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小说,它们的书名大多袭用古典名著而冠以“新”字,如《新水浒传》、《新西游记》、《新石头记》等,因此被小说史家称之为“拟旧小说”或“翻新小说”。其中袭《三国演义》而作的就有陆士谔的《新三国》和珠溪渔隐的《新三国志》两种。它们与原作皆有一定联系,如人物性格都与原著相近,但故事情节及反映的生活内容全新,表现了两位作家对晚清维新变法活动的不同思考,读起来颇有趣味。
《新三国》共三十回,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良小说社刊,作者陆士谔,名守先,又字云翔,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一生著小说数十种。《新三国》从全书框架来看,依然保持着三国鼎立的格局,依旧遵循着原书的内政外交的事理和人物性格的逻辑,但形势已非昔比,作者描写的重点成了在“夷风蛮雨,横卷东来”的新形势下,吴、魏、蜀三国的维新变法活动。
小说前十六回,叙写了吴、魏两国的维新变法活动,吴国“滨临大江,开通最早,事故亦最繁”。吴主孙权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在赤壁之战后,就采纳张昭建议,开经济特科取士,以图自强。蒋干取为第一,擢参议大士,上书力请变法。举朝大哗,齐斥为“用夷变夏”之狂言。赞成变法的鲁肃只好搬出为诸人所推许的周瑜来,说当日公谨亦曾提及变法,只因曹兵压境,未克举办;并且又报告一个惊人的消息,周瑜当日恨奇计为吴国太所误,故诈死以自脱,现在隐居于庐山。孙权即命鲁肃请周瑜出山。周瑜为之陈述利害,指出“锐意改革,所以固国基,维国脉,张国权。”孙权大悟,遂议定变法,于是大变官制,创设各政院分治各事。武政院大臣周瑜,大力整顿军营积弊,裁汰旧有营兵,举办征兵,创办海陆军。又开筑铁路,兴办电报,建立学堂,派使出洋考察法律,颁行《东吴新律》等等,由于君臣合德,锐意改革,维新事业,颇有起色。
曹魏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曹丕篡权之后,见人心不服,欲施压制政策。司马懿阴蓄大志,便故意赞成严刑酷法,以图酿成大祸,于中取利。管宁不满曹氏酷政,就秘密活动,组织革命党,四方归之者甚众。曹丕惧,为剪灭革命党以弭内乱,不得已,就接受出使东吴归来的大臣邢贞之建议,实行新政。司马懿又乘机力主改革官制,谋得内阁大臣之职,大权尽在掌中。其子司马昭,身兼军政农工两府大臣,又开设银行,吸收外资,赢利甚巨。华歆掌财权,大倡“中央集权”之论,一意搜刮,把各郡县地方出息,悉令解京,弄得百项新政,无资兴办,只得敷衍塞责。贾允被委任洛阳购买军械军服,受贿嫖妓,归来反大得奖励。总之,主篡臣奸,君臣离心,办事之人,各谋私利,与东吴相较,真有天渊之别。
蜀汉僻处一隅,改革最迟。吴主孙亮即位时,蜀汉派邓芝去吴祝贺,方知外界维新之形势,回国后力请变法,后主心动,诏命诸葛亮等同议变法事宜,诸葛亮闻之,一针见血地指出:“变法亦大佳事。然法有本末之殊,吴、魏所行者,均新法之皮毛,虽甚美观,而无甚实效;吾国变法,须力矫此弊,一从根本上着手。”随后,诸葛亮宣布了他的“富强之本”:
吾国变法第一要着,须使人民与闻政治,先立上下议院。上议院议员由皇上特简三分之一,由朝臣推举三分之一,由人民公选三分之一;下议院议员由人民公选。一切财政军政国家大事,应兴应革,须悉经议院认可,然后施行。如此则军民一体,庶政自易推行,而纲举目张,百僚自无废事。至于编舰队、练陆军、设银行、开铁路等,虽皆是富强之具,然不从根本上着手,而贸然为之,则近日有糜财之患,远之有资敌之忧。公等不信,请看吴、魏今日经营之具,不出十年,必为我囊中之物矣。(www.xing528.com)
在完成政治体制的革新后,诸葛亮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是破除迷信,兴办教育,发展科学。太史谯周议改时宪书,将迷信各款悉数删除,诸葛亮大力支持,后国会开会,通过决议,举办学校,编纂新教科书;开办官书局,编撰各种新小说,以开发民智。与此同时,也积极发展生产,向大秦购买最新开矿机器,开发岷山金矿,开铸国币,以金币为本位,商业繁荣起来;又大修蜀道,制造电汽车,蜀国因此财盈府库,米满仓廒。同时,也命姜维以新法训练陆军,配以电枪电炮,又命张翼组织舰队,还让魏延等去魏国测绘地形。时机成熟后,诸葛亮下令北伐,于是七出祁山,一举灭魏。吴人畏惧,纳土归命,三分归一统。新政毕行,人民乐业,学术昌明,各国都派学生来留学,汉人应聘到外洋充当教习及工程师者达数十万以上,在外经商者遍及全球,汉国的语言也各处相通。最终,诸葛亮上表陈情,归隐卧龙岗,仍与崔州平、司马徽一班老友往来。
小说中关于吴、魏两国维新的描写,基本上是作者时代现实政治生活的反映,与清政府自1901年以来的维新进程基本相合,而关于蜀汉的描写,则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作者通过三国对待维新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其采用的三种不同的革新模式的成败利钝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中革新的种种不足乃至弊端的批评,并提出了他心目中的“立宪模范国”的理想。
珠溪渔隐的《新三国志》是在陆士谔《新三国》的影响下产生的,不同的是,他集中笔墨正写蜀国,吴、魏二国只作陪衬。书叙诸葛亮在五丈原因旧病复发,祈禳北斗,至第六夜,主灯忽被魏延扑灭。作者议论道:“孔明而果死,不特中原陆沉,即西蜀一隅,亦复难延汉祚,苍苍者天,实有恻然大不忍之心,而延孔明一纪之寿。”于是新的故事就派生出来。
小说叙孔明病愈,思先帝托付之重,若不愤发有为,力图自强,则锦绣江山,不久将沦于异族。他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出于专制政体,故欲图自强,莫若庶政公之舆论,大权集自中央。于是他制订了十六字方针:欲兴汉室,须先变法,铲除旧政,重建新猷。接着就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先是设学部,兴办教育,开设新式学校;次是改建军队,征召新兵,亲自研制新式快枪,装备新军;又设警察部,旧军改做警察,维持社会秩序,监督民众卫生;再是兴办路政,设计铁路、汽车图纸,发行股票,建设交通。此外,制定法律,创办《汉报》,兴办女学,开设电报局。又设咨议局,议员学习议事,预备立宪。又成立外交部,与东吴订立条约,互通情好。全国上下奋勉,国力大增。延熙十九年,蜀汉分兵出击,孔明北伐,用新式火炮、炸弹进攻,打败司马懿,不日灭魏;姜维派侦探破坏东吴的通讯设备,封锁东吴军港,继而大举进攻,吴人措手不及,遂灭。最后,孔明将魏主、吴主囚于海岛,统一了天下。
总之,《新三国志》和《新三国》一样,都是借用“歼吴灭魏,重兴汉室,吐泄历史上万古不平之愤气”这样一个对于《三国演义》爱好者具有永久魅力的老话题,又将维新变法、富国强兵的思想引入三国故事,使诸葛亮、姜维等人穿戴着古人的衣冠,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活动,实际上是晚清社会政治的反映。亦古亦今、亦真亦假、亦庄亦谐,语言通俗流畅,想像合理,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