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获取都具有成本,都需要付出代价。《韩非子》引《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其意思是要想得到,必须先付出。
武则天为了夺取皇后的位置,为了栽赃陷害、置敌人于死地,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武则天回宫之初,以宫女的身份安排在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审时度势,坚定地站在王皇后这一边,史书上说她“卑词曲体以事后”,她的这种态度弄得王皇后很高兴,经常在李治面前赞扬武则天。
王皇后,并州祁县人。王皇后入宫后,多年未生子女,这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册封之初,萧淑妃已生有儿子素节,同时别的宫女,如刘氏生陈王忠、郑氏生原悼王孝、杨氏生杞王上金。
永徽三年(652年)以前,后妃之间并无矛盾,只是萧淑妃母以子贵比较得宠。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王皇后却产生了嫉妒心理,第一步策划让武则天进宫,“以间淑妃之宠”,第二步即串通其舅父抢立庶子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当时唐高宗只有二十五岁,并不是迫切要册立太子,但是,由于宰相与几位重臣要帮助王皇后压倒萧淑妃,反复奏请,唐高宗没办法,于是便答应了。
不久,太子确立,王皇后取得了这次后宫斗争的胜利,萧淑妃失败。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这意味着形势发生了变化,武则天从中看到了晋升的希望。武则天生子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她知道,武则天本来就与唐高宗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自她进宫以来,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妃,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同时,皇帝又应武则天的请求,追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爵,其中包括武则天的父亲。这一举动使王皇后大为震惊,当初武则天仅仅是个先朝宫女,今天忽然变成了生有皇子的昭仪,而且出生于开国元老之家,这时的王皇后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武则天的威胁,于是,她与武则天之间开始产生了地位与感情上的矛盾。
“新人笑倚龙床戏,旧人哭堕凤头钗”,此时的武则天不但是萧淑妃的眼中钉,而且也变成了王皇后的眼中刺。矛盾再起,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争宠斗争,王皇后于是掉过头来,联合萧淑妃共同对付武则天。
武则天对形势的发展洞若观火,她苦苦思索如何反击对手。(www.xing528.com)
在这场斗争中,武则天显示出了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手腕,她的第一步是做到“知己知彼”。
王皇后的母亲是魏国夫人,舅父又位居相国,平时养成一副颐指气使的大小姐脾气,不得宫女的人心。武则天则饱经沧桑,受尽人间的冷暖滋味,深深懂得地位低下的宫女在斗争中的作用,因而待人接物尽量采取较低的姿态,在后宫中广结善缘,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取得有利的态势。在双方明争暗斗的过程中,由于小人的通风报信,她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一举一动始终了如指掌。
击败皇后的机会终于来了。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很得高宗的喜欢,一天,王皇后来看武则天,两人假惺惺地闲聊的时候,武则天心生一歹计,借机出去一会儿,回来后,又与王皇后聊了一会儿,王皇后便离开了。王皇后一离开,武则天就来到女儿的床前,把心一横,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掐死,然后把被子给她盖好,随后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高宗。高宗来后,武则天就嫁祸给王皇后,说王皇后趁她离开一会儿的时候掐死了她的女儿。唐高宗相信了她的话,大怒。王皇后的地位彻底动摇了。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武则天又用栽赃的办法,指责王皇后与萧淑妃勾结使用巫法,事发,唐高宗大怒,不顾一班老臣的反对,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
至此,武则天彻底地击败王皇后与萧淑妃。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两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分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
为防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机智而富权术、阴狠而毒辣的武则天当然要斩草除根,不会轻易放过打入冷宫的王皇后及萧淑妃。在武则天软硬兼施,寻死觅活的纠缠下,唐高宗终于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赐死了。
按照惯例,后妃赐死不外乎鸩毒及自缢,而武则天却命人将王皇后及萧淑妃两人各杖一百,然后斩断手足,投入酒坛之中,说是让她们骨软筋酥!王皇后至死不发一言,萧淑妃则厉声披发大叫道:“愿阿武为鼠我为猫,生生扼其喉!”萧淑妃的话像钉子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钉在武则天的心坎上,此后纵然宫中老鼠成群也不准养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