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经典塑造:类型化的人物描绘

经典塑造:类型化的人物描绘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小说创作实际情况来看,《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类型化”倾向,但由于作者艺术技巧的高超,书中许多人物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一些主要人物还具有性格化的品格。类型化典型的概念源于西方文论,其主要特征在于单一、扁平,概括多而描写少;强调人物概貌而不求其逼真,追求的是神似的类同而达不到形神兼备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物外在表现而未能挖掘其人物内心世界。

经典塑造:类型化的人物描绘

三国演义》以叙事见长,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虽然无法与《水浒传》、《红楼梦》相比,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多年来,学者们一直有不同看法,这主要集中在对《三国演义》的人物是否“类型化典型”的争论上,即《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是“类型化典型”还是“性格化典型”。从小说创作实际情况来看,《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类型化”倾向,但由于作者艺术技巧的高超,书中许多人物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一些主要人物还具有性格化的品格。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类型化典型的概念源于西方文论,其主要特征在于单一、扁平,概括多而描写少;强调人物概貌而不求其逼真,追求的是神似的类同而达不到形神兼备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物外在表现而未能挖掘其人物内心世界。与全书截然分明的道德评判相关联,《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一般都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各种性格中,舍弃其他方面,专门突出强调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因而人物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奸诈雄豪、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气量狭小等等,他们都成了某一类型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本来没有大的不同,如曹操本来也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作者对他作了改造和强化后,把他塑造成一个千古奸雄;周瑜本来也是个足智多谋、“谦让服人”的人,作者把他写成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又突出他的气量狭小、不能容物、忌刻人才。这些都是服从主题和布局的需要。贬低曹操就提高了刘备的身份;同样,写出周瑜的狭隘,也就反衬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作者采用这种方法,其目的主要在于强化人物性格,增强历史人物间的性格差异。难能可贵的是,典型化并不等于简单化,在同一类型人物或同时具备某一特点的人物中,作者还是尽可能写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例如,同为武将,同样都勇猛善战,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许褚就各不相同。关羽神勇,张飞骁勇,赵云智勇,马超英勇,而许褚表现最多的则是匹夫之勇。同样是善用计谋,诸葛亮体现的是他料事如神的超人智慧,曹操则大多是体现他的奸诈,周瑜用计则常常表现他的狭隘,司马懿用计则使人感到狡猾、阴险。

类型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写的是一些传奇式的人物。如写张飞,一出场就交待其形貌:“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一个虎虎生威的猛将形象跃然纸上。在当阳桥上,张飞三声大喝,竟将敌将夏侯杰“惊得肝胆俱裂,倒撞于马下”。这样写虽过于夸张,但那种气势却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写诸葛亮的出山,先通过徐庶、司马徽对孔明的谈论、推荐,预示此人非凡,引起读者注意;接着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头两次皆不遇,这既增添了故事的曲折,又借隆中世外桃源式的山林景色、诸葛亮亲友的歌吟谈吐以及刘备的求贤若渴、张飞的鲁莽急躁等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从而使孔明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得到完美的表现。作者对那些在政治上处于敌对地位的人物,更是极力渲染他们在性格上的差异,说明他们不单在政治上是对立的,而且在个性、气质方面也截然不同。如曹操和袁绍,尽管他们都是奸雄,但一个是雄才大略、识见高超,另一个则外宽内忌、多谋少决。此外,曹操和刘备,诸葛亮和周瑜等都是这样相互对立的典型。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人物的传奇性色彩,从而使人物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并没有完全停留在这种单一的写法上,它在类型化用笔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特征,使一些典型人物由“扁平”转变为“圆型”,从而迈出了向性格化演进的重要的一步。(www.xing528.com)

《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无疑是曹操,他被毛氏父子称为“奸绝”,但实际上作者并没有作如此简单化的处理,小说在写出他的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使得这一人物有了“圆型人物”的基本品格。在曹操出场时,作者就用三个小故事对其性格作了“素描式”的介绍,其中有奸诈,也有机智,更有其不避权贵敢于碰硬的胆识与才略,随着情节的发展,曹操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在许多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作者都不惜笔墨对其性格作了细致入微的展示。如第十二回写曹操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于是得以脱险。负伤逃出后,众将拜伏问安,他却仰面大笑曰:“吾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种处变不惊,在险境中镇定自若的表现,在小说中反复多次出现,形成一种特有的个性特征。在官渡大战的描写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更加细腻,其中“许攸问粮”一节就尤为精彩。曹操与袁绍相持已久,粮草已尽,小说写曹操正在解衣歇息,忽闻许攸私自求见,即“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老远见到许攸就“抚掌大笑”,并“携手共入”,然后就“先拜于地”,使许攸受宠若惊;当许攸问及“军粮尚有几何”时,曹操却一再以谎言相告,被许攸揭穿其老底后,他又颇带几分解嘲地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这一系列生动如画的细节,就把曹操的性格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热情与诡谲、殷勤与期待、真诚与奸诈等心理因素十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样“千古第一奸雄”的性格就呼之欲出。与此同时,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善于在严与宽、暴与仁、恶与善的大幅度的推动中展示其精神风格,从而塑造出了一个既让人恨,又使人爱的十分复杂的曹操,使其在中国小说的人物画廊中,成为了一个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

《三国演义》在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时,也有性格化的趋向。如关羽,其性格内涵颇为丰富,作者虚构了许多情节,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忠”和“义”是关羽性格的基本特点,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却写出了“义”的复杂性,在小说中“千里走单骑”和“华容道放曹”是两个最具典型意义的情节,前者写了他对刘备的“义”,忠不顾身,义不忘主;后者则是其“义”的另一种表现,即对知己者的回报。这种义在特定环境中是相互冲突的,作者将二者统一在关羽身上,写出了其性格的多层次性,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关羽身上“神”的色彩,使之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此外,在作者笔下,关羽是一个存在严重缺点的英雄,其性格是不断在大义与私情、服从与执拗、居功与骄傲、轻敌与自信中交织发展的,在刘备集团处于劣势时,他凭借自己的忠勇夺城拔寨,为蜀汉政权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集团势力的壮大,关羽心高气傲、刚愎自用的弱点暴露无遗,最终因此而葬送荆州,断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走完人生道路的悲剧人物,这一形象既鲜明,又复杂,既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又有很强的真实性,足可称之为典型。

总的来看,《三国演义》写人物的笔墨是不够细致,人物的性格内涵也不够丰富,但作者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已经注意到了描绘人物,注意到人物个性的差异,这种意识对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