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就地位
关于“哥德巴赫”派——科教报告文学的成就与地位,实际在前面几节中有所论述,这里再作点归纳和补充。
一、提高了报告文学的文学地位
如果说,以徐迟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教报告文学曾风光无限、震动文坛,那么,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弹一星”题材创作的发展,90年代后它又以新的姿态重振雄风,并将其传统发扬光大。可以说,90年代以来的科教报告文学,以深沉的理性思考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不同的视角和叙写内容,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切关注科学家命运,全面展现了中国科教事业的成长与腾飞。它写出了我国科教事业的奋斗史、抗争史和创业史,为推进现实改革和重铸民族灵魂做出了独特贡献,在报告文学乃至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李鸣生意识超前,视野开阔,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事关“国家大事”的拳头产品。他以写战略科学家蒋新松呼唤“国家意识”,写“航天七部曲”呼唤“航天意识”,写《中国863》呼唤“高科技意识”,显示出对生命本质、民族发展、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总之,他写出了中国航天与人类航天的悲壮历程,挖掘了一批历经坎坷、矢志不移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科学家,打破了传统报告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少有谙熟科技、叙事恢弘、哲理意蕴浓郁且历史感深厚的大型系列作品的格局。其创作不仅在文学领域,而且也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引发人们的绵长深思。
又如王宏甲的《智慧风暴》,从点击中关村、北大和北大方正入手,联系世界新经济时代的风云变幻,讲述一群立于知识经济潮头的当代科技知识分子登上产业舞台的壮举,再现了中关村由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发展为当今世界瞩目的“中国硅谷”的非凡历程,从而勾画出了一个伟大民族从落后走向复兴的足迹,表现了新的时代主题。作品卷起的“智慧风暴”,“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对人们的思想、精神、行为方式都会有重大的影响”[23]。《中国国防科技报告文学丛书》则以其宏大规模,展示了我国国防科技多个领域艰难而辉煌的战斗历程,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跋涉与追求,因而被国防科技专家称为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这些突出和高扬时代精神的文学佳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蕴涵着中国人战胜困难、一往无前的凛然风骨,体现出积极、崇高,具有创造性和进取性的价值追求,因而具有丰厚凝重的内涵、深沉博大的主题而不失史诗的风采,为当代报告文学如何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表现和弘扬时代精神,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之,以徐迟、李鸣生等为前后代表的“哥德巴赫”派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而且与其他报告文学一道,有力纠正了人们对报告文学是“亚流文学”和“散文附庸”的错误认识,从而提高了报告文学的文学地位,对报告文学与整个当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扩大了报告文学的表现领域(www.xing528.com)
如果说,以徐迟为代表的前期“哥德巴赫”派开创了报告文学表现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新路,那么,以李鸣生、徐剑、王宏甲和傅东缨等为代表的后期创作,又填补了许多关乎国家和民族图强的重大社会事件在以往文学表现中的空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报告文学的表现领域。因为,相对于其他文学创作,题材对于报告文学写作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而科教题材则是极具时代性和典型性的“重大题材”。作家们选择科教题材,也就选择了最富时代气息的叙述对象。因此,科教报告文学的成就与意义也突出表现在题材的拓展上。在这一特殊题材领域,作家们不仅忧思国家命运、民族前途与现实改革,而且深切关注为科教事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广大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始终呼吁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解科学家的特殊劳动、伟大人格与崇高精神,改变和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与地位,加快科教事业的发展及其体制、政策等方面的改革,真正使“科教兴国”深入人心并提到战略高度、摆上议事日程。因此,他们的创作以其鲜明的学理性和功利性,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促人奋进,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也说明,即使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我们的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仍然必须始终坚持“主体创作的庄严”和“在多样化中突出主旋律”。
三、积累了“主旋律”与“文学性”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与其他题材创作相比,科教报告文学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人才意识、科技意识与民族意识以及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更执著于崇高诉求和精神承担。这一点,也为文学如何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或“在多样化中突出主旋律”等积累了有益经验。作家们围绕“强国梦”的主题,适应时代要求,表现时代激情,准确把握了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不但将报告文学甚至将整个当代文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同时,它普及科教知识、宣传科教知识分子,将科学知识、科学品格——特别是现代人才观念和科学精神注入大众与民族文化,从而在国民人才与科技意识淡薄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启蒙意义。
最后,“哥德巴赫”派在“文学性”的探索方面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前面的理论探讨中笔者谈到: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已发生深刻变化,它不只指传统意义上的方法、技巧、形式等,而是既包括“思想美”、“理性美”等审美新质,也包括“可读性”、“趣味性”等。而科教报告文学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可以说,它既具有“思想美”与“理性美”,也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还包括“史诗性”与“崇高美”等传统审美质素。就“思想美”和“理性美”而言,主要指其现实批判、科学启蒙和历史反思等价值取向与理性诉求;就“可读性”和“趣味性”而言,主要指其国防高科技和科学家的特殊人生等题材的独特、新鲜与传奇:它解密后的“两弹一星”、航空航天与战略导弹等国防高科技内幕,迎合和满足了读者的知识渴求与好奇心理;就“史诗性”和“崇高美”而言,主要指其题材的重大、人物的典型、历史的恢弘、结构的宏大、场面的壮观、气势的磅礴以及精神的震撼与理性的启迪等“综合”而成的审美效应。而以上种种,无疑为报告文学创作乃至整个文学的理论重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独到的重要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