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生不如死。”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它的产生,也许是受《三国演义》里有关情节的影响;不过,历史上的三国时代,确实发生过“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事情。
(诸葛亮死后)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即司马懿),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说的是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兵,司马懿引军追来,姜维指挥蜀军突然掉转大旗,敲起战鼓,作出攻击魏军的样子,司马懿大吃一惊,以为中了什么计,甚至怀疑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死,连忙退军。蜀军安然撤退。当地的百姓为这事编了句谚语,叫做“死诸葛走生仲达”,这句话是笑话死诸葛吓跑了司马懿,司马懿听了,只能自我解嘲说“我只能料生,不会料死”。
其实司马懿惊惶失措地撤退,是被诸葛亮的威名吓回去的。司马懿素来很敬佩自己这个对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诸葛病死,蜀军退走后,司马懿巡视了蜀军原来的驻营之处,由衷地赞叹说:“真是天下奇才啊!”因为敬畏已久,所以追击途中,突然见到蜀军大张旗鼓地反扑过来,心中一慌,就被吓退了,倒并不是因为见到了诸葛亮的什么木像,这一切也不是出自诸葛亮的遗计。
不过这事说起来未免太丢司马懿的脸,于是当时魏国官方修订的《魏书》,记载诸葛之死时,就说成:
(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欧(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照这种说法诸葛亮竟是无法打败司马懿,又急又气吐了血,自己烧营撤退,死在道上。这样一写,就给司马懿脸上贴足了十成金。两晋时代,可能是因为统治者的鼓吹提倡,信这套鬼话的人还不少,东晋初年,大将刘琨上书给晋元帝时,就曾提到“亮军败欧血”。(www.xing528.com)
但是东晋灭亡后,信这套话的人越来越少,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就曾对它加以驳斥。相反,“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流传越来越广,并且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添枝加叶,越来越神奇。
唐代僧人大觉在《四分律行事钞批》中,引述了这一故事,说当时诸葛亮领兵入魏,善于谋划,魏军都怕他,不敢前进。后来诸葛亮病重垂死,叮嘱部下,在他死后,把一袋土放在他脚下,用镜子照他的脸。说完便死了,蜀兵照他的吩咐做好一切后,于当天夜里就撤走了。魏国那边有个善于占卜的人,卜得诸葛亮踏土照镜,便以为他没死,魏军因而不敢来交战。直到一个月后,魏军才得到确切消息,前来巡看时,蜀军早已撤得无影无踪。因此,当时就流传起“死诸葛怖生仲达”来,也有说“死诸葛走生仲达”的。
唐代末年景霄撰写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说的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正记》里明确地说,魏国里占卜的那个人,就是司马懿。
元代《三国志平话》里,也写了这个故事,情节也更加丰富。《三国志平话》中说诸葛亮临死,扶身而起,左手把印,右手提剑,披头,点起一盏灯,用水一盆,下入黑鸡子一个,压住将星。诸葛亮死后,蜀军哭声动地,司马懿正追赶,忽然伏兵四起,杀得魏军大败。司马懿逃回营寨,再也不敢出来。
《三国志平话》叙事简陋,并没有说明伏兵杀败司马懿是不是诸葛亮的遗计。
《三国演义》里写这一故事当然细致得多。诸葛亮临死遗计镇住将星,使它不坠;但司马懿夜观天象,仍然断定诸葛已死,司马懿对自己这个老对手实在是心怀恐惧。这一疑,便为后来被吓退伏下了一笔。接下来,司马懿听人回报蜀兵已尽退,跌足后悔,急急引兵奋力追赶,不料蜀兵突然回旗返鼓,推出四轮车,上面端坐羽扇纶巾的孔明,直吓得司马懿带头向回奔逃,一气狂奔五十里,被手下将佐追上拉住马后,还以手摸头,问自己的头还在不在。这一富有喜剧性的细节描写,更写出诸葛的神机妙算。
有趣的是,《三国演义》里让诸葛吓跑了一次司马懿后,觉得还不够,又在蜀国灭亡之前,让诸葛亮的木像再现一次神威。那是在第一一七回,邓艾带兵偷度阴平后,命师纂、邓忠领一支人马直取绵竹。结果绵竹城下,两军对阵,蜀军一方推出四轮车,上面端坐着诸葛亮(其实是木像),直唬得师、邓二人汗流遍身,“原来孔明尚在,我等休矣!”急勒兵回时,被蜀军掩杀而来,杀得大败。
诸葛亮死后三十年,又把魏军两个初生牛犊的年轻将领吓跑,他的声威在敌国那里是何等之高!一吓之后再有一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何等的神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