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谋权之道:彻底清除文臣武将

谋权之道:彻底清除文臣武将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当朱元璋看到太子朱标过于柔弱,不能驾驭下面的开国功臣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他策划了一场“拔刺运动”,掀起腥风血雨,将文臣武将一一杀光。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胡惟庸一案标志着文官势力基本铲除殆尽,朱元璋下一个目标就是武将势力了。清除武将势力以蓝玉党案为代表。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对皇权的威胁,萌生了铲除之心。

谋权之道:彻底清除文臣武将

朱元璋元朝的弊政有独到的体会,他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所以,立国之后,他对有可能威胁皇权的人特别警惕。

当朱元璋看到太子朱标过于柔弱,不能驾驭下面的开国功臣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他策划了一场“拔刺运动”,掀起腥风血雨,将文臣武将一一杀光。

立国之后,朱元璋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太子朱标培养成文武兼备,既了解民间疾苦又懂得江山来之不易的接班人,使朱家王朝千秋万代长治久安。

为了把他培养好,朱元璋请了名儒教他读书,教他学儒家仪礼,读四书五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朱标长大后成了一个儒者,性情仁厚,甚至是怯弱。这使朱元璋非常担忧。他理想中的太子,应是一个刚柔兼备、文武全才的太子,而眼前的太子过于柔弱,这肯定驾驭不了同自己戎马半生的文臣武将。

更使朱元璋感到忐忑不安的是,父子俩的政见和治国方针存有严重分歧。朱元璋坚持以猛治国,朱标则主张仁政宽厚;一个是大加杀戮功臣,另一个则是坚决反对。1380年(洪武十三年),太子的老师宋濂孙子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捕,在处斩之列。太子朱标为老师跪地哭泣不起,请求太祖免宋濂一死。明太祖非常生气,并狠狠地对朱标说:“等你做了皇帝才行!”

太子听后又惊又怕,竟然绝望地投河自尽,以死抗争,幸亏被太监发现救起。再加上皇后也为宋濂求情,朱元璋一看闹到如此地步,不让步不行了,于是下令免宋濂死罪,流放茂州。罪是赦了,但他却大骂太子:“痴儿,我杀人与你有什么关系?”

有一次,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后,太子在一个晚上劝谏他说:“陛下,诛杀过多,恐怕会伤了和气。”

当时朱元璋只是看了太子一眼,没有说话。第二天早上,他到御花园折了一根长满刺的荆条来,把太子叫来,让太子去拿放在地上的荆棘,太子怕扎手,犹豫着没有去拿。朱元璋于是自己将荆棘拾起来,然后将刺一一拔掉。这时朱元璋才对朱标说:

“我是怕你不好拿,为你剥光了再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人,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掉他们,对你是有好处的。难道你还不明白朕的用意吗?”

明太祖朱元璋把自己杀戮功臣的真实动机合盘端给太子。这种杀戮大臣的做法是朱元璋为保全朱氏天下,为皇太子能稳坐江山而采取的固权手段。但出乎太祖所料,朱标根本不领他的情,反而对太祖说:“臣闻尧舜之世,不雕自疏,不镂自完。愿陛下还是保存原样的好。”

朱元璋听后火冒三丈,抄起荆条,就朝太子扔过去,吓得太子转身就跑。

虽然太子不领情,但朱元璋还是举起了屠刀,将对皇权有威胁的人一一清除,到他死的时候,所有功臣基本上都被杀。

在清除威胁势力的过程中,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残酷的,光被杀身死的就有几万人。

朱元璋首先拿胡惟庸开刀,胡惟庸当时是丞相——他是靠李善长的推荐当上丞相的,是个精于拍马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都是定远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提携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说:“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脸。大将军徐达得悉他的奸臣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虽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计毒辣的小人心态却暴露无遗。他自恃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全然不知道自己死期已近。

胡惟庸的专断独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甚明显。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朱元璋想,此人精于算计,不灭掉他,大明的江山就会受到威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

洪武二十三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朱元璋唆使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

有了虚构的证据后,朱元璋才下命令,他说:“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实质上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人同时被杀,李善长时年已经是七十七岁的人了,赐死给予全尸,算是朱元璋对这位功臣的酬劳。

一年以后,解缙上疏为李善长申冤,他起草的《论韩国公冤事状》,由郎中王国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是第一勋臣,假使帮胡惟庸成事,也已经年老体弱,成不了什么大事,何苦如此!朱元璋看了以后,无话可说,可见他也默认是枉杀。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株连蔓延达数年之久。(www.xing528.com)

胡惟庸一案标志着文官势力基本铲除殆尽,朱元璋下一个目标就是武将势力了。

清除武将势力以蓝玉党案为代表。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杀敌,所向披靡,战功显赫,人称常胜将军。洪武二十年升为大将军,两年后进封谅国公。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对皇权的威胁,萌生了铲除之心。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朱元璋以此为由,对武将势力大肆绞杀,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为了显得名正言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开国功臣杀得差不多了之后,朱元璋才说:“自今以后,胡党、蓝党概赦不问。”这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在开国功臣中,徐达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和朱元璋从小就是好哥们,家都在凤阳,小时候一起给地主放牛。虽然关系不一般,但对于如此举足轻重的一位开国功臣,朱元璋当然不可能放心,理所当然也进了该杀的黑名单中。不过,朱元璋一直找不到什么好借口,他要找一个好机会对他下手。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徐达病了,身上长了一颗“痔”,这种痔吃了鹅肉人就会死,朱元璋听说这一消息后,灵机一动,下了一道圣旨,说:“徐达兄从没吃过鹅肉,一辈子征战南北,也苦了他了,为了显示我大明王朝的宽爱,特赏鹅肉一只,请徐达兄接旨。”

徐达接到圣旨后,知道朱元璋不想留自己了,不由得老泪纵横,想不到五六十岁的人,还要来接受这种死法,他到死才明白朱元璋原来是这么狠毒,对于他来说,反正都是死,临死之前,只有一个请求,让他的子孙永离京城,永不踏入这个是非之地。当然,这样的要求,朱元璋求之不得,自然满口答应。

徐达死后,朱元璋给了他国葬的待遇。后来把这个历史事件叫——蒸鹅之赐。

一个出身卑贱的游方僧,当了皇帝以后,权势欲如此强烈,容不得半点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大张旗鼓地罗织罪状,杀戮功臣,直到杀光方才罢休。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不幸早逝,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1391年8月,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察看关、洛形势,同年11月,朱标回京,不久就有病了。此间,朱元璋命吏部尚书詹徽协助太子审讯罪囚,太子实行仁政,为罪犯一一减刑。而詹徽按朱元璋的意思一律给以重刑,等太子上奏时,明太祖就说詹徽判得正确,太子抗争说:“臣闻立国之道,仁厚为中,法是辅助,不应采用重刑。”

朱元璋听罢非常恼火,斥责太子说:“小子反来教我吗?”

朱标又惊又怕,本来就体弱有病,不久便忧郁成疾,一病不起。第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三十九岁的皇太子病死,明太祖朱元璋悲痛欲绝。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给他打击太沉重了,哀痛之情,难以言表。同年九月,太祖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以补建储之缺。

朱元璋死后,他屠杀功臣的恶果还是显现出来了。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虽然没有哪个文臣武将敢出来造反,但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却带头造反并且成功篡位。

史家说,如果不是朱元璋清除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使得朱允炆皇帝手下连个真正会打仗的将帅都没有,那么,朱棣的造反很有可能就是自取灭亡。要知道那些惨死的武将都是所向披靡、战功显赫的开国英雄

【编后闲话】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中出身最贫寒、最卑贱的人,他能成就一生的霸业,夺取天下,主要应归功于卓越的个人能力、坚毅果敢的性格以及王者的心态,还有他注重文武人才合理配置使用的策略。

朱元璋“刚猛治国”的作风是他最大的特色,而且这一固权手段他始终执行得很彻底。适者只能生存,刚猛者方能成就霸业。称帝后为了维护统治,杀不服从自己的人,杀反对自己的人,杀开国功臣的皇帝不少,但像朱元璋杀得那么干净彻底,杀得一个不留,以致没有了真正会打仗的将帅,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之事。

朱元璋的屠杀功臣的固权做法也留下了后遗症,他死后,第四个儿子朱棣率兵作乱,取代了他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朱允炆,不知九泉之下的朱元璋会有何感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