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尼·米·卡拉姆辛:俄罗斯文学的贡献

尼·米·卡拉姆辛:俄罗斯文学的贡献

时间:2023-12-0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尼·米·卡拉姆辛是18世纪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生平创作道路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卡拉姆辛出生于西姆比尔斯克省的一个地主家庭。1782年,卡拉姆辛赴彼得堡服役,一年后退役返回故里。西欧游历归来,卡拉姆辛创办《莫斯科杂志》,发表了《一个俄罗斯旅行家的书简》、《苦命的丽莎》和《贵族之女娜塔莉亚》等代表作品。1803年,卡拉姆辛在《欧洲导报》上发表历史小说《城总管夫人玛尔法》。

尼·米·卡拉姆辛:俄罗斯文学的贡献

尼·米·卡拉姆辛是18世纪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拉姆辛的文学创作仅仅有13年(1791—1803),但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作家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尝试和革新标志着俄罗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

生平创作道路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卡拉姆辛(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рамзин,1766年12月1日生,1826年5月22日去世)出生于西姆比尔斯克省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卡拉姆辛起初就读于由法国人创办的西姆比尔斯克寄宿中学,后他被送往由莫斯科大学沙登教授主持的寄宿中学继续学业。沙登中学的教育理念对卡拉姆辛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782年,卡拉姆辛赴彼得堡服役,一年后退役返回故里。在西姆比尔斯克,作家结识了著名社会活动家И. 屠格涅夫,并在后者的引导下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在莫斯科,卡拉姆辛加入了Н. 诺维科夫组织的文学社团,为其主编的《儿童读物》撰稿。其间,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历史剧《裘力斯·恺撒》,创作了小说《叶甫盖尼和尤里雅》(1789)。

1789年,由于政见不同,卡拉姆辛与诺维科夫的“友谊学社”决裂,随后出访西欧各国。西欧游历归来,卡拉姆辛创办《莫斯科杂志》,发表了《一个俄罗斯旅行家的书简》(1791—1795;1797—1801)、《苦命的丽莎》(1792)和《贵族之女娜塔莉亚》(1792)等代表作品。

1801—1803年,卡拉姆辛主办《欧洲导报》,这本综合刊物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社会和文学等问题。1803年,卡拉姆辛在《欧洲导报》上发表历史小说《城总管夫人玛尔法》(1803)。随后作家便潜心历史研究,开始撰写历史著作《俄罗斯国家史》(1816—1829)。1816年,继前8卷出版后作家又完成了3卷。《俄罗斯国家史》以其翔实的史料和形象化语言被认为是俄国史学研究最具价值的成果之一。

卡拉姆辛所持的感伤主义文学观认为,“自然”是艺术对象和艺术灵感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说,只有“自然”才是艺术永恒的范本,艺术作品只是“自然”的摹本。“自然”包括外部世界大自然)、内心世界和“人的本性”等。感伤主义文学思潮的中心主题则是“忠于自然”、“想象的自由”和“愉快的印象”。

中篇小说《苦命的丽莎》(www.xing528.com)

中篇小说《苦命的丽莎》是卡拉姆辛的代表性作品。它叙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农家姑娘丽莎清纯美丽,温柔善良。父亲去世后,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清贫度日。由于母亲年迈体弱,失去了劳动能力,丽莎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她编织、采集,为维持生活日夜操劳。一次,在莫斯科街头卖花时,丽莎与贵族青年厄拉斯特相遇,俩人一见如故。年轻英俊的厄拉斯特的善良和爱心深深打动了丽莎。两个年轻人坠入爱河。每天晚上,这对情侣都相拥漫步于林间小道,潺潺河边。不久以后,丽莎委身于她心爱的人。然而,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后,厄拉斯特的“爱情”便发生了变化,他对丽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兴趣。两人见面的次数也随之越来越少,丽莎为此备感忧伤。厄拉斯特告诉丽莎自己将随军奔赴战场,这一消息对丽莎来说不啻是晴天霹雳,它让丽莎悲恸万分。几个月后,丽莎在莫斯科街头再次与厄拉斯特相见。丽莎激动万分,奔向前去……这时,厄拉斯特赌牌已输得近乎一贫如洗,他决定迎娶一名富孀。厄拉斯特塞给丽莎一百卢布打发了她。丽莎来到白桦林掩映的池塘边,忆想往日的恋情,她悲痛欲绝,再也不能承受失恋的打击,最后跳入了池塘。

《苦命的丽莎》中的主要人物有二:农家少女丽莎和贵族青年厄拉斯特。丽莎的情感世界则是作家关注的焦点。在对两位主人公的塑造方面,作品呈现出二元对立的艺术思维。丽莎所具有的角色特征包括:女性、农家出身、“自然性”、纯洁善良、温柔多情、忠贞不渝和完美主义等;而厄拉斯特则包括:男性、贵族出身、“文明性”、恶习、欲望、移情别恋和实用主义等。

《苦命的丽莎》通过对主人公丽莎的爱情得而复失痛苦过程的描述,揭示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尖锐冲突,对“文明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出民主主义的平民立场。在《苦命的丽莎》中,主人公丽莎被作家赋予了田园诗或牧歌的形象特征。丽莎美丽、善良、温柔、纯洁,她懂得爱——无论是对亲人的爱,还是对情人的爱——同时她能够践行自己的爱,这特别表现在她拒绝别人的求婚,对厄拉斯特一往情深、忠贞不贰,并且具有献身精神等方面。在这部小说中,这种情感的纯洁是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此,自然美与心灵美、心灵的欢愉和悲伤交相辉映。从某种程度上说,丽莎形象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她体现出大自然的纯粹性和原初性。这一主题体现出感伤主义的审美理想和创作理念。另一方面,《苦命的丽莎》则又突破这种“自然”法则,将历史传统引入小说。社会性的介入在主体层面上首先表现在丽莎形象中。丽莎对于爱情或者更准确地说对于男性的委身,对自身人格独立的忽略即是一例:“她已把自己的整个身心的全部委属于他了。为了他一个人而生活,而呼吸。像羊羔似的,在所有的事上都依从于他的意志,把他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幸福。”

与丽莎的形象相比,厄拉斯特的形象则更具社会性或现实性。厄拉斯特出身于上流社会。感伤主义文学和田园诗的熏陶,使得这位贵族青年萌生了对“另一种生活”的幻想:“人人都无忧无虑地在芳草地上游憩,在清泉中沐浴,向野鸽那样互相亲吻,在玫瑰桃金娘树下休息,所有的人全都无需操劳地欢度日子。”基于这种幻想,厄拉斯特对丽莎本人及其“自然”生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对丽莎一见钟情,决定冲破世俗观念的藩篱建立“人格平等、心心相印”的生活。但是,上流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于厄拉斯特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当他对丽莎失去新鲜感以后,便逐渐疏离她,并最终为了财产之利冷酷地抛弃了丽莎。须指出,这一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童话的框架而获得现实批判的意义。

感伤主义文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自然”和“情感”。它们决定了小说《苦命的丽莎》的艺术风格。《苦命的丽莎》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对自然富于诗意的描绘,通过对“大自然图画”内在生命的展现,突显出感伤主义“反理性”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为揭示情感完成“心—物”对应结构。其次,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对主人公丽莎的心理状况作了真实、细腻的刻画和描写,展现了她的期待、矛盾、喜悦、忘我、悲伤和绝望等一系列心理特征。通过对丽莎心理过程的展示,感伤主义小说的基本审美功能得以实现。第三,在小说语言方面,同古典主义文学对语言的要求相悖,作家运用口语进行写作,虽然这种“口语”还不能称之为是“大众化的口语”,但其中毕竟出现了诸多口语词汇、口语语法等元素。与此同时,非叙事性话语的运用也为叙述者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语言前提。这一切都为俄国近代小说的生成、发展提供了语言范型。

作为对18世纪主流文学思潮——古典主义的反拨,卡拉姆辛的感伤主义文学所体现的创作实绩在文学主人公、文学体裁、文学语言等方面均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向”。卡拉姆辛和感伤主义流派的创作对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生成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以此开辟了“俄罗斯文学的一个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