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与三国戏的对比

《三国演义》与三国戏的对比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确实,《三国演义》与我国戏剧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改编为戏曲,据元末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金院本中已有三国戏《赤壁鏖兵》、《刺董卓》、《蔡伯喈》、《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等。其成就,无疑是远远超出了《三国志平话》和以往的三国戏;它产生后,反过来又推动了三国戏的进一步发展。此后京剧舞台上演三国戏便蔚然成风。

《三国演义》与三国戏的对比

在我国戏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国”。确实,《三国演义》与我国戏剧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我国戏剧从萌芽到成熟,始终把三国故事当作重要的题材来源,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观看“水饰”,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情节,说明炀帝时期,三国故事已成为文艺表演内容。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改编为戏曲,据元末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金院本中已有三国戏《赤壁鏖兵》、《刺董卓》、《蔡伯喈》、《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等。宋元古戏中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刘先主跳檀溪》、《貂蝉女》、《铜雀妓》、《关大王古城会》、《斩蔡阳》、《刘备》等(钱南扬《戏文概论》)。在现存的700多种元杂剧剧目中,三国题材的剧目就有50多种,其中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等蜀汉方面的英雄人物为主角的有30多种。从这些剧目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思想倾向都是拥刘而贬孙、曹,歌颂刘备的宽厚仁义和深得民心,赞扬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的机智和勇武;从艺术上看,它们大多不拘泥于史实,较多民间传说和剧作家虚构的成份,就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丰富性而言,比当时流行的话本《三国志平话》还更为成熟。这些戏曲在舞台上反复演出,扩大了三国故事的影响,也为《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以及书中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罗贯中正是在广泛吸取了各方面包括这些三国戏的营养,经过艺术再创造,才成功地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艺术杰作。其成就,无疑是远远超出了《三国志平话》和以往的三国戏;它产生后,反过来又推动了三国戏的进一步发展。明清两代,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传奇层出不穷,成了我国剧坛颇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京剧。首先编出连台本三国戏的是当初在北京活动的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班主程长庚请来落第留在北京的书生卢胜奎,卢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并参考《三国志》和《鼎峙春秋》,编出自“马跃檀溪”到“取南郡”止三十六本连台本三国戏。三庆班的三国戏,剧本编的好,角色配备齐整,唱演非常出色,演出后轰动一时,万人争看。此后京剧舞台上演三国戏便蔚然成风。

又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京剧三国戏的剧目越来越丰富。仅陶君起先生《京剧剧目初探》所列的三国故事戏,就约有130余种,从“三结义”、“鞭打督邮”、“捉放曹”到“战绵竹”、“哭祖庙”、“一计害三贤”,几乎囊括了《三国演义》第一回到第一一九回的全部重要内容。它们倾注了一代代演艺家的无数心血,有的剧目经过千锤百炼,至今仍传唱不衰。

有好的剧本,更需要有好的演员。许多演员在演三国戏时八仙过海、尽显神通,将一些《三国演义》人物演的须眉毕现,凛凛如生,成了“活周瑜”、“活鲁肃”、“活孔明”、“活曹操”……传下不少佳话、趣话。

有“活周瑜”之称的是同治、光绪年间的演艺家徐小香,当年看过他演出的老辈人在回忆中,对他的表演都赞不绝口,说他在《群英会》、《取南郡》中扮演的周瑜,“丰神俊逸,气韵高华,可谓空前绝后,无上上品”(许九野《梨园轶闻》)。有的还特地说到《群英会》中周瑜打黄盖一场走场时,“手拂雉尾,摇曳多姿,尽态极妍,无美不备”,一直过了四十多年,这一走场仍然不时地在回忆者的心目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吴焘《梨园旧话》),可见徐小香的演出具有何等的魅力!

被称为“活鲁肃”的就是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他在《群英会》中演的鲁肃与徐小香演的周瑜并称双绝,他演的鲁肃凝重端庄,唱腔爽朗浑厚,有一种朴实的美。

程长庚不仅能演鲁肃,而且能演关羽、诸葛亮,均别具一格,为人称颂。他喉音清亮,唱法绝精,登台一唱,和他配戏的人往往忘了自己所演,专注地听他唱,台下的人都在笑,也不会知觉。据说在他唱《草船借箭》时,乐工有时也会停奏痴听,忘其所以(徐珂《清稗类钞》);他演的关羽,栩栩如生,“迨出场后,冠剑雄豪,音节慷爽,如当年关羽之再世。”(齐如山《京剧之变迁》)

为三庆班写连台本戏的卢胜奎也精于演技,有“活孔明”之称。卢之后,又以谭鑫培演诸葛亮最为出色。谭艺术修养高,能删削改定旧剧本,改定后,词调均佳,堪称绝作。此外,他对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有非常准确细致的理解和把握。如他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气度雍容,但见到王平转来的街亭营寨图后,也微露惊惧之意,三次传令再探越逼越紧,因为诸葛亮固然老成持重,但事关国家大计,也不能不稍露仓皇,所以当报来的消息一次比一次严峻、可怕时,诸葛亮第三次发令再探时是冲口急出,陡然变色,只是他又能迅即镇定下来,从容布置,危而不乱,仍不失武侯身份。而其他人演这段,诸葛亮一味镇静,给人的感觉反而近于诈伪,相形之下,谭鑫培对人物的把握无疑高明准确得多。(冯小隐《谭鑫培之空城计》)(www.xing528.com)

比较早有“活曹操”之称的是黄润甫,他是架子花脸的老前辈,又叫黄三。正因为他演曹操演得太好了,有一次还为这挨了打。那是一次到宫廷里去演出,与谭鑫培同演《骂曹》,黄润甫正演到曹操修书给黄祖,看戏的慈禧太后忽然传旨,将黄润甫拉下来笞杖,打完了,又厚赏,说他演曹操演得太像了,不得不打,但演戏如此聪明,又不能不赏。慈禧所为,纯属不讲理,但也说明黄润甫演得确实好。(徐珂《清稗类钞》)在他之后又有郝寿臣、侯喜瑞,把曹操演得逼真神似,既气度不凡,又狡诈多疑,分寸把握得好,演得有深度,也有“活曹操”之称。

“活张飞”也不只一个,有钱宝峰,又有李寿山。李寿山即大李七,幼唱昆旦,后改架子花脸。据说在《长坂坡》一剧中,在霸陵桥大喝一声,惊天动地,闻者披靡,真有当年张翼德喝断当阳桥的气概。(见沈睦公《伶人改行琐记》)

演关羽的情形又不一样了。旧时演艺界对关公极度崇拜,只能称他为圣贤爷,不能说他的名字,演关公的演员一进后台就不能说话、闲谈,要先用黄表纸写下关圣帝君的名讳,叠成牌位,烧香磕头,再把它放在头盔内,也有放箭衣里的,然后才上台表演。演完后才能说话闲谈,这一套程式叫烧香磕头顶码子,不能少。除了这些,还要求演员熟读《三国演义》,长存尊敬之心,扫除龌龊之态,认定戏中之人,忘却本来之我,虔诚揣摩,以求神与古会。

正因为演员对关公戏极为重视,一代一代演艺家在艺术上作不懈的探索,所以出了很多擅长演关公戏的名角,如程长庚、米喜子、谭鑫培、王鸿寿、李洪春、李万春等。

其中米喜子演关公留下许多趣闻逸事。那是同治年间一次在三庆戏院演《战长沙》,程长庚扮演黄忠,米喜子演关公。米喜子进台后在化妆桌上先放了一壶酒,穿好行头,临上场,一口气把酒喝光,然后从容上场。亮相时,一落水袖,酒劲上来,顿时满面红光。这下可不得了了,前台听戏的官员、百姓唿啦啦跪下了一片,以为戏台上关公演员神灵附体,关老爷显圣了。

这事儿又出了几回后,朝廷下令,禁演关公戏。

其实早在雍正年间,朝廷就禁止在戏曲舞台上演关公,理由是关公是圣人,怎能让优伶来扮演,所以文圣孔子、武圣关羽都不许演。但禁得了一时,禁不了一世,三庆班后来排全本三国戏,还得有关公戏,三国戏没了关羽成什么话。所以因为米喜子演出时关老爷显圣而下的禁演令,大概没执行多长时间。不过,一般说来,《走麦城》还是不准演的,演员也大多不愿意演。但《走麦城》最终还是被搬上了戏曲舞台,那已是民国初年,主演的名角是王鸿寿。王鸿寿,又名王三麻子,他演的关公算得上一绝,扮相威武,巍巍乎若天神下降尘埃,让人一见就肃然起敬。据说粤人还摄下他扮演的关公,顶礼供奉,相信他就是关云长重生甲寅年(1914年)春,九亩地、新舞台准备让王鸿寿演《走麦城》,不料还没等开演,起了一把大火,把戏院烧成一片灰烬,王鸿寿吓得逃到了天津,不敢再演。这次火灾是因戏院隔壁面馆失火引起的,不过当时人都议论纷纷,说这是关公显圣发怒,才烧起来的,关老爷倒霉的戏能随便唱吗?不过几年后,《走麦城》到底还是由王鸿寿唱起来的,而且演唱十分出色,深得行家里手的赞叹,也没听说闹什么火灾。(见周剑云《剑气凌云庐剧话》、《三麻子之走麦城》)。

经过一代代“活周瑜”、“活孔明”、“活曹操”、“活关羽”等无数演艺员工心血的浇灌,京剧三国戏自然是精彩纷呈。其实除了京剧,还有川剧秦腔、汉剧等许多地方戏曲以及大鼓说书等曲艺形式唱、演、说三国故事,几百年来,它们与《三国演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大放光彩,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