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卢马故事,完整还原豁达与高尚的庾亮赠马情节

《三国演义》里的卢马故事,完整还原豁达与高尚的庾亮赠马情节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事发后赵云立即引军追赶,前后对蔡瑁和守门军兵有四番盘问,又两次来到溪边寻找。再有,《三国演义》里的卢马跃檀溪之前,还有段情节,写的卢的来历,这也值得注意。刘表听了,就将的卢马还给刘备。《世说新语》这段故事,表现出庾亮的豁达和品德高尚。这样赠马、还马和马跃檀溪就构成了《三国演义》里刘备与的卢马的完整的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卢马故事,完整还原豁达与高尚的庾亮赠马情节

元代《三国志平话》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刘备荆州依附刘表,蒯越、蔡瑁请他到襄阳城外赴宴,准备借机将他除掉。不料蒯越一个手下见刘备“面如满月,隆准龙颜”,一副帝王之相,就密告了二人的阴谋。刘备一听大吃一惊,慌忙骑马逃走,直逃到檀溪河畔,无路可走,后面追兵赶来,刘备绝望之中,将胯下的卢马狠打几鞭,马死命一跃,跳过檀溪。蒯越、蔡瑁追到,目睹这神奇的一幕,感叹地说了一声“真天子也”,便领兵而回。

元杂剧中的《刘玄德独赴襄阳会》,写的也是刘备马跃檀溪,情节和《三国志平话》差不太多。

那么元代流传的这一段马跃檀溪,又是从何而来呢?翻一下史书,就会发现,它还真不是凭空虚构,而是确实有些来历。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语》:

(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照《世语》的说法,刘备跃马檀溪时,还掉到水中,差点儿淹死,真是惊险万分,只是后来的民间艺人演说这一故事,大概不愿看到刘皇叔竟如此狼狈,干脆再给的卢加把劲,让它一跃而过。

不过,《世语》里这段原始记载,十分可疑。东晋史学家孙盛,就认为它纯粹是世俗妄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语》下面,接下来就引了孙盛的一段反驳意见:

此不然之言。备时羁旅,客主势殊,若有此变,岂敢晏然终表之世而无衅故乎?此皆世俗妄说,非事实也。

意思是说刘备寄人篱下,主客势力悬殊,如果真的发生过这种事情,刘备还怎么敢一直老老实实地呆在刘表身边,而没再闹出事来?可见这种传闻根本靠不住。

但靠不住归靠不住,因为这个故事惊险、神奇,还特别有利于证明刘备乃真命天子,得老天之助,所以后来演说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都喜欢演说它。(www.xing528.com)

罗贯中也不例外。他写《三国演义》,大量地参考过《三国志》和裴注里的故事,《三国演义》里很多人物对话,几乎就是史书中的原文。所以他很可能看到过《世语》中这段原始记载,也看到了孙盛的反驳意见;但是看到了,明知是假,仍旧照用不误,只要它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或拥刘反曹的主题就行,这正是罗贯中一贯做法。

当然照用不等于照抄,在这条不可靠的史料和元代那些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三国演义》又做了不少细致加工。比如刘备一方,前来赴宴的多了赵云,饮宴时,他仗剑随侍在侧,荆州武官拉他到外厅饮酒,他坚不肯去,经刘备吩咐,才勉强从命。事发后赵云立即引军追赶,前后对蔡瑁和守门军兵有四番盘问,又两次来到溪边寻找。增添了这些情节,就在写刘备这次有惊无险的奔逃的同时,附带写出赵云这员勇将的忠诚谨细,使情节内涵更加丰富。

再比如蒯越、蔡瑁一方,布置也更加周密。宴席上,事前安排人拉走赵云,又在襄阳城东、南、北三门外伏下人马,只有西门外,不必设伏,因西门外有檀溪阻隔,“虽有数万之众,亦不过也”;但后来刘备偏偏单人独骑从此处跃马而过,此举就更具有神奇色彩。

再有,《三国演义》里的卢马跃檀溪之前,还有段情节,写的卢的来历,这也值得注意。赵云刺死贼人张武,夺来他坐下骏马,送给刘备,这就是的卢马。次日,刘表一见,赞不绝口,刘备就把马转送给他。刘表骑回城中,遇到蒯越,蒯越告诉他:“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有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刘表听了,就将的卢马还给刘备。伊籍劝刘备也不要乘它,但刘备心胸坦荡,照骑不误。徐庶化名单福初见刘备就说:你骑的的卢马“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并建议:“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勃然变色曰:“公初至,不教吾以正道,便叫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这使徐庶大为感动,因此,认定他是仁德之人,决意为之效力。

《三国演义》里这一情节其实是搬用了另一个古人的事迹。据《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说的是晋代庾亮的事。庾亮骑的卢马,有人劝他卖了,他说有卖就会有买的,这样就会害了买主,怎能为保全自己把灾祸移给别人?古时孙叔敖杀死两头蛇,被传为美谈,难道不可以效法吗?庾亮这里说到的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人,他在少年时见到一条两头蛇,据说,这蛇谁见到谁就会遭灾,少年孙叔敖为了别人不再受害,毅然决然地将蛇打死,宁可自己承受更大灾祸。《世说新语》这段故事,表现出庾亮的豁达和品德高尚。

《三国演义》里把它搬了过来,改头换面,安到刘备身上。这一改一安,刘备和刘表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刘表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非常自私委琐,他明知马会妨主,又找了套冠冕堂皇的理由把马还给刘备,简直有点儿居心叵测。而刘备则坦荡豁达,宁可自己冒危险,也不肯害人,结果恰恰是这匹被说成会妨主的骏马,显示出神奇的本领,救了刘备的性命。

这样赠马、还马和马跃檀溪就构成了《三国演义》里刘备与的卢马的完整的故事。这两个情节,一个是移花接木,一个是以假当真,到罗贯中手里却不露痕迹、天衣无缝地接在了一起。而且这一接,就变成了先有刘备品德高尚的言行,而后才有上天对他的帮助,使这一故事的蕴涵变得更加丰富,主题也变得更加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