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自号竟陵子、东岗子,生卒年不详。学术界现在比较流行的看法是约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出生在湖北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约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72岁时病逝于湖州天杼山。一生著作颇丰,有《谑谈》3篇,《源解》30卷,《南北人物志》10卷,《茶经》3卷等。现存的只有《茶经》,这部著作对后代种茶、制茶、饮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全文收录《茶经》,并作出高度评价:“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陆羽为中国的茶文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茶圣”。而信州正是“茶圣”陆羽写作完成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地方之一。因而,信州和陆羽结下了千年的不解之缘。
陆羽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某一天,湖北竟陵龙盖寺的高僧智积禅师在县城西门外的西湖岸边漫步,忽然听到一阵孩子的哭声。他循声走去,看见一个大约3岁左右的小男孩独自坐在河岸边哭。男孩瘦弱单薄,全身脏兮兮的,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让智积禅师顿时对他有了莫名的好感。在问明了男孩是孤儿后,禅师把他带回了龙盖寺,收为弟子。这个孩子就是陆羽。
智积禅师是唐代高僧,酷爱饮茶,也是煮茶的高手,了解许多有关茶的知识和掌故。闲时,他会一边煮茶,一边给陆羽讲故事。久而久之,小小的陆羽便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他不但从禅师那里学会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各种技艺,而且成为煮茶的高手。但由于各种原因,陆羽在13岁时离开了寺院。后进入戏班去学演戏,后经太守李齐物的推荐开始正式学习诗文,成为士人[1],而且声名渐起。
陆羽在信州期间,遍访名山大川,深入品泉鉴水。在上饶,他一共确立了三处名泉(水):一是在信州,陆羽亲自凿石引泉,该泉“色白而味甘”,是为乳泉,陆羽评其为“天下第四泉”,后人称“陆羽泉”;二是在弋阳县,陆羽探寻得一处佳泉。据《广信府志》载:“万寿泉在弋阳城北,煮茶味隽永”,陆羽评为“第五泉”;三是在余干县,陆羽探得市湖的越水为天下第二水,据《余干县志》载:市湖“有越水……味甘且重,唐陆羽取水煮茶,品越水为天下第二水。”
陆羽从不羡慕官场。就在陆羽来信州的前二年,唐德宗赏识其才,诏封他为“太子文学”,他辞不就职,后又改任为“太常寺太祝”,复不从命。陆羽为何二拒诏封呢?从其写的《六羡歌》中,可找到答案:“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名利地位富贵荣华,对陆羽来说如浮云,他一生痴爱着清澈的泉水。(www.xing528.com)
陆羽定居信州,避风尘之外,隐松涛之中。筑舍,凿泉,种茶煮茗,诗书相伴。在信州寓居的四个年头,是他一生中经历的最欢愉、最辉煌、最难忘的岁月。大约780年,经过长达28年的筹划,徒步32个州无数个茶区的深入调查,数易其稿、精益求精,陆羽终于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付梓出版。《茶经》开创了我国茶书的先河,使茶这种物质的存在升华至文化艺术的精神范畴,使饮茶这种日常行为上升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享受的文化活动。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三卷十节,7000余字。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二是烹茶和饮茶法。
陆羽在上饶是过着隐而不藏的生活。说隐,是他不愿为官,不喜扬名。当时书法家颜真卿约皎然同来上饶会见陆羽。坐谈数天,颜真卿对陆羽的才学极为赞赏,鼓励他进入仕途。可是陆羽一心只想写《茶经》,哪听得进颜真卿的劝勉?颜真卿只好回到茶的话题上:“茶之于为官,有何意义?”陆羽说:“可以养廉。以茶代酒,以茶育德,以茶修身,以茶敬宾客,可以抗奢华之风。”
陆羽深得上饶人民群众的尊敬和崇拜,上饶人民将陆羽敬若神明。对于陆羽曾寓居上饶,上饶人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历1200多年的陆羽泉至今保存完好,观泉亭修葺一新,亭中新立陆羽塑像,以供人瞻仰,新建的街道取名“茶圣路”等。陆羽为信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陆羽在上饶待了四个年头。他所寓居的信州城北广教寺旧址(茶山寺)和他引水煮茶的陆羽泉(曾名“胭脂井”)至今仍在。现在,这里是上饶一中所在地,1300年前陆羽的学术文化精神在这个日日夜夜书声琅琅的学校里默默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