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后稷与农耕文化:西周礼治与农官之首

后稷与农耕文化:西周礼治与农官之首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后稷的时代,与渭水流域考古学反映的农业文化状况相吻合。后稷不仅是农耕技术的发扬光大者,而且又是举行上帝祭礼的创始者,备受崇敬。西周之所以将农官之首称后稷,在职官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因就是崇奉祖先后稷之故。后稷一直被世代人民尊奉为农神。

后稷与农耕文化:西周礼治与农官之首

一、后稷与不img6

1.后稷的称谓与其人

史学界对“后稷”有否其人,在认识上是有分歧的。孙作云先生说:“后稷的传说,在虞舜时代”,“是农业的发明者”。说明“周人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且以小米(稷)为主食”。“后稷本来不是一个人名,只代表一个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农业时代”[19]。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亦说:“后稷的存在很有一些疑问。《周本纪》说,帝喾之妃姜嫄,履巨人迹受孕生后稷,‘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而从文王上推十五代只相当于夏商之际。有人认为后稷是上古农官的通称,而非私名,被周人假托为始祖。也有人推测,后稷诞生的神话传说是周人依照商契诞生的神话传说编造的。历史上实无其人。”[20]许倬云先生说:“周室的祖先后稷(弃),据《史记·周本纪》,是尧舜与夏禹的同时人物。后稷不论是一个实在的个人,抑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至少是周人自己承认的始祖。”[21]我们赞同司马迁之说,弃为帝喾之子。

后稷,本名弃,出生和得名时有一段神话,应是文人为帝喾元妃生子所杜撰的故事。《诗经·大雅·生民》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复翼之”。《史记·周本纪》说得更为生动:“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这个故事无非是说“弃”出生的不凡,遭磨难而得“神”保佑的奇异情景。黄帝部落中有以虎、熊等兽为图腾的氏族,传至帝喾,仍有此类图腾崇拜的遗俗。原始社会的先民,不知道生育子女是由于男女交合而来,于是周人就传说他们的老祖母姜嫄是踏了神异的“大人迹”,怀孕后生了自己的男姓祖先“弃”。孙作云先生考证,“原始社会的周人以熊为图腾,所谓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弃(后稷),就是姜嫄履熊迹而生弃,熊是周人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周人不称熊为‘熊’,而曰‘大人’,是源于氏族人对于图腾的避讳”;“他们不许说图腾之名,犹如后代人不许直呼君亲之名一样”[22]。《史记·周本纪》载:弃在少年时就喜欢做植五谷的游戏,长大以后善于农耕任稷官,被尧舜封于邰。“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虞夏时代”距今约4780年。从陕西关中龙山文化遗址看,当时以“稷”(今称谷子)为主的原始农业比较发达。后稷的时代,与渭水流域考古学反映的农业文化状况相吻合。弃是帝喾之子,自然从父姓为姬,“别姓姬氏”,当指其被封于外祖父有邰氏(姜姓)的故地邰,姬姓氏族部落取代了姜姓族之义。朱绍侯先生说:“弃的母亲姜嫄是有邰氏之女,弃长大后,在领导众人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就在邰建立了家室,一般认为这是从母居,是母系氏族公社的表现。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弃已超过了这一阶段。”[23]黄帝是公认的父系氏族社会代表人物,其玄孙弃自然也是父系氏族的人物。

国语·鲁语上》记载展禽(即柳下惠)语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故祀以为稷。”烈山氏柱是炎帝神农氏之子,居于厉山(今湖北随州市),善于农耕,种植庄稼蔬菜,被先民尊奉为稷神(即农神)。弃的时代比柱要晚千余年,处在父系氏社会时期。朱绍侯先生说,周人“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际,它的祖先弃定居在邰(陕西武功西南)。邰接近雍、杜诸水汇流入渭之口,位于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24]

2.后稷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后稷对周氏族部落及华夏族农业发展的贡献(原始农业的出现甚早,后人都称炎帝发明了农业),受到时人和后世的尊重和称赞。西周或春秋早期之《诗经·大雅·生民》的后三段,真实地记录了上天降下嘉种,黎民获得丰收,后稷将食物做成味美的供品祭祀上帝,保佑年年得丰收。西汉礼记·表记》载孔子称赞后稷创设的祭祀礼说:“后稷之祀,易富(福)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诗》曰: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后稷不仅是农耕技术的发扬光大者,而且又是举行上帝祭礼的创始者,备受崇敬。《诗经·鲁颂·门必宫》概括后稷的神话传说故事后云,后稷的功劳使“庵有下国,俾民稼穑”,“奄有下土,赞禹之绪”。这是因为鲁国贵族是周公的后裔,所以在鲁国也有与周同样的崇拜后稷礼俗。《尚书·舜典》将弃、禹、契、皋陶、垂、益、伯夷、夔、龙并列为“臣”;《尚书·益稷》又将稷、禹、益、皋陶、夔并列为“臣”,其功劳就是“播,奏庶艰食、鲜食”。即播种庄稼,给庶民生食、熟食。《孟子·滕文公上》亦将弃、益、契、皋陶并列为舜臣,称赞弃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杨宽先生对诸文献释曰:“这样把姬姓周族始祖后稷,和姒姓夏族始祖禹,子姓商族始祖契,姜姓之族始祖伯夷,嬴姓之族始祖益,偃姓之族始祖皋陶,同样作为舜的大臣,各居要职,济济一堂,是符合当时周人的政治要求的,也是符合周王朝以姬姓贵族为主、联合诸多异姓贵族进行联合统治的需要的。”[25]不言而喻,这是以西周时期的观点论说后稷之贡献和地位的。《国语·郑语》记载周史伯云“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列举了虞幕、夏禹、商契、周弃。接着又说:“周弃能播殖(植)百谷疏,以衣食民人者也。”足见弃贡献之大,地位之高。西周之所以将农官之首称后稷,在职官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因就是崇奉祖先后稷之故。即使是到了战国,人们仍然将后稷奉为农业生产的神明。《韩非子·喻老》云:“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则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农家著作中,《任地》之首就以后稷名义提出了10个大问题,答复这10个问题所谈的农耕技术,当是来源一部假托后稷著作的农书。后稷一直被世代人民尊奉为农神。因此,弃作为周人传说时代的祖先,也是可信的,并非虚拟的神话人物。更何况弃的生父喾、生母姜嫄,都是可信的历史人物。(www.xing528.com)

后稷的卒年不详,可能在虞舜晚期。《史记·周本纪》正义云,“《山海经·大荒经》曰:‘黑水青水之间有广都之野,后稷葬焉。’皇甫谧曰:‘冢去中国三万里。’”此处的“三万里”肯定有误。《山海经·海内经》亦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广都”与“都广”,指的都是同一个地名。《华阳国志·蜀志》云:“广都县在郡西三十里。”即今四川成都市附近的双流县境。黑水,指今四川岷江上游,青水,指今四川乐山的青衣江。“西南方有一条名唤‘黑水’的大江,自西向东流贯一片宽广的沃原,这片沃原名字便叫做‘都广之野’。‘都广’是极宽极广的意思。农神后稷的葬所便在这里。”[26]应是后稷去巡察“百谷”而逝,葬于双流县境。《国语·鲁语》云,后稷“勤百谷而山死”,“有功烈于民。”

3.后稷与子不窋之间的代系有失

《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窋立。”《索隐》曰:“《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清朝戴震集·周之先世不窋以上阙代系考》云,“盖不窋以上,世为后稷之官不知凡几,传至不窋,然后失其官也。夏至衰,疑值孔甲时”,“及最后为后稷者卒,其子不窋立,末年而失其世世守官。微窜之际,殆不绝如缕,典文牒记一切荡然。虽公刘复立国于豳,后已无旧人能追先世之代系。故《国语》称‘十五王’,不属其‘皆有令德’而‘世后稷’者”。“汤伐桀至纣十七世,据《国语》、《史记》公刘至文王十二世,《世本》十六世,孔甲之后,帝皋、帝发、帝桀、鞠、公刘。此代系不相远者。昔人致疑于自契至汤十四世,自后稷至文王十五世,汤、文相去隔商之六百而祀。使知周之先自不窋上阙代系,不得而数,斯可无惑也。”孙作云先生对《史记·周本纪》及《索隐》文释曰:“这是‘平均主义’的推算法。他们的错误,在于把后稷也算做‘国君’,而且一定是‘父死子继’,所以才有这种怀疑。其实,就书本考证也可以知道,在后稷之后,不窋(旧说为后稷子)之前,‘世代’及史事失传。”[27]《左传》宣公三年记载石癸语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云:“徐广曰:《外传》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虞翻云‘以德为氏姓’。又虞说以凡有二十五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为十一姓,酋、祁、己、滕、葴、任、荀、釐、姞、儇、衣是也,余十二姓德薄不纪录。”姞姓氏族部落是黄帝后裔,尧舜时代居于汾水流域,尧的“农师”弃娶其部落女为妻是顺理成章之事。杨宽先生说,“后稷原是稷神的称谓,不是官名”,“稷神的称为‘后稷’,犹如土地之神称为‘后土’,‘后’原是对地下神祇的尊称,如同‘帝’原是天上最高之神的尊称一样。”[28]此论强调“稷神”,否定《史记》的“稷”(农)官之说,不妥。古今均有学者对弃之子不窋提出质疑,并说二者之间失代系。《史记·刘敬列传》记载其向高祖刘邦说:“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这就是说,从弃至公刘称“后稷”者,相继有十余代人。《汉书·娄敬传》云,后稷是官名,指在虞夏世代担任稷官之周的祖先,不是指一个人。王玉哲先生考证:“《史记》所记载周的世系,从表上可以看出,后稷(弃)至文王共十五世。《周本纪》又说‘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就是说周祖后稷与唐尧、虞舜、大禹同时,但是若校之年代,就发生了矛盾,如孔颖达《毛诗正义》已经指出:‘《外传》称后稷勤周十五世而兴,《周本纪》亦以稷至文王为十五世。计虞及夏殷周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八十许计,仍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理,实难据信。’(《毛诗·公刘》)按商历十七世,夏也有十四世,夏、商合约三十余世。为什么经历相同的时间,而周的世数独少?所以,后世史家都想给这个矛盾弥缝,有人将《世本》所传述的异名别为数人数世,那也只能勉强凑上四五世,仍难满足那‘千二百岁’之数。并且这完全是臆测,并无根据。又有人认为不窋非后稷子,不窋以上世代失考,也无凭证。若后稷之交王确为十五世,则后稷决不会与尧、舜、禹同时。”[29]可见要搞清楚弃至不窋的世系,是多么的艰难!孙作云先生对诸文献考证后认为:“有许多部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传说纷纭或失传。如夏人在鲧、禹以前的传说,即失传;商人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先公’,《史记·殷本纪》虽有其名,而与甲骨文不协。周人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历史几乎失传,可能与戎狄的侵略、氏族不稳定有关。”[30]此说符合原始社会的实际情况,但太史公所说的周人祖先弃至不窋在虞夏世为“农”官,也绝非没有一定的根据。寻检历史典籍和其他文献,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那么弃(后稷)与不窋之间谁又做过“稷”官呢?

4.后稷之弟台玺及其子叔均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山海经·海内经》云:“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即台玺是弃之子,叔均是弃之孙。《路史·发挥四·周世考》云:“后稷封台,故其后有台玺,有叔均。既有台玺、叔均,则知稷之后世多矣,不窋不得为稷子明矣。”《诗经·小雅·南田》云:“琴瑟击鼓,以御(祭祀之义)田祖,以祈甘雨,以介(祈求之义)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大田》诗亦云:“去其螟(指吃禾心的青虫)螣(指吃禾叶的青虫),及其蠡(指吃禾根的害虫)贼(指吃禾节的害虫),无害我田稚(指嫩禾)。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把害虫烧死之义)。”可见叔均不仅是教民种百谷的农官,而且也是除虫防害、保护庄稼的官吏。查文献资料,帝喾的儿子中没有台玺,《路史》称台玺为弃之子是比较合乎情理的。即弃是第一代后稷,台玺是第二代后稷,叔均是第三代后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