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刘备成功挑战东吴,枭雄计谋揭秘

刘备成功挑战东吴,枭雄计谋揭秘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孙权对周瑜依旧十分信任,并没有听信刘备的这套鬼话。刘备借来荆州,站稳脚跟,放手发展势力。刘备立即作出了反应,亲自坐镇公安,派关羽来迎战,毫不客气要和东吴动武。

刘备成功挑战东吴,枭雄计谋揭秘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仁君”的典型,他的主要特点就是宽仁忠厚,待人以诚。实际上,刘备在三国时代被人称为“枭雄”,是个有胆量、有谋略的人物,并不仅仅是个宽仁厚道的君子。此外,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备活在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你吞我并的时代,为了生存发展和壮大,他也经常搞一些翻云覆雨的把戏,玩弄狡猾手段,必要时甚至还大耍无赖。

例如,《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刘备到京口向孙权借来荆州,准备回返,孙权和手下在大船上为刘备饯行,后来孙权的手下退出了,刘备和孙权闲谈,说到了周瑜,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全才,万人之英,我看他器量广大,胸怀大志,恐怕不会久为人臣啊!”刘备讲这话,是因为周瑜威声远著,是东吴事业的一大支柱,当然也是他刘备的大敌,所以在这里安了坏心,存心挑拨孙权和周瑜。不过,孙权对周瑜依旧十分信任,并没有听信刘备的这套鬼话。

再看刘备借来荆州后的所作所为。刘备借来荆州,站稳脚跟,放手发展势力。这时,东吴一方也谋划取蜀,当时益州牧刘璋暗弱无能,纲纪废弛,周瑜、甘宁都劝孙权攻取益州,孙权向刘备征求意见,刘备派人回报说:“我刘备和刘璋都是汉家宗室,本来希望仰仗祖先英灵,共同辅佐汉室。现在刘璋得罪了您,我也十分惶恐,真不希望听到这样的消息,只希望您能宽恕他。假如您不能同意我的请求,我只好辞官归隐,披散头发,放浪形骸,老死于山林之间,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刘璋灭亡啊!”

一派忠厚之言,说得多么温情脉脉,可是结果又怎样?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南征四郡,羽翼渐丰后,便亲自统兵进取四川,派大将关羽镇守荆州,对付孙权。消息传到孙权耳里,气得孙权大骂“猾虏乃敢挟诈”!“猾虏”就是“狡猾的恶棍”。(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孙权眼看着刘备攻下了益州,就派人去索要荆州。刘备又回答说:急什么,等一等吧!我正在谋取凉州,等我拿下凉州,自然会把荆州还给你们。

到了这一地步,孙权再也看不下刘备这副无赖嘴脸,决定自己动手,直接向荆州派地方官,但派去的人全被关羽轰了回来。孙权怒气冲天,派吕蒙引军二万,准备发兵硬夺。刘备立即作出了反应,亲自坐镇公安,派关羽来迎战,毫不客气要和东吴动武。幸亏胸怀大局的鲁肃冒着生命危险来和关羽谈判,义正辞严地数说刘备一方的无理行为,最后刘备才以湘水为界,割三郡给东吴。(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再看取西川。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请刘备来对付张鲁。刘备来了,刘璋欢天喜地,出钱,出人,出物,“前后赂遗以巨亿计”,“璋增先主兵,……车甲器械资货甚盛。”那么刘备又是如何回报这位同宗兄弟的热情相待呢?他收了钱,收了人,收了物,北到葭萌,并不去讨伐张鲁,而是按兵不动,“厚树恩德,以收人心。”(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此外,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吴书》,刘备到了益州,就对张松、法正等大加拉拢,又主动询问蜀中地势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直接表露了吞并蜀中的野心。张松以详情相告,又画了山川地理图本,于是刘备尽知蜀中虚实——这也就是后来《三国演义》里张松献地图的由来,只不过《三国演义》里说是张松自己先画好了地图,见曹操无状,又见刘皇叔仁厚,才将地图相送。其实,历史中的“刘皇叔”这时毫无仁厚可言。

事情败露,刘璋杀掉张松,对刘备加以防范,“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理,斩之。”刘备动手了,先杀了白水军守将杨怀,而且居然还指责别人无礼,不知刘备当时找了什么借口。接下来,刘备进入白水关,把刘璋部将和士卒的老婆孩子全都扣下来做人质,然后发动大军攻打刘璋,最后终于占领益州。(见《三国志·先主传》)(www.xing528.com)

刘备夺取益州的行径,连一贯鼓吹以蜀汉为正统的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也深为不满,批评他“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一般人也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在他早年的奋斗生涯里表现得那么仁厚?比如,刘表死后,有人劝他攻打刘琮夺下荆州,他表示不忍这样做,也确实没有这样做,而后来为什么什么强硬的手段都敢动用?

其实这也不是不可理解,刘备早年羽翼未丰,他的势力远远比不上曹操、孙权,甚至远不如刘璋、张鲁这些割据军阀,他只能靠收买人心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刘表病死,他即使发兵夺下荆州,人心未附,也绝不是气势汹汹逼来的曹军的对手;相反,他惟一可凭恃的人心这一政治资本却可能永远失去了。

赤壁战后,形势变了,曹操败走,刘备借来荆州,以南征下四郡,羽翼渐丰,势力渐大,有了动硬的资本,就什么手段都想用用。

仁厚也好,猾诈也好,一切都为了个人的政治目标服务,这就是历史中刘备的本来面目。当然,刘备仁厚的一面,客观上有利于百姓,所以后人也愿意歌颂他。

到了后来,民众为了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里,就让刘备主要以仁君的面目出现,他的猾诈无赖几乎不提。但从元杂剧和《三国志平话》来看,这样写出的刘备非常苍白,《三国志平话》中的刘备甚至还有些窝囊、小家子气。

到了《三国演义》,一方面继续在刘备身上寄托渴望仁君出现的政治理想,在写他的仁义厚道;另一方面也知道,在那群雄并起的时代,刘备若一味老实忠厚,笑容可掬,早就像刘璋那样被收拾了,所以《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还有比较狡猾机警的一面,尤其是他取西川途中,作者屡次让他说出不忍下手的动听语言,又说他有仁慈之心,但他的所作所为给读者印象却并不仁慈。

一方面要写理想的仁君,一方面要深刻地揭示历史,写出刘备这类人成功的根由,两者是难以完全协调的,所以塑造出来的刘备形象就难免有些矛盾。正如鲁迅所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中国小说史略》),美国学者夏志清也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看成是“在慢慢爬上他高位的过程中惯于谨小慎微和虚情假意的政治家”(《中国古典小说导论》)。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里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虽然刻薄了点儿,但也不算是十分冤枉了刘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