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这位年老的“大笑的哲学家”正在费尔涅照料他的花园。这“是我们在世上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了”。他很希望长寿:“我担心的是还没恪尽职责就死了。”可是,他无疑已经做了所有该做的。他的慈善慷慨之举数不胜数。无论远近,无论什么人求助于他,他都有求必应。人们向他求教、申诉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恳求他在文字或钱财方面予以援助。他尤其关心的是那些犯过错误的穷苦人。他总是出面为他们求得宽恕,还帮助他们从事诚实的职业,同时他时常留意他们是否已改过自新,并及时向他们提出忠告。有一次,一对欺骗过他的年轻夫妇跪在他面前请他原谅,他连忙跪下把他们扶起来,并对他们说,他已经原谅他们了,他们只应该对上帝跪求宽恕。他做的最有代表性的善事之一,就是收养、教育了高乃依一贫如洗的侄女,还送给她一份嫁奁。他说:“我做过的好事并不多,但那是我最乐意做的事……在受到攻击时,我会像魔鬼一样拚命反击;我对任何人都不会屈服;然而,在内心深处,我只是一个善良的魔鬼,末了我总是一笑了之。”
1770年,他的朋友们准备募捐为他塑造一座半身铜像。消息传出后,成千上万的人争相捐款,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荣誉,募捐者只给有钱人定了极低的捐款限额。腓特烈来信问他该出多少,他被告知,只要出“一个一克朗银币,和陛下您的名字。”伏尔泰祝贺他说,他不但热心支持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且还捐资塑造一座近于骷髅的半身像,这无疑会促进解剖学的发展。对塑像一事伏尔泰不太赞成,他的理由是,他的面容不适合让人做塑造的模型。“你们很难猜测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的眼睛凹陷了,我的面颊像旧羊皮……我仅有的几颗牙齿现在也都掉光了。”对此,达朗伯回答:“天才的雕塑家可以非常容易地把握另一个天才的容貌。”当他心爱的漂亮女仆吻他时,他说这是“生命亲吻死亡”。
他83岁,突然渴望在死前看看巴黎。医生们都说他不适于进行这种疲劳的旅行,但他说:“要是我想干一件蠢事,什么也拦不住我。”他已经活了这么大年纪、工作得这么勤奋,也许他认为自己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去死,死在把他流放了这么多年的那个令人激动的巴黎。就这样,他出发了。一英里又一英里的疲惫伴随了他一路,待他到达首都时,骨头都快颠散架了。他立即去看望年轻时代的好友达塔尔,他说:“我向死神告了假来看你。”第二天,三百多个访问者蜂拥而至,像迎接国王一样欢迎他,就连路易十六都非常嫉妒。来访者中有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带着孙子来请伏尔泰祝福,这位老人将瘦骨嶙峋的手放在这个男孩的头上,嘱咐他为“上帝和自由”献身。
他当时病得很厉害,一个神父听到消息后赶来听他忏悔。伏尔泰问:“您从哪儿来,神父?”“从上帝那儿来,”神父答道。伏尔泰说:“好得很,好得很,先生,那么,您的证件呢?”神父悻悻地走了。后来,伏尔泰请了另一个神父戈蒂埃听他忏悔。戈蒂埃来了,但他要伏尔泰在誓约书上签字声明完全信仰天主教,否则,他拒绝举行忏悔仪式。伏尔泰根本不理会这些,他自己写了一个声明,交给他的秘书瓦格纳,声明是这样的:“我终生崇拜上帝、热爱朋友、原谅敌人、憎恶迷信。伏尔泰(签字)。1778年,2月28日。”
虽然他的病已很严重,但他还是毅然乘车去法兰西学院。欢迎的人群争先恐后地攀上他的马车,从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送给他的裘皮大衣上扯下一块当作纪念品,这件贵重的大衣被撕得稀烂。“这是18世纪的历史事件之一。没有哪一个经历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战争载誉凯旋的统帅受到过这么盛大、这么热烈的欢迎。”在法兰西学院,他建议修订法文大辞典,他的讲话依然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并自告奋勇负责编写全部A字头的条目。在座谈结束时,他说:“先生们,我以字母的名义感谢你们。”夏特卢院长回答说:“我们以文字的名义感谢您。”
这时,他的戏剧《伊琳娜》上演了。他又一次不听医生的劝告,坚持观看了演出。这个戏剧写得并不出色,但使观众惊奇的并不是剧本的好坏,而是一个83岁的老人竟然仍能写出戏剧来。为了向作者表达他们的敬意,他们浪潮似的喝彩淹没了演员的声音。这时,曾有一个不明究竟的人走进剧场,他见到这种场面以为自己误入了疯人院,惊慌地逃到了大街上。
那天晚上,当这位声名卓著的老人回到住处时,他几乎自以为可以安心辞世了。他知道现在自己已经精疲力竭了,大自然也许赐给他比所有前人都要多的精力,但是,他已将这些狂放奇特的力量完全消耗掉了。当他感到生命正离开他的身体时,也曾挣扎过,但是,死神连伏尔泰也能打败。1778年5月30日,最后的日子来到了。
巴黎不准为他举行基督教葬礼。朋友们让他端坐在一辆马车里,装作他仍然活着,他们这才得以出城。在塞利埃他们找到了一个神父,他明白:法令不是为天才们制定的,伏尔泰的遗体终于在一块神圣的土地上埋下了。1791年,革命胜利的国民大会迫使路易十六将伏尔泰的骸骨迁入先贤祠。当伟大火炬的余烬到达巴黎时,10万人自行列队伴送,而街道两侧多达60万人。灵车上写着:“他是人类心灵的推动力,他是我们自由的指路灯。”他的墓碑上只需要几个字:
伏尔泰安息于此
【注释】
[1]Anato lelrane(e 1844—1924),法国作家,19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译注。
[2]詹森主义(Jansenism),荷兰天主教神学家詹森(C.O.Jansen.1585- 1638)倡导的一种宗教哲学思想,认为人得救只能靠上帝的恩典,个人行善行恶都改变不了入的命运。法兰西天主教会于1665年宣布詹森主义为异端——译注。
[3]一般简称为《风俗论》——译注。(www.xing528.com)
[4]这是阿诺德(Matthow Arnold)对明史的描绘。
[5]载于布兰代斯(Brandes)著《弗朗索瓦·德·伏尔泰》。
[6]里格(League)约三英里或五公里
[7]毗湿奴(Vishnu or visnu),印度教三大神之一——译注。
[8]南特赦令(the Edict of Nmtes),法国亨利四世1598年颁布的法令,给基督教新教臣民(胡格诺派)以信仰自由。1685年10月,路易十四撤销南特禁令,剥夺了法国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自由和公民自由——译注。
[9]巴多罗买为耶稣士二个门徒之,曾到印度,小亚细亚等地区传播基督教,据说后被马比伦国E下令剥皮砍头而身亡。
[10]M.P.Cato(公元前234—前149),罗马政治家、演说家、散文家。据说他意识到迦太基对罗马的威胁,每次演讲都以“消灭迦太基”为收场白——译注。
[11]Saint Pie e(1658—1743),法国改革理论家,激烈抨击当时的各种机构,提出了不少乌托邦式的改革设想,主要著作是《永久和平的规划》(1713)——译注。
[12]鲁比孔河位于意大利北部,公元前49年,凯撒越过此河,沉掉战船,同庞培决战
[13]登山宝训(the Sermon on the Mount),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曾登山训众,祝人以八福,告人以十诫——译注。
[14]Matcus Aurelius(121—180),罗马皇帝,哲学家、立法家,在历史上被视为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译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