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漫话三国演义:精彩生动细节描写的魅力

漫话三国演义:精彩生动细节描写的魅力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书中刻画刘备也用了很多细节描写,如为了突出刘备弘毅宽厚、仁义为本的特点,作者除用“三让徐州”,“携民渡江”等重大事件加以表现外,还选用了这样一些具体生动的细节。为了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差异,作者常选用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对比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漫话三国演义:精彩生动细节描写的魅力

三国演义》运用夸张、烘托等传奇化的手法来写人,因而,人物性格以鲜明、生动见长。与此同时,作者还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借以丰富人物的性格内涵,加强人物的生动性。这些细节描写精彩生动而传神,不仅提高了人物典型化程度,也对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三国演义》中,细节描写的方法比较灵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取生动具体的细节,经反复渲染,使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得到强化,从而使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带有明显的类型化倾向,每一个人物都是某一种道德类型的体现,如曹操的奸、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等都很有代表性。作者采用的方法常常是,先为人物确定属性,然后再用具体的事例去强化它,细节描写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譬如曹操的性格特征是奸诈、诡谲、狠毒、残暴,这些都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如“杀吕伯奢”,“梦中杀近侍”,“割发代首”,“血洗徐州”,“枉杀王垕”等等,其中“许攸问粮”一节的细节描写就非常出色: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破绍之计。”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愿即有以教我。”(第三十回)

这里,作者将曹操在许攸问粮时一再说谎的细节细致地勾勒出来,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曹操诡诈的性格。

书中刻画刘备也用了很多细节描写,如为了突出刘备弘毅宽厚、仁义为本的特点,作者除用“三让徐州”,“携民渡江”等重大事件加以表现外,还选用了这样一些具体生动的细节。其一,徐庶初投时,为了试探刘备,曾给他提过这样一个建议:你骑的的卢马,“虽是千里马,却要妨主,不可乘也”,假若“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听了这话勃然变色说:“公初至,不教吾以正道,便叫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这种品德,使徐庶大为感动,因此认定刘备是仁德之人,决意为之效力。其二,徐庶接到伪造家书,急于去曹营探望被曹操囚禁的母亲,因而向刘备辞别,这时孙乾私下劝刘备说:“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之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刘备听后,慨然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第三十六回)这些细节描写都突出了刘备的品质高尚感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描写,故尔出现的“携民渡江”的悲壮场面就会使人感到可信。

第二,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相互映衬和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差异。(www.xing528.com)

为了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差异,作者常选用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对比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温酒斩华雄”一节中,作者就通过对关羽的态度,将曹操和袁绍、袁术兄弟作了对比:在十分危急的时刻,关羽挺身而出,愿意迎战华雄。袁绍最先关心的是“现居何职”,当知道关羽不过是刘备手下一个马弓手时,立刻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忙制止说:“此人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说:“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曹操却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随后,曹操亲自斟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行。在关羽杀了华雄之后,“曹操大喜”,而袁术则是“大怒”,并扬言:“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事后,曹操又“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这些细节将二袁的目光如豆、以位衡人和曹操的善于周旋、知人识才作了极好的对比,三人高下立判。

小说第四十七回写阚泽下降书一节,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细节描写:

曹操于几案上翻覆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左右将阚泽簇下。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操教牵回,叱曰:“吾已识破奸计,汝何故哂笑?”泽曰:“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操曰:“何不识人?”泽曰:“杀便杀,何必多问!”操曰:“吾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汝这条计,只好瞒别人,如何瞒得我!”泽曰:“你且说书中那件事是奸计?”操曰:“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你既是真心献书投降,如何不明约几时?——你今有何理说?”阚泽听罢,大笑曰:“亏汝不惶恐,敢自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回去!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无学之辈!可惜吾屈死汝手!”操曰:“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

这是一场强者与强者的较量。曹操非等闲之辈,因此想诱其上当并非易事,在这里,阚泽不但机敏镇定,对答如流,而且能抓住曹操的破绽,予以攻击,因而能变被动为主动,终于使狡诈多疑的曹操信以为真。这种相互映衬,既暴露了曹操的诡计多端,又突出了阚泽的机智沉着,可谓各尽其妙。

第三,对一些次要人物,往往选取最能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细节进行描写,寥寥数语,就能使人物形神兼备。

在小说中,关于秦宓的描写就是如此。秦宓出场次数很少,但几乎每一次出场都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刘璋准备投降之时。刘备派简雍先入成都,简雍“坐车中,傲睨自若”。秦宓见此,按捺不住不平之气,“掣剑大喝曰:‘小辈得志,旁若无人!汝敢藐视吾蜀都人物耶!’”(第六十五回)这一声大喝,打掉了简雍的骄矜之气,使他赶快下车,改容相见,一个小小的插曲,使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秦宓的刚正不阿和作为“蜀都人物”的自尊自豪。秦宓第二次出场是在刘备决定伐吴之时,虽然许多大臣不赞成此举,但只有他敢于犯颜直谏,断言“陛下不从,必有大败”。盛怒之下的刘备要将他斩首,他却“面不改色,回顾先主而笑曰:‘臣死无恨,但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第八十一回)从这里,可以看到秦宓的胆识和操守。秦宓最后一次登场是在东吴派张温到蜀国答礼的时候,由于后主和诸葛亮对张温都很客气,张温十分得意,就在诸葛亮设宴为张温饯行,众官奉陪,殷勤劝酒之际,秦宓乘醉而入,昂然就座,这使张温老大不高兴,于是引起一场唇枪舌战。结果,秦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得“张温似醉如痴,无言可答,乃避席而谢孔明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也。’”(第八十六回)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秦宓渊博的学识和强劲的辩才。小说中这几则细节描写,只寥寥几笔,就将秦宓倜傥不群、正直耿介、满腹经纶的形象勾画了出来,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