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明杨时乔
杨时乔(1531—1609年),字宜迁,号止庵,上饶信州(今上饶市信州区水南街道滩头)人。两岁丧父,四岁亡母,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吏部左侍郎等职。杨时乔为官清正廉明,勤为百姓办事,深受百姓爱戴。任吏部左侍郎时,吏部尚书李戴告退,杨时乔代理主持吏部事。作为大权在握的“管官”的主官,他清正自守,秉公甄(zhēn)选。“拒请喝,谢交游”,夜晚住宿公署,送礼的人连门都进不去。逝世后,别无余财,仅剩一件破皮袍。
杨时乔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其忠信著于乡里,勋业垂于竹帛,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杨时乔一生在官场上不断升迁,在官位上尽力尽职,以敏锐的眼光深刻地洞察到社会的弊端,多次上疏条陈时务,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政治主张,企图挽救明王朝的危机,成为明中后期振兴纲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中流砥柱。
杨时乔任工部主事时,当时杭州官吏横征暴敛,商民叫苦不迭。杨时乔则根据年成、各地特点和产量等情况,积极开展经济变革,令商民自己写下自己的收入,进行税收评估。这种做法符合实际,简单易行,税很快就征收上来了,而且深受商民的赞同。杨时乔还爱惜人才,他利用各种机会,多次举荐大批因直言遭贬的正直官员,希望神宗重新录用,以填补严重缺官的局面。
杨时乔所处时代正值明代养马等畜牧业衰败的时期,他认识到影响畜牧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政策,他指出要一心一意重视畜牧业的发展,,这样养马业才能发展。为了振兴畜牧业,,杨时乔致力于普及和提高蓄养与疫病防治技术,当时任太仆寺卿(当时管理全国马政的最高行政官)的杨时乔还组织主编了《马政记》、《马书》、《牛书》等畜牧兽医书籍。
在杨时乔代理吏部尚书期间,当朝宰相沈一贯一心想在朝廷培植自己的死党,杨时乔据理反对。沈一贯因此记恨在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不久,黄河决堤,沿河三府二十一县受灾。朝廷派出的救灾治河大臣,因侵吞救灾钱粮而走马灯一样被撤换。治河不见成效,皇帝不悦。沈一贯计上心头,向皇帝奏曰:杨天官(吏部尚书,民间称为杨天官)德才超人,若派他去救灾,必拯民于水火。沈一贯想,黄河水灾连年不断,治河是桩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这次黄河决堤,要治好谈何容易。治不好,沈一贯可以将杨时乔这颗眼中钉拔掉。如果治河奏效,沈一贯又另有计加害杨时乔。杨时乔到达灾区,深入察访灾情,安置灾民;访问当地能人,分析决堤原因,商议治河办法;亲自参加疏通河道,修堤筑坝,不到一年治河告捷。杨时乔奏捷回京,神宗龙颜大悦,上朝褒奖杨时乔,当殿赐以黄金五千两、缎百匹、酒五十坛,恩准返乡省亲三个月。
说到这,不能不说说惠泽了几百年来居住在两岸老百姓的丰溪河。丰溪河是信江的一大支流,全长117公里,源于铜钹山,流经广丰县、上饶县,从象鼻山东北入上饶城区,在信江书院西南入信江。杨时乔修理丰溪河的故事至今仍在上饶广为传颂。当时的丰溪河又浅又窄,每逢雨季,便发洪灾。杨时乔这次回故里,便捐上皇帝赏赐的五千两黄金,招集乡亲拓宽河道,疏通水路。家乡人民积极响应,只用了三个月,杨时乔就把这段河道拓至160米宽,丰溪河就被疏理好了。(www.xing528.com)
杨时乔回家乡疏理丰溪河一事很快传到京城,皇上得知后龙颜大悦。但让人想不通的是沈一贯得知情况后,居然也快活得手舞足蹈,手下人很不明白,于是问沈一贯,政敌有功,自己为何还如此高兴。沈一贯阴险地笑了笑说道,“有功?哼哼,杨天官啊杨天官,这一回我要用你自己立下的功,送你上西天!”没过多久,杨时乔别乡返京,明神宗得知后,出城十里相迎。
杨时乔见是皇上出城相迎,连忙跪地谢恩。神宗正要说话,而此时沈一贯忽然从旁站出来打断说道,“启禀皇上,微臣近日得报,民间有一人胆大妄为,竟敢私开运河,按照我朝法定,该当何罪?”
神宗脱口而出:“该斩!”
沈一贯一听,心中窃喜,于是急忙应道:“臣遵旨!”之后朝左右使眼色,其实沈一贯早已安排好了。只见左右刀斧手,冲到杨时乔面前,几个人按住杨时乔,其中一人,手起刀落。当神宗明白过来时,杨时乔早已人头落地。可怜耿耿忠臣,惨遭奸贼陷害,好不冤枉!事后,神宗自思失言,害了股肱之臣,传下圣旨,追认杨时乔为吏部尚书,赐谥端洁,并赔赐金头一个,金头用五斤四两赤金浇铸。为防人盗墓,皇帝下令特制三十六口红木棺椁,精选二百八十八位强壮兵士为抬棺“钦差将军”,抬着三十六口棺椁来回穿插三十六遍,换杠三十六趟,直弄得谁也弄不清哪口棺椁里有金头。然后再将三十六口棺椁分葬在江西、安徽、福建三省的三十六县。当葬在上饶的棺椁被护送到广信府时,广信府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上饶百姓倾城而出,据史书记载,送葬队伍十数里长。
此后丰溪河宽阔流畅,百年难遇洪灾。如今,上饶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修建两岸河堤,使之成为亮化、绿化、美化的三江公园。漫步在美丽的三江公园的饶城市民,仍然记着疏浚丰溪河的杨时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