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西周礼治文明与大都镐京

西周礼治文明与大都镐京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分析,二者实指一地,是一高大建筑所在的地名,为镐京的附属建筑辟雍。

西周礼治文明与大都镐京

二、建新都镐京

武王在周公等大臣的陪同、谋划下从盟津回到丰京后,根据国家机构扩大、人口增多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沣水东岸修建规模宏大的新都城,以适应和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从周公的地位、才干等方面分析,我们认为这一重要工程的决策,其必是主要的大臣,且担负起了“监修”的重任。

1.为何在沣水东营建镐京

文王营修新都丰京是在公元前1058年,位于今长安区沣河西岸,仅使用了八九年,武王又在沣水中游以东营修新都镐京,显然不是丰京陈旧,而是丰京已不适应中央机构和日益增多的人员需要。问题是武王为何不在丰京处扩建,而要另修都城?史念海等《西安》云:“既然文王做丰,已有良好的基础,那么武王又为什么要别创镐京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镐京的兴建应该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按照某种明确规划进行的。按照当时的习惯,周代的统治者在丰镐附近,甚至渭水左右曾经修建过许多离宫别苑,西周彝器铭辞中就有王在某宫的记载。丰镐之间的关系最初也应当是这样,即初时只是在镐池附近营建别宫,但后来镐京的营建逐渐增多,最终超于丰京之上,所以王在镐的时候反而比在丰的时候多,镐也就实际代替了丰而成为西周的正式王都。第二,镐京的兴起虽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最终能够替代丰京却是由这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丰京的地热与镐京相比要远为低下,在沣河和灵沼河等河流泛滥时很容易遭受水患,因此周人把这里称之为‘湿宫’。同时,丰京的四周也过于狭迫,它的东西两侧分别被沣河和灵沼河所限定,南面已是终南山麓,北而则更为低湿,又是渭河故道所在”,“丰京也不可能向北发展”。“比较起来,沣河东岸的镐地却是要高亢得多了,镐的本字就是高,镐池也就是高池,镐京也就是高京。由于沣水东岸地势高亢,又不像丰京周围那样狭促,所以西周的统治者要想向外拓展京邑,也只能向镐地延伸。此外,镐京在沣水东岸,东出函谷、渭北两道相交接的渭河渡口和武关道也比丰京更为便利”[15]。即镐京的营建有政治原因,也有地理环境的原因。

2.关于营筑镐京的时间(www.xing528.com)

关于修建镐京的时间,见之书籍、文章,多认为是在武王观兵盟津而返师后,即武王九年(前1048)。杨宽先生却认为:“武王克商后,创建周朝,感到原来文王所建的丰邑不敷应用,因而向东开拓,另建镐京。镐京在西周时有宗周之称,或者简称为周。”[16]此说是不妥切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辟雍是武王举行重要典礼、宣布政令的圣地,政治地位高于丰京,且又是经过占卜符合天意而营建的,兴建的时间应在武王伐纣之前。《礼记·乐记》记载的《大武》云:“夫武始而北出(谓奏乐象征武王率师从镐北向殷都)。”既然伐纣的大军是从镐京北出发的,那么镐京的营筑必定在武王灭殷之前。因而镐京修建于武王东观兵返师丰京之后,是比较妥切的。《三辅黄图》云:“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水经·渭水注》云:“渭水又东北与img51水合,水上承img52池于昆明北,周武王之所都也”,“自汉武帝穿昆明于斯地,基址沦褫,今无可究”。《史记·周本纪》《集解》徐广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丰二十五里。”《正义》引《括地志》云:“镐在雍州西南三十里。”其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水中游东岸,北至洛水村,南至斗门镇,东至昆明池故址,西至img53水故道,规模和建筑都远远超过了丰京。如,仅经考古发现、发掘的一个镐京宫殿主体建筑基址说,总面积就达2891平方米,整个城建筑规模之大可想而知。“镐,周原甲骨和西周金文作‘蒿’。因为周王居于蒿,到岐周或成周去举行祭祀,甲骨、金文中都有‘自蒿’出发的记载。如周原甲骨:‘祠自蒿于周(指岐周)。’德方鼎:‘佳(唯)三月,王才(在)成周,彳止武王福,自蒿。’”[17]镐(蒿)京同丰京的“京”一样,是高大宏伟之义。丰京与镐京之间有桥相通,间距25里,丰京继续使用,一些重大活动仍在丰京,且祖庙也在那里,故通称西周都城为丰镐,亦称宗周。

3.棻京与棻

这两个地名在西周金文中常见,也是周王常去的地方,释者的说法不一。综合分析,二者实指一地,是一高大建筑所在的地名,为镐京的附属建筑辟雍。它“当为镐京东郊的一个地点。这种建筑,四周有水环绕”。《诗经·大雅·灵台》毛传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雍。”“璧”同“辟”,“雍”同“邑”,又同“池”,皆通用。《说文解字》云:“邕,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诗经·大雅·灵台》正义引《五经异义》云:辟雍“圆如璧,壅之以水”,“立明堂于中”,“盖以茅”。《淮南子·主术训》云:“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吕氏春秋·慎大览》云:“武王胜殷”,“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期,济南人公玉带献的《黄帝时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杨宽先生释:“辟雍中高地上的建筑,所以叫做明堂,因为它四周无壁,外户不闭,很是明亮”;“命曰昆仑云云,因为古神话昆仑山具有上天的天梯性质。整个明堂的形制,基本符合周的礼制。这种辟雍的形制,起源于原始氏族制后期村落中的大型公共建筑。原始村落的布局,周围都开凿有沟渠环绕,用于防卫;沟渠以内,四周分布有氏族成员所住的许多小屋,中间有厅堂式的大型房屋,供公共活动之用。明堂即起源于这种大型房屋;辟雍的周围环绕有水,即起源于环绕原始村落的沟渠。”[18]不言而喻,“盖以茅”,也是起源于原始居民的茅草所盖房屋。

辟雍是镐京城外的重要建筑,即使是文王、武王时期已有宗庙的设置,但辟雍的作用仍很大。《诗经·大雅·灵台》在记述辟雍作乐的盛况时曰:“img54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雍。”阮元《问字堂集·赠言》云:“古人无多宫室,故祭天、祭祖、军礼、学礼、布月令、行政、朝诸侯、望星象,皆在乎是。故明堂、太庙、大学、灵台、灵沼,皆同一地,就事殊名。”此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也是可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