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解任亲疑虑

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解任亲疑虑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吏部”是六部之首,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审核、升降,是政府的中枢部门。此时的长孙无忌不但担任重要的吏部尚书,还被封为齐国公,并享有实封一千三百户。在朝臣们看来,李世民此举难免有“任人唯亲”的嫌疑,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又有如此高的地位,万一有不良企图怎么办?他信任长孙无忌的能力,偏偏要“举贤不避亲”!所以,李世民要重用他这个外戚,他自己理应懂得避嫌,既安抚了朝廷,也保全了君臣之间的感情。

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解任亲疑虑

李渊手上接过全国政事的那一刻,李世民铆足劲头,要做一个好皇帝。

一来,开创一个太平盛世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二来,他的权力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让百官、百姓承认自己,他更要做出成绩。对于治国大计,他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打算,但那不是当前要务,首要任务是控制政府,不让自己的权力落空。

在李世民接掌军政大权之初,朝廷上的大臣分为四类:

第一类,皇帝党。这是一批跟随李渊开国创业的老大臣,包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等人,还有李渊建都长安后亲自提拔的百官僚属。对老大臣们,李世民明白他们劳苦功高,不能轻易发落,就实行“表面尊崇,暗地削权”的方法,而原来政府的要员,李世民也全部换为秦王府的人,直接架空了李渊的政府,让自己的老爹再也没有和自己竞争的机会。

第二类,太子党。李建成当了七年太子,国事娴熟,党羽也不少。李世民对这类人的态度是能杀就杀,能降就降。在太子的人马中,一个叫魏徴的大臣尤为引起李世民的重视,李世民质问魏徴:“我听人说,你曾劝前太子行刺我,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魏徴毫不畏惧地回答:“太子倘若听我的话,又怎会有现在的下场!”李世民爱惜魏徴是个人才,直接收为己用。

第三类,中立党。这一类人人数也不少,且不能称之为“党”,他们有的是前朝大臣,有的曾为其他起义领袖做事,这些人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虽有大功,却也因为能力高功劳大,很让李渊忌惮。李靖和李勣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在玄武门之变前,太子府和秦王府都想拉拢他们,他们婉拒了双方的邀请,严守中立,不参与任何政治战争。对于这类人,李世民重视他们的能力,却无法将他们视为心腹。

改组旧政府的过程,也是新权力的分配过程。李世民毫不吝啬地封赏了跟随自己的有功之臣们:房玄龄中书令高士廉为侍中,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秦琼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

房玄龄和高士廉官职最高,是新政府的宰相。此外,李渊手下的萧瑀升为左仆射(相当于宰相)。李世民在改组政府之时并不急于扔掉父亲的原班人马,而是新旧混杂,让自己的人手分宰相的大权,同时对老大臣们施恩,一来震慑他们,二来希望他们为己所用。这种温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但李世民的功臣们得到了封赏,李渊的老大臣们也没被冷落,一个既有底蕴又有锐气的新政府顺利诞生。

显然,长孙无忌的官职不是最高的,但依然能看出,他就是李世民独一无二的心腹之人。

因为长孙无忌在吏部任职。

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尚书”,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吏部”是六部之首,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审核、升降,是政府的中枢部门。李世民想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朝廷大臣对自己忠诚,就要从源头下手,让新上任、新升官的官吏们明白谁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所以,吏部长官必须是自己的亲信,进而保证吏部提拔的官员能够效忠于新皇帝。(www.xing528.com)

李世民将这个重要位置交给长孙无忌,可见他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但他的这种信任,也为长孙无忌带来了麻烦。尽管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有重大功劳,但在政变之前,他只不过是秦王府的一个小文书,在李世民打天下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像房玄龄、杜如晦一般运筹帷幄、声名在外,更没有尉迟敬德等人刀头舔血得来的战功。他身上最显眼的,恐怕还是他的外戚身份,而外戚是一个政权必须警惕的危险人物。看看之前的历史,外戚专权这种事,几乎历朝历代都少不了。不过此时李世民正在兴头上,没有人想提这种煞风景的担忧,何况,一个小小的文书能有什么兴风作浪的能力?

事实证明,他们小看了长孙无忌。一个能够在政变之中运筹帷幄,一力促成李世民登基的人,能力怎么会弱?长孙无忌上任之初,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和人员数量,既节省开支,又提高办事效率,可谓一举两得。吏部的工作质量一提高,其他部门便有了优秀合格的官员,带动了整个国家机构高速运作起来。对一个新政权来说,这无疑是个喜人的局面。至此,无人再敢小觑长孙无忌的行政能力了。

李世民见吏部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免夸耀自己“知人善用”,一年后便想将长孙无忌升为宰相。群臣听了不免嘀咕,但李世民铁了心要提拔自己的大舅子。此时的长孙无忌不但担任重要的吏部尚书,还被封为齐国公,并享有实封一千三百户。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见兄长太得圣宠,连忙规劝李世民不要如此重用自己的哥哥,要汲取汉朝外戚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也知道位高人愈显,上书表明自己不愿继续升官。兄妹二人越是推辞,李世民越是认为长孙无忌是万里挑一的好外戚,最后,长孙无忌被升为尚书右仆射,位居宰相之位。

在朝臣们看来,李世民此举难免有“任人唯亲”的嫌疑,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又有如此高的地位,万一有不良企图怎么办?远的不说,就说近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靠着外戚的身份,篡了北周的大权。为什么皇上这么糊涂?不少大臣开始写奏折,轮番劝告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反应是将这些奏折拿给长孙无忌看,表明自己根本不信大臣们那一套。他信任长孙无忌的能力,偏偏要“举贤不避亲”!

李世民的信任,让长孙无忌倍加感动,也给了他不小的压力。平心而论,长孙无忌对自己的能力并非没有信心,但他也深知在朝廷上,有很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例如以“房谋杜断”闻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不论能力还是功劳,都远远胜过自己。最重要的是,他的外戚身份太敏感了,李世民越是重用他,他就越会成为旁人的靶子。

长孙无忌又一次慎重地思考着自己人生的道路问题。他究竟应该继续做丞相,还是应该将这个位置交给其他人?长孙无忌的思考方向永远是务实的,他明白自己有今日的地位,靠的是李世民的信任,那么他最不能失去的,不是官位,是这份君臣间难得的信任。他是李世民的影子,李世民越是锋芒外露,他越要低调收敛。所以,李世民要重用他这个外戚,他自己理应懂得避嫌,既安抚了朝廷,也保全了君臣之间的感情。

长孙无忌郑重其事地向李世民辞职,李世民也不好继续任性下去。为此,李世民耿耿于怀。当年年底的祭祀,李世民命功臣裴寂和长孙无忌使用金辂,这是极高的恩宠,身为李渊老朋友的裴寂连忙推辞,李世民说:“您是高祖的元老大臣,无忌是我的佐命之臣,能和他同乘的人,除了您还有谁?”话里话外,都在告诉朝臣们他对长孙无忌的宠信。

长孙无忌越是懂得避嫌,李世民越是要“任人唯亲”。贞观七年(633),李世民又动了给长孙无忌升官的心思,非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群臣又一次议论纷纷,长孙无忌又一次上表推辞,李世民干脆写了一篇《威凤赋》赐予内兄,表达自己称帝的艰辛和对功臣们的感激,定要与功臣(特别是长孙无忌)同甘苦,共富贵

君王做到这个地步,长孙无忌知道自己不能继续推辞,这一次他顺了李世民的意思,他会用实际行动报答皇上的这份信任,在贞观大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缔造大唐最初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