而谈,博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赞誉,李世民听说儿子如此出息,也认为江山后继有人。眼下,又让儿子开始学习处理政事,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

好的开始只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却经常出问题。很快,李承乾进入了叛逆期。开始是李承乾生了几场大病,李世民为了儿子又是祈福又是求医,好一通忙碌。李承乾身体好了,腿脚却从此不灵便,每一次上朝都要乘轿,李世民看到这样一位储君难免叹息。偏偏长孙皇后早逝,没有母亲管教的李承乾越来越贪玩。

年轻人贪玩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李承乾是储君,他身边有李世民指派来的老师们。这些官员全都是贞观朝的骨干大臣,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看到李世民不对,他们都敢直接批评李世民;看到李承乾不对,自然不会对这位太子客气。李承乾今天被这个老师训,明天被那个老师训,难免激起逆反心理。其中,尤以于志宁和杜正伦为代表,李承乾稍微有点错误,他们一边苦劝一边报告给李世民,李世民听了又要对李承乾教训一通。

李承乾本是个聪慧勤恳的少年,因为丧母、生病、瘸腿、挨训、父亲要求太严等原因,愈发不肯上进。李世民对其爱之深,责之切,愈发对太子动辄训斥。李世民一面教训太子,一面又做了一件让李承乾更加反感的事:他对李承乾的弟弟李泰百般宠爱。

诸子之中,魏王李泰最得李世民欢心。

李泰长得胖胖乎乎,头脑聪明,言辞流利,雅好文学,尤其擅长写草书。李世民也是个风雅分子,又写得一首好字,没事不是找大臣们闲聊论史,就是开酒宴听歌跳舞。父子俩一见面就亲亲热热,有说不完的话,对这个儿子,李世民虽然不能立他为太子,却倾注了无边无际的父爱

皇子年长需要去自己的封地居住,不能留在长安,李世民舍不得李泰,没让李泰走;

李泰喜欢文学,李世民就允许他开文学馆,自由招纳学士;(www.xing528.com)

怕李泰住的地方不够宽敞,将芙蓉园赐给李泰;

李泰身材较胖,李世民怕他走路太累,特许他乘轿子上朝;

李世民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李泰,一天看不到李泰就想得不得了。

……

满朝文武都知道李世民最宠这个皇子,但长孙无忌却并不看好这个外甥。原因是李泰过于恃宠而骄,为人狂妄,对朝廷大臣缺乏起码的尊重。因为李世民太过宠爱李泰,习惯有话直说的大臣们难免上奏折,批评李泰奢侈,批评李泰狂妄,李泰听说后就找父亲大闹,认为朝廷大臣们欺负他。李世民爱子心切,将大臣们骂得狗血淋头,惹得魏徴大怒,在早朝时据理力争,逼得李世民最后不得不检讨自己太宠孩子……

这一切,长孙无忌看在眼里,但他并不担心朝廷会有变故。他看得出李世民虽然宠爱李泰,但仍然对李承乾不断教育,可以肯定,李世民不愿国本出问题。但长孙无忌忘记了,他的外甥并没有他的眼界,更没有他的思考方式。

对李承乾来说,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无疑是火上浇油,他不明白同样是儿子,李世民亲自抚养李治,天天跟李泰亲热,对自己却总是板着一张脸。他越想越气,做事也越来越荒唐:他整天在东宫胡闹,找来一群小厮扮成突厥人玩骑马打仗;和伶人搞起了同性恋,传到满朝皆知;看自己的老师于志宁不顺眼,就派刺客半夜去杀他,见于志宁家徒四壁,刺客尊敬这是个清廉的官员,结果下不了手;更有甚者,他大放狂言说:“有一天我要是当了皇帝,谁来进谏我就杀掉谁,杀个几百人,自然就没人敢说我了!”……这些事一件比一件荒唐,一件比一件更让李世民震怒,大发雷霆。

李世民在东宫大骂太子,又杀掉了李承乾的娈童,李承乾气得装病,竟然几个月不上朝,父子俩闹得不可开交。满朝大臣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一次,连长孙无忌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能暗地里祈祷外甥赶紧长大。李世民一生气,乐坏了一直以来受宠的李泰。李泰对哥哥弟弟没有多少手足之情,一心希望父亲废掉哥哥,立自己当太子,他一直在父亲面前刻意表现。

唐贞观十六年(642),李泰献上自己组织编撰的《括地志》,这是一本翔实的地理著作,记录了大唐10道358州1551县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物产名胜、神话传说,等等,正文有550卷之多。李世民正被太子气得头疼,见李泰如此能干,对此,他免不了大加赏赐;为了显示孝心,李泰在龙门为长孙皇后造了佛龛,李世民为李泰的孝心感动不已。

同时,李泰还在不断地吸纳自己的人手,因为李世民的宠爱,不少权贵都聚集在李泰身边,特别是那些功臣们的后代,如杜如晦的弟弟和儿子,房玄龄的儿子,柴绍的儿子,朝廷上还没形成太子的党羽,却隐隐出现了“魏王党”。魏徴和褚遂良对此深恶痛绝,一再提醒、进谏,劝李世民不要太放纵魏王。唐贞观十七年(643)魏徴去世,临死还嘱咐李世民不要废掉太子。

长孙无忌一言不发,也许是为了避嫌,也许是因为他太过习惯于跟着李世民走,也许是他不想自己牵扯到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去,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不支持李泰。此外,他和褚遂良在各个方面一直保持一致,褚遂良正直敢言,常常说出长孙无忌不愿说出、不便说出的事。但不论如何,在李承乾和李泰的斗争中,长孙无忌没有正面出场,他这个舅舅像没事人一样做了个旁观者。

李泰日渐骄矜,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李承乾日益紧张,他见李世民对李泰不断封赏,又不让李泰离京,还让他自己开馆,当年李渊不就是这样对待李世民的吗?李泰会不会为了皇位杀掉自己?李承乾越想越怕,越怕越想,终于,他做了一个危险的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